不久前,在蘭州理工大學,少數(shù)學生因沒有按照校方規(guī)定的日期交上學費,學校通知他們辦理停學手續(xù),否則將給予“退學警告”。(見2005年12月23日《西部商報》)
面對僅僅是因為錯過交費期限,而喪失了考試、注冊機會的貧困生,該校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如是說:這樣做是要這部分學生外出打工,盡快補交所欠學費。然而更令筆者詫異的是,甘肅省教育廳高教處的劉處長居然也表示,學生拖欠學費已給學校教學造成了很大壓力,所以這種“停學打工”方法還是可行的。
難道“停課打工”真是貧困生求學的惟一“生路”嗎?
顯然不是。據(jù)了解,該校今年共有1900萬元的助學貸款金,可實際只貸出了900余萬元。不是學生不想貸款,而是因為學校助學貸款計劃有著許多條條框框,一年級的不貸,學習差的不貸,后來助學貸款只能作為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費。
不可否認,學生拖欠學費已給學校教學造成了很大壓力,然而這種拿學費卡學生脖子的做法難道不更是給學生以及他們的貧困家庭以更大的壓力嗎?這樣的做法是“絕不讓一個考上大學的大學生因為家庭貧困上不了學”的作為嗎?
蘭州理工大學的做法讓筆者想起了重慶市開通的貧困大學生“綠色通道”,包括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在內(nèi)的所有重慶高校均開通了貧困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對已被錄取的經(jīng)濟困難新生,學校一律先辦理入學手續(xù),然后再根據(jù)核實后的情況,分別采取不同辦法予以資助。
面對貧困大學生,蘭州理工大學的“堵”與重慶“綠色通道”的“疏”,充分體現(xiàn)出作為大學辦學理念與教育精神的截然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