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公共管理不僅體現(xiàn)于以內部取向關注當前和短期的公共事務,而且要求管理者考慮外部環(huán)境、長遠目標以及如何通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去實現(xiàn)目標。
[案例]
“開往春天的輕軌”遭遇寒流
2004年7月28日,投資21.99億元建設的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輕軌)開通。1號線一期工程西起宗關,東至黃浦路,全長10多公里,沿線共設10個車站,輕軌試行時,數十萬市民爭先試乘,場面火爆。媒體稱其為“開往春天的輕軌……能夠緩解地面交通緊張……標志著武漢的交通進入軌道交通時代……”。然而,正式運營后卻大鬧客荒,至今累計乘客600余萬人次,運營商入不敷出,并且“武漢交通擁堵路段的壓力還未得到真正緩解”?,F(xiàn)在,輕軌二期試驗段開工,從宗關向漢口西部的吳家山挺進。
與公共汽車等常規(guī)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相比,輕軌運量大、速度快,是現(xiàn)代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大動脈;它污染小、能耗低、乘坐舒適安全,被稱為“綠色交通”,對實現(xiàn)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武漢市輕軌運行一年來,經營情況卻不甚理想。眾多市民擔心:輕軌,會不會成為江城一個沉重的包袱?先后投資幾十億建輕軌,到底值不值?
[解讀]
掣肘因素與解決方案
對有8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武漢來說,城市客運交通再不妥善解決,勢必制約經濟的發(fā)展。鑒于地鐵的造價過于昂貴,非目前武漢經濟能力所能承受,輕軌交通成為優(yōu)先選擇。武漢輕軌現(xiàn)在最主要的問題是客流嚴重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線路短,沒有形成網絡。按國際通行理論,線路長度是乘行距離的3-4倍,才能充分發(fā)揮道路應有的交通作用。據調查,武漢居民平均乘行距離為7.76公里,而輕軌一期長度才10公里,明顯達不到這個比例標準,因此其對客流的輻射作用有限。同時,武漢位于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兩江穿城而過,形成了兩江隔三鎮(zhèn)的交通格局,跨江交通在武漢城市交通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武漢輕軌1號線一期全部處于漢口,不具備跨江功能,與公交線路相比,輕軌運量大、速度快的優(yōu)勢難以體現(xiàn)。
二是輕軌線路與公交線路重疊,并且換乘不便。武漢輕軌1號線一期工程從宗關至黃浦路,在該方向上,沿中山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運營的公交線路多達幾十條,有許多與其重疊。而且公交線路與輕軌相比,線路更長,覆蓋面更廣,更加便利。同時武漢公交線路換乘系數低,還不到1.1,大部分情況下,市民出行選擇公交無須換乘即可到達目的地,而如果選擇輕軌,則很有可能需要換乘,據調查,輕軌與公交站點一般相距近300米,最遠的達到800米,乘客一般不愿再走上一大段路去換乘輕軌。
三是客流培育時間短。對軌道交通而言,一般需要經過近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培育才會形成穩(wěn)定的客流。武漢輕軌1號線一期工程于2005年9月正式運營,在未形成軌道交通網絡的情況下,客流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醞釀培育。
對于目前輕軌二期剛開工,就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10公里未形成軌道交通網絡而言,收回成本不太可能,但當地政府可以通過對各種交通資源的整合和規(guī)劃來改善武漢輕軌運營狀況。當前武漢輕軌線路短與公交路線重疊的問題,可以考慮調整和減少京漢大道沿線的公交線路,降低公交線路對輕軌造成的壓力。同時,應該注重公交線路與輕軌的銜接,為乘客的換乘提供方便,從而使部分客流選擇輕軌,提高客流量。而對客流的培育,除了形成網絡、方便轉乘還要票價科學,如該市調低票價就是一種嘗試。
專家還建議,建設軌道交通的同時,要注意結合公交導向型開發(fā)模式進行城市開發(fā),對沿軌道線等交通軸線進行土地開發(fā)布局。武漢輕軌主要沿京漢大道修建,而京漢大道是在原京漢鐵路的基礎上修建的,沿線多是老城區(qū),娛樂服務和商業(yè)設施相對較少,對客流的吸引相對較弱。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大輕軌沿線的開發(fā)力度,促進沿線特別是站點周圍400-450m范圍內的商業(yè)、服務業(yè)和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增強輕軌對客流的吸引能力。
[啟示]
近年來,由于機動車數量大幅度增長,而機動車制造水平又低,道路路況條件很差,機動車廢氣污染嚴重,加上我國城市現(xiàn)有道路幾乎都沒有防治噪聲措施,而城市快速道路、高架橋和立交橋的大量興建,使得城市交通噪聲明顯提高。未來,城市機動車化程度還將有更大的發(fā)展,交通環(huán)境對城市居住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以及危害居民健康和生存的矛盾將更為突出。同時,城市資源有限,不可能靠大量修路來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軌道交通大運量,可減少家庭小車消費,緩解城市道路擁擠,減輕城市污染。要改善大城市的交通困擾問題,發(fā)展大、中客運量的快速軌道交通系統(tǒng)是大趨勢。因此,從戰(zhàn)略角度來考量,還不能因武漢輕軌運營初期出現(xiàn)困境,過早地給這項決策下是非成敗的結論。
公共部門的戰(zhàn)略管理
軌道交通項目屬于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工程,歸根到底它是公共性與私人性并存的公共產品,其效益具有外溢性和間接性,不僅體現(xiàn)在微觀經濟效益本身,而且體現(xiàn)在巨大的外部宏觀社會經濟效益,對整個城市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政府提供的服務不是以營利為目的,這就決定了提供公共服務物品的供應商不可能僅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政府投資建廣場、整綠地、維護公共設施,哪項工程不是純粹“花錢”?問題的關鍵是這些錢“花”的是否“值”,是否換來相應的社會效益。因此,政府在輕軌投資中講社會經濟效益,就是強調投入資金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在這一價值目標實現(xiàn)的前提下,即便輕軌交通出現(xiàn)合理虧損,投資依然具有效益,屬有效投資,它極大地促進了所在城市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眾所周知,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的修建,不僅需要龐大的資金與長期的時間準備,而且還伴隨著需求的不確定性和需求的長期性,對其合理性的評價指標只能是其社會效益。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軌道交通運營看,隨著線路延伸、路網形成,客流明顯上升,且上升比例大大超過了線路增加的比例。對于武漢輕軌,乘客普遍認為:武漢這個大城市確實需要軌道交通,如果覆蓋站點更多、票價與公交車相差不遠,大家會選擇輕軌。而且,隨著線路建設增加、網絡的形成,乘坐的人會越來越多,效益會越來越好。
軌道交通公司作為公共企業(yè),既是“公共的”,又是“企業(yè)的”。政府提供的服務雖然不能像企業(yè)一樣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他要像企業(yè)對待顧客一樣追求最高的效益,這就是西方所謂的建設服務型政府。因此,武漢輕軌投資雖具有合理性,但在實施過程中仍要進行嚴格的經濟效益考核。這種考核與對企業(yè)的經營考核性質內容完全一樣,只是將最大化盈利變成最小化虧損而已。
政府的公共管理不僅體現(xiàn)于以內部取向關注當前和短期的公共事務,還要求管理者考慮外部環(huán)境、長遠目標以及如何通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去實現(xiàn)目標。作為服務型政府,管理者在作決策時不僅要體現(xiàn)公眾不同的利益訴求,而且要以一種戰(zhàn)略性視野處理眼前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戰(zhàn)略管理途徑力圖著眼于處于與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相互作用的組織,系統(tǒng)考慮組織的未來遠景、長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用納特和巴可夫的話說,“戰(zhàn)略管理處理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即為面臨著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未來的組織定位”。無疑,戰(zhàn)略管理在公共部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就此案例而言,政府的管理者體現(xiàn)了戰(zhàn)略管理思想,即考慮到輕軌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前景,又同時兼顧改善當前的輕軌營運效益,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三者和諧統(tǒng)一的政策目的,而不是短視的關注于現(xiàn)在1號線路一期工程的財務報表。
總之,對城市軌道交通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雖然它在減輕地面交通壓力、疏散城市中心區(qū)人口、改善城市環(huán)境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同時它也存在初始投資規(guī)模大、經營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等弊端,其本身微觀的投資盈利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軌道交通項目具有非排它性和公共性,其效益具有外溢性和間接性,軌道的經濟效益依存于軌道的社會效益,同時,軌道的社會效益也依存于軌道的經濟效益。對于特大城市武漢,隨著輕軌二號線、三號線線路增加,進而形成軌道交通網絡,必定會實現(xiàn)城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