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底以來國際油價大幅度上漲,2005年8月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國際上甚至認為未來油價可能上漲至90-100美元。能源安全問題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門話題。
油價到底有多高?
從名義價格看,目前的國際油價已創(chuàng)下歷史記錄。上世紀70年代以前國際油價長期維持在每桶一二美元左右的水平上。兩次石油危機爆發(fā)后,國際年均油價不斷攀升,其間最高時達40多美元1桶。
但若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那時40多美元相當于目前的90多美元。因此,按實際價格算,目前的油價仍低于當時水平。而且70美元的紐約市場原油價只是某個高點的價格,而不是年均價(2004年紐約原油期貨價最高突破56美元,年均價為41.49美元),更不等于國際原油平均價。2004年9月初到10月中旬,紐約原油價上漲了15美元,而同期綜合統(tǒng)計的國際油價平均水平只上升了4美元左右。而且,此輪油價上漲幅度也遠低于兩次石油危機時期。
此輪油價上漲并不是石油資源絕對短缺引起的。據分析,世界常規(guī)石油的最終可采儲量有望達到4000多億噸,目前已采出的只有1400億噸。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發(fā)現的石油儲量遠超過產出的石油。1971-1996年,世界石油新增儲量達到1610億噸,遠超過此間806.4億噸的總產量。
油價暴漲的原因非常復雜,包括供需矛盾、投機炒作、煉油能力不足、產油國局勢動蕩、能源地緣政治競爭、生產事故和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還是供需失衡。世界經濟特別是發(fā)展中大國經濟快速增長帶動石油消費大幅度增加,同時戰(zhàn)略石油儲備和市場投機等非消費性需求也顯著增多。而在供應方面,80年代中期以來投資不足導致生產能力增長緩慢,特別是剩余生產能力大幅度減少。如果說,兩次石油危機主要是由戰(zhàn)爭和革命等外力引起的話,那么,此次則主要是世界經濟強勁增長帶動的。有分析認為可能漲至100美元以上。
石油問題會引起天下大亂?
石油價格不斷攀高,而石油生產成本相對較低(邊際成本在每桶10到15美元左右),使石油行業(yè)成為利潤最為豐厚的行業(yè)之一。因而,石油的爭奪自然會激烈,但是爭奪的核心在于對石油高額利潤的追逐,而不是控制資源。實際控制石油資源十分艱難且成本過高。日本國家石油公司(石油公團)多年來出于政治考慮,不顧市場、經濟規(guī)律,一味追求“爭奪資源”,不僅背上巨額債務(80億美元)和虧損(14億美元),而且并沒有減輕日本對中東的依賴,增加石油供應安全系數,最近日本政府被迫對其進行了重組。包括??松?、殼牌和英國石油公司等在內的跨國石油巨頭在海外開發(fā)的資源大部分要在國外銷售,而不是直接運回國內消費。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石油這種戰(zhàn)略物資的商品屬性越來越明顯,使為爭奪自然資源而訴諸戰(zhàn)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大國在資源競爭中主要依靠的是技術、資金、管理優(yōu)勢,更多地運用市場和經濟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在經濟方面,油價上漲對世界經濟不可避免產生沖擊。但此輪油價上漲是由世界經濟增長本身引發(fā)的,并未出現“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沖擊比以前大大降低。2004年油價漲幅為兩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大,但世界經濟增速卻為近30年來最快。盡管2005年世界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從全球角度看,油價與經濟之間已不像昔日那樣單純地顯現為負相關性。從目前看,油價攀升對世界經濟增長影響尚有限。
與兩次石油危機時相比,目前的國際能源安全形勢有了很大的改善。越來越開放的市場和活躍的全球競爭使石油供應中斷的可能性降低,世界石油生產已經全球化,產油國難以實現單方面的石油禁運。況且,從長遠看,人類會有充足的能源資源支持消費需求。世界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如稠油、瀝青、焦油砂和油頁巖等)非常豐富,其估算總資源量數倍于常規(guī)油氣資源量。此外,煤炭、天然氣儲量也十分豐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前景更為廣闊。因而,未來世界能源供應更多地受制于技術、成本、環(huán)保等因素,而不是資源量。
中國會被卡脖子?
盡管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大幅度增加,但橫向比仍低于許多西方國家。目前我石油對外依存度約為40%,預計2010年增至60%,而目前美國、意大利、印度等均已超過50%,日、韓、德、法、西等更在90%以上。由于我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我國總的能源對外依賴比例目前基本維持在6%左右,而美國和印度分別為25%左右,德、法、意、日、韓等更是高達50%-90%。
近年來有不少人擔心美國等會利用我在能源方面存在的問題卡我們的脖子,如美國介入馬六甲海峽、可能對我實施石油禁運以及利用高油價遏制中國經濟增長等。但事實上,無論從戰(zhàn)略層面還是從技術層面看,在中美相互依賴日益加深的情況下,美國對華實施石油禁運的可能性都不大。而且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對利比亞、伊朗等禁運的結果是使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石油公司乘虛而入。在能源運輸通道問題上,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也是海盜、恐怖主義、非法武裝襲擊和運輸事故等,而不是美國的禁運。至于美國“油價陰謀論”,綜合來看也缺乏足夠證據。一方面,現行的國際市場運行方式使美國政府難以一手操縱國際油價;另一方面,高油價和中國經濟衰退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推動油價上漲的是眾多的石油利益集團,如果說有陰謀的話,也是某些石油利益集團和投機資本的賺錢陰謀,而很難說是政府的政治陰謀。
2004年以來石油價格走勢一路上揚,不可避免使我國經濟發(fā)展受到沖擊。但綜合來看,對中國的整體影響是相對有限的。并沒有數據顯示伴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減慢?,F在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高油價的影響都還有限。中國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基本面不會因為油價波動而改變。中國的外匯儲備也沒有因為石油外匯支出的增加而減少,2005年6月份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7000億,年底約為8000億。有專家分析,2006年可能超過萬億大關,很快中國將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而且高油價使政府控股的三大石油公司收益以及政府稅收歲入大幅度增加。
當前我國能源和資源安全問題主要是和平時期的安全保障,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市場和價格風險而不是供應中斷風險,更不是戰(zhàn)爭風險。即便是戰(zhàn)時能源安全我也有資源保障。我國原油產量將在較長時間保持在2億噸左右,遇到進口石油供應中斷時,國內產量仍能提供非常情況下如戰(zhàn)時的最基本需要。
相對供應而言,我國能源消費模式和利用效率問題更為突出。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和能源消費模式是中國能源安全保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用能產品能耗很高,主要用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fā)達國家高25%-90%,加權平均高40%左右。有分析指出,如果中國的能源使用效率能夠提高到韓國的水平,則可以支撐中國經濟總量增長5倍;如果能夠提高到日本的水平,則可以支撐中國的經濟總量提高15倍。而在對策上,提高效率比單純的節(jié)約更為重要。
歐美等國的成功經驗表明,保障能源安全的最佳途徑是發(fā)展有效的資源市場。中國能源市場化程度低,價格體制等不完善。導致“買漲不買落”的罪魁禍首是非市場定價、行業(yè)壟斷及信息不透明。迄今,我原材料價格主要靠行政手段而非市場調節(jié),預期心理促使企業(yè)“越漲越買”,特別是以行政手段安排的集中采購,極易被國際炒家利用,使我難免陷入價格“陷阱”。
此外,環(huán)境問題將日益成為我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中最為棘手的難題。我國能源結構較為落后,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將以煤為主,而煤是目前所有能源中對環(huán)境污染最為嚴重的。從長遠看,主要由能源開發(fā)與利用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難度,要遠大于能源供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