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海外回國探親的媽媽帶著孩子來拜訪中文老師。老師拿出了一瓶易拉罐飲料給孩子喝。結(jié)果,孩子并沒有一飲而盡,而是拿起瓶子上下左右地來回看。老師很奇怪,說:“小家伙,你在找什么呢?”孩子嚴肅地答道:“我在找循環(huán)標志?!笨吹嚼蠋煹囊苫?,他補充道:“我是環(huán)保主義者?!痹瓉?,在國外,老師在課堂上會經(jīng)常教孩子們辨認各種各樣的標志,其中包括環(huán)保的再生容器標志。
孩子堅定地說道:“沒有這樣的標志,我就不能喝!”老師這才恍然大悟道:“呵,原來如此啊,我也是一個堅定的環(huán)保主義者。每次去購物,我都不要塑料袋?!焙⒆诱f:“那么,你可以做我的老師?!边€沒等老師反應(yīng),他又“得寸進尺”道:“如果您不介意,我還想檢查檢查其他瓶子?!崩蠋熜廊坏溃骸皻g迎啊,歡迎檢查?!崩蠋煷蜷_了自家廚房里裝滿瓶瓶罐罐的柜子讓孩子“檢查”,他仔細地挨個查看?!澳歉闭J真的樣子,真應(yīng)該拍下來?!崩蠋熀髞碚f?!皺z查”了好大一會兒,孩子有點失望道:“好多容器都沒有回收標志。”老師和他的母親假裝不知所措,問道:“那該怎么辦呢?”他肯定地回答:“支持環(huán)保,就不買呀。”天哪,要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都不買,那該怎么生存呢?
老師饒有興致地問道:“那在國外,是怎么做的呢?”母親詳細介紹道:“在加拿大,大凡在超市購物,購物小票上除了單價外,還有附加款項。如果該商品包裝容器不能回收,對環(huán)境可能造成損害需要處理的,那么這筆處理費用除政府和廠家承擔(dān)外,還要求消費者來承擔(dān)一點。于是,購物小票上,除單價外,還有環(huán)保費,一般也就幾分錢;如果該商品包裝容器可以回收,那商家就會收取押金。你把空的容器送到任何一家商場,它都會退給你,一般會是幾毛錢。消費者通常積攢下來,再去找個就近的超市退瓶,極其方便。” 老師說:“這種做法和我們退啤酒瓶有點類似,只不過我們品種比較單一而已?!?/p>
母親說道:“不過,作為環(huán)保措施之一,每天退瓶數(shù)量有嚴格控制,譬如每天限額24只。如果超過這個限額,不僅說明你消費過度,對自己的健康有損害,而且給環(huán)保帶來壓力,所以拒收。”
老師問道:“那塑料袋怎么處理呢?”母親答道:“塑料袋更是如此啦。除了少數(shù)提供免費塑料袋的商家外,一般到超市購物結(jié)帳時,收銀員會問明:‘需要塑料袋嗎?’如果要的話,她會收取上面所說的環(huán)保費,大約一個4分錢吧。在加拿大,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重復(fù)使用塑料袋。能少用的盡量少用,能不用的盡量不用。在超市,你會看到很多人拎著各式各樣的自制大包。當然,他們并不完全為了省那幾分錢,而是出于一種自覺保護和珍愛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的意識?!?/p>
這樣一堂孩子給老師上的環(huán)保課,使筆者回憶起一件往事。那是十多年前,英國環(huán)保積極分子發(fā)起了一場廣告宣傳攻勢。上街宣傳的都是學(xué)生,他們的口號是:“Bin it for Britain。”意思是,為了英國,請不要亂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我路過那里,正看他們的宣傳牌時,一個學(xué)生走過來送給我一件宣傳T恤。當他得知我來自北京時,熱切地說道:“Bin it for Beijing!”
2008年快要到了。屆時,我們會展示給世界怎樣一個新北京呢?為了北京,為了祖國,讓我們大家一起來身體力行:Bin it for Beijing! Bin it fo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