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對于我們貴州這樣的西部省區(qū)來說,這一歷史任務顯得更是艱巨,過程更長,無論是在實踐還是在理論上都需要不斷探索。本文認為,我省新農村建設要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看準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動力,正視農村存在的突出矛盾。
一、西部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及動力
農村建設的主要因素就是“三農”:農村、農業(yè)、農民。這里面,農民是主體,農業(yè)是主業(yè),農村是一個有綜合發(fā)展要求的社會領域。西部新農村建設必須注意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提高農村、農民和農業(yè)自我發(fā)展的能力。
共產主義運動從國際歌中就強調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群眾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黨幾十年來最成功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也就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也是值得強調的。
要充分發(fā)揮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最企盼什么,農民最有發(fā)言權。因此,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農村面貌;要尊重農民意愿,防止形式主義,在規(guī)劃和建設上量力而行,不增加農民的負擔,不期待一蹴而就。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運動的動力源泉是在事物的內部而不在外部,內因是根據,是根本原因,外因只是條件,哪怕是重要的條件也只是條件。新農村建設是建設農村,其主要動力應該來自農村內部;既然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那么,農民就應該是建設者中的主力軍。當然,現(xiàn)在的情況是,稍有能力的人都離開了農村,留守農村的人各方面素質顯得相對差些。因此,對于新農村建設顯然也不能只是停留在號召上,而應該為新農村建設做許多切實有效的扶持引導工作。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目標與“新村運動”并不是一回事,內容要豐富得多,但是,在具體的村建方面,韓國的“新村運動”經驗很值得我們作一些借鑒。
二、西部新農村建設需要正視諸多突出矛盾
在我國,農村人多面大,矛盾復雜多樣,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有表現(xiàn)。有的矛盾處于表層,有的處于深層。不管是表層的矛盾還是深層的矛盾,尤其是那些突出的矛盾,我們都要正視,都要正確對待和處理,這對于西部新農村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農民生存發(fā)展的需要與農村落后的社會狀況的矛盾,是當前西部農村的一個深層次矛盾,這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農村社會的表現(xiàn)。這一矛盾實際上是一系列矛盾的總稱,這里面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矛盾。
農民物質生活的基本需要與農村落后的社會生產狀況的矛盾,是西部農村存在的主要矛盾。正因為如此,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里,首先就是“生產發(fā)展,生活寬?!?。所以,西部新農村建設,首先應該注重的問題還是一個經濟發(fā)展問題,尤其是生產發(fā)展問題。這是西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問題。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好基礎,其他問題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什么實際的價值。
人多地少、地薄的矛盾,這是西部農村經濟發(fā)展方面的具體矛盾之一。在西部的許多地區(qū),人均耕地(田)都不到一畝,多的也就是一兩畝,最多的也就是幾畝地。這個問題,不少的專家也已經看到,西部農村貧困的最直接的原因實際上是農民就業(yè)不足引起的。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又在于西部農村人口過多,人地矛盾突出,嚴重地制約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在稍微發(fā)達的地區(qū),尤其是在城鎮(zhèn)化建設的過程中,還出現(xiàn)不少失地的農民,這一矛盾還呈加劇的趨勢。解決這一矛盾顯然有兩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好,一是設法減少農業(yè)人口,二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在人口問題上,一是繼續(xù)嚴格執(zhí)行計生政策,二是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加快城鎮(zhèn)化的進程。在土地問題上,一是健全土地流轉機制,二是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辦法。
農村發(fā)展對人才的需要與農民素質普遍偏低的矛盾,這也是西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比較突出的矛盾之一。人才問題也是西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可以說,沒有新農民,就不會有新農村。可是,這一矛盾的解決比較困難。農村人不是愚笨,而是現(xiàn)在的農村留不住人才,因為農村人稍有一點知識技能就出去了,考上大學的更不容易回到農村。這一方面是農村經濟的舞臺相對狹窄,眾多的農村人才難免有很多在農村找不到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各方面的條件差,對人才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其實,農村用不著想方設法留住人才,相反,是應該大規(guī)模加強培訓,使所有勞動力都有一技之長,并不斷地向外輸送人才。當農村人地矛盾解決好了,農村條件好了,吸引力自然也就有了,本地人才、外地人才都會來,這就跟馬克思所說的資本的轉移一樣,當別的行業(yè)對人才和資本的需要飽和以后,農業(yè)自然會有人才與資金轉移過來。
西部資源開發(fā)的控制與農民生活基本需要的矛盾。這是目前西部許多地方很突出的一個實際矛盾問題。西部地區(qū)要發(fā)展,地下的資源就必須開采利用。但是,過度的開采在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同時,也破壞了農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山裂了,水落了,空氣污濁了,農民的家園毀了,老百姓怨聲載道;另外,在國家加強對于礦山開采之類管理的同時,也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一些很實際的困難,民用煤的問題就是一個令農民和地方政府很頭疼的問題。解決這些矛盾是值得決策部門高度重視的問題。過去,我們在建設堤壩修水電站時,都重視了移民的安置工作,現(xiàn)在的礦山,在政府規(guī)劃批準進行開采之前,同樣也可以根據開采規(guī)模和所能引起的一些地質變化情況,先作好移民的安置工作。在處理民用煤的問題上,在嚴格審批和管理的前提下,適當給地方政府一些權力,適當解決一下是必要的。當然,在沼氣技術的應用方面,地方政府除了扶助支持之外,在使用方面也要加強培訓和引導。
西部農村的分散經營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的矛盾。這也是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一個突出矛盾。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上世紀80年代確實在農村激發(fā)出了巨大的發(fā)展動力。但是,新世紀新階段的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已經高度市場化了,以前那種經營模式雖然被發(fā)展成了“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際情況卻是有“分”沒有“統(tǒng)”。分得太散,統(tǒng)得沒有實際的意義。在這種“井田制”下,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長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規(guī)模小、技術落后、信息不足,難以進入市場,即使進入市場后,抵御風險的能力也很薄弱,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絕對不平等的劣勢地位。這種情況很不適應農村社會與城市社會的溝通、農業(yè)與市場的溝通,從而也就成了農民增收的難點問題。解決這一矛盾有許多方面的工作要做,但是,發(fā)展農村經濟組織,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等都是比較好的思路。
西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正視和正確處理的矛盾還很多,比如貧富差距矛盾、公共基礎設施與公共財政投入不足的矛盾、干群關系矛盾、村民自治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矛盾等等。我們要遵循辯證法,不要回避這眾多的矛盾,而應該在正視矛盾、正確解決和轉化矛盾的過程中促進事物的發(fā)展,促進我們西部省區(qū)的新農村建設。
(作者單位:中共畢節(jié)地委黨校)
責任編輯:宋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