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建立,反映了中西古代文明從小邦至地域性國家再至帝國的發(fā)展趨勢。這一趨勢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秦漢帝國在民族關系、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將境內眾多的民族和地區(qū)統一起來。羅馬帝國則主要采用征服的手段進行統治。統一與征服表現出中西古代帝國內部結構上的重大區(qū)別。這一區(qū)別在秦漢與羅馬帝國的形成過程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中西歷史文化傳統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文明的發(fā)展自古以來就有鮮明的、頗具特色的統一性,而這一特點是古代西方文明所沒有的。
關鍵詞:秦漢;羅馬;統一;征服
作者簡介:易寧(1955-),男,江西南昌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外古史和中西古代史學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504(2006)06-0115-08收稿日期:2006-06-28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是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先后興起的大帝國。與古代世界其他帝國相比較,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不僅表現出更為發(fā)達的特點,而且也更有代表性。有的學者指出,古代帝國就其形成基礎而言,大體可分為兩類:秦漢帝國是建立在統一基礎之上的,而其他帝國與羅馬帝國類似,都是建立在征服基礎之上的參見劉家和《一多相濟的發(fā)展》,載《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4-2005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此說對于理解古代帝國的特點乃至古代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之異同,有十分重要的啟發(fā)意義。本文擬就秦漢統一與羅馬征服的問題作一些討論。一秦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形成,經歷了比較長的時間。秦和羅馬最初都是規(guī)模很小的邦國。秦在西周末年,才被冊封為諸侯國。春秋時的秦國,頗受諸夏輕視,“諸夏賓之,比于戎翟”[1](P406)。秦的強大,是在戰(zhàn)國時期。秦孝公在位時,任用商鞅變法,使國家的實力大為增強。史稱:“孝公用商鞅,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疆?!保?](P685)秦兵強糧足后,即發(fā)動對東鄰魏國的戰(zhàn)爭,迫使魏棄安邑而遷都大梁,盡奪魏之河西之地。此時的秦一躍而成為與山東六國并列的地域性大國。之后,秦之兵鋒直指中原,以“連橫”破六國之“合縱”,不斷削弱六國的力量。秦王政繼位后,承先輩之大業(yè),全力投入翦滅六國的戰(zhàn)爭,最終統一了中國??梢姡氐陌l(fā)展經歷了從小邦至地域性國家再至帝國的過程。羅馬也經歷了類似的發(fā)展過程。羅馬立國之初,只是一個位于臺伯河畔的小邦,經常受到鄰近的沃爾斯奇人、埃魁人和伊達拉里亞城市的侵擾。從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羅馬對外進行了一系列戰(zhàn)爭,先后擊敗鄰近的敵對部落和城市。之后,羅馬向意大利中部和南部擴張,征服薩莫奈人和他林敦等城市,控制了除波河流域之外的意大利全境,成為地中海地區(qū)的強國。公元前264年,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史稱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自此,羅馬走上了海外擴張的道路。羅馬與迦太基、馬其頓、塞琉古等國為奪取地中海地區(qū)的控制權進行了長期、反復的爭奪,最終取得成功,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梢?,秦與羅馬帝國建立的基礎雖然不同,然而其形成還是有共同特點的。它們的形成反映了古代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都經歷了從小邦至地域性大國再至帝國的發(fā)展過程。除此之外,還有兩點是值得重視的。
其一,秦漢與羅馬的對外征戰(zhàn),都表現出相當殘酷的特點。例如,秦昭襄王時,秦軍與魏、韓聯軍大戰(zhàn)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魏、韓聯軍慘遭失敗,被斬首達二十四萬人。秦、趙長平(今山西高平)之戰(zhàn),秦軍坑殺趙之降卒四十余萬人。秦軍在戰(zhàn)爭中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史稱:“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保?](P2337)諸如伊闕、長平之戰(zhàn)數萬人甚至數十萬人戰(zhàn)死沙場之事,屢屢見載于史籍。孟子談到戰(zhàn)國時期的情況說:“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保?](P303)孟子所說的情況,當然包括了秦之對外征戰(zhàn)。秦亡后,楚漢相爭,劉邦的軍隊多次被重創(chuàng)。彭城之戰(zhàn),項羽窮追漢軍,漢軍十余萬人跳入睢水逃命,死傷者無數,以至睢水為之而不流。羅馬的對外征戰(zhàn)也是相當慘烈的。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羅馬和迦太基幾乎都是傾其國力而戰(zhàn)。僅在非洲戰(zhàn)場上,羅馬戰(zhàn)死的將士就達十余萬人。兩國的海戰(zhàn),據一種估計,雙方損失的五排槳戰(zhàn)船都多達七百余艘。古希臘著名史學家波利比烏談到此次戰(zhàn)爭時說:“這場戰(zhàn)爭沒有間斷地持續(xù)了24年。這是我所知道的歷時最長,最少間斷和最殘酷的一場戰(zhàn)爭?!保?](I.63)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中,僅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戰(zhàn),羅馬就損失了五萬余人。即使對一些小邦或部族的征戰(zhàn),同樣也表現出殘酷的特點。例如卡普亞被羅馬占領,全城居民被賣為奴隸。羅馬占領撒丁尼亞后,將八萬余人賣為奴隸。通過殘酷的武力征戰(zhàn),是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建立的共同途徑。
其二,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建立,反映了古代國家從小邦到帝國的發(fā)展趨勢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于秦漢與羅馬帝國形成的原因,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見解。不過,有一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即秦漢與羅馬在這一歷史趨勢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秦國的變法較之山東六國更為徹底,秦王善于審時度勢,利用六國的矛盾而削弱之,這些無疑都是秦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不過,從戰(zhàn)國之大勢來看,六國之間的沖突并非都是秦所能左右的。六國多次“合縱”失敗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相互爭斗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例如,魏國命公孫衍為相,合山東五國伐秦。然而臨戰(zhàn)時僅魏韓趙三家出兵,從而導致了此次“合縱”的失敗。公元前324年,山東六國之間爆發(fā)大戰(zhàn)。魏惠王伐趙。趙、韓相約攻魏。韓兵弱,很快被魏軍所敗,轉而求齊。齊宣王采孫臏的建議:待韓、魏兩者俱傷才出兵。這樣不僅削弱了魏的力量,而且韓也因勢衰必將附于齊。此類六國之間明爭暗斗之事,屢屢見載于史籍。六國之間的矛盾有些確實是由秦挑起的。例如,張儀詐獻“商於六百里地”,破壞齊楚聯盟,立有大功。然而楚懷王發(fā)兵攻秦,則完全是泄私憤之舉,而非秦所能左右的。秦亡漢興也是如此。秦始皇統一后,患兵革不休,故墮壞名城,銷毀兵器,打擊豪強,以圖維萬世之安。然而這些措施恰恰促使了漢的興起,“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佚于三代,鄉(xiāng)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1](P760)。六國為謀求自身利益的活動,卻為秦的統一掃清了道路。這不是六國的目的,也非秦的意志所能左右。秦維萬世之安的措施,卻導致了自身的滅亡,為劉邦由布衣而登帝王之位提供了條件。這當然也不是秦的目的,更非劉邦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羅馬的征服也表現了同樣的特點。作為一個以農業(yè)立國的城邦,羅馬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形成征服地中海世界的目的。它的對外征戰(zhàn),多由敵對國的活動而引起的。例如,引發(fā)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的麥撒拉事件發(fā)生后,羅馬元老院還在為是否出兵與迦太基作戰(zhàn)而發(fā)生爭論。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后,面對迦太基統帥漢尼撥準備復仇的活動,羅馬沒有采取有力的措施,直到薩貢特城被攻克,才向迦太基宣戰(zhàn)。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期間,馬其頓與迦太基訂立條約共同對抗羅馬。如果兩者真正聯合起來,羅馬很難與之抗衡。然而馬其頓國王腓力沒有為迦太基提供多少幫助,而是忙于擴充自己在希臘地區(qū)的勢力范圍。腓力的活動直接引發(fā)了第二次馬其頓戰(zhàn)爭。第二次馬其頓戰(zhàn)爭期間,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曾答應羅馬的要求保持中立,但又乘羅馬無暇他顧之時,在小亞細亞和色雷斯等地擴張地盤。羅馬人對此極為憤怒,視之為“向羅馬進攻的準備”[3](18.5)。安條克的活動,導致了敘利亞戰(zhàn)爭的爆發(fā)。更有意思的是,羅馬的盟友埃陀利亞同盟,曾全力支持羅馬與馬其頓的戰(zhàn)爭。其目的是欲借羅馬之手把馬其頓勢力趕出希臘地區(qū)。然而戰(zhàn)爭結束后,羅馬卻把希臘地區(qū)納入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埃陀利亞同盟未撈到好處,故與羅馬反目為仇,轉而支持塞琉古,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慘敗。迦太基、馬其頓、塞琉古等國為謀求自身的利益與羅馬爭奪,卻促使了羅馬征服的成功?!傲_馬人正是通過別人的錯誤決定,發(fā)展并確立了自己的權力”[3](31.10),羅馬將地中海地區(qū)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這當然不是迦太基等國的目的,也非羅馬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總之,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都是通過殘酷的武力征戰(zhàn)而建立起來的。它們的建立,反映了古代文明從小邦至帝國的發(fā)展過程中蘊含了十分深刻的矛盾,即人們?yōu)榱酥\求自身的利益而不斷地明爭暗斗,然而其行為卻促使了歷史的不斷發(fā)展。換言之,歷史的發(fā)展源于人們?yōu)橹\求自身利益的活動之中,卻又不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二秦漢與羅馬帝國的建立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然而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其中最重要的,我們認為,是秦漢與羅馬帝國的內部結構有重大的區(qū)別。這就是上面所談到的,秦漢帝國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之上,羅馬帝國則是建立在征服基礎之上的。
在討論秦漢帝國統一的問題時,首先應對“統一”之義作出分析?!敖y”,《說文解字》云:“紀也”。段玉裁注:“《淮南子·泰族訓》曰: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女工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絲。按此本義也。”“紀”,《說文》云:“別絲也?!倍斡癫米ⅲ骸皠e絲,各本作絲別?!渡k樸》正義引,紀,別絲也。又云:紀者,別理絲縷,今依以正。別絲者,一絲必有其首,別之是為紀;眾絲皆得其首,是為統。統與紀,義相互足也?!?這就是說,“紀”是一根絲的頭,找到絲頭,這根絲就理好了?!敖y”是許多絲的頭,把許多絲的頭抓到一起,這一團絲也就理出頭緒來了??梢?,中文“統一”的意思是合多(多仍舊存在)為一,但不是簡單地合多為一,而是從“頭”或從“根”合多為一[4](P370-371)。秦漢帝國就是建立在這種合多為一基礎之上的。
秦漢帝國境內有眾多的民族,但不存在民族(或對不同地區(qū)人)歧視的問題,至少官方的認識是這樣的。秦征服山東六國時,在所征服之地盡置郡縣,將其直接納入國家管理系統。這些地區(qū)與秦地在政治上沒有區(qū)別。秦始皇令“黔首自食田”,境內的自由民皆稱為“黔首”。入仕于秦王朝者,有相當一部分是山東六國人,也有少數民族。在漢代,西漢立國之君劉邦是東方的楚人。他的軍隊中既有關中人亦有漢中人。西漢實行“編戶齊民”之策?!稘h書·高帝紀》顏師古注曰:“編戶者,言列次名籍也?!边@就是說,編戶是將居民(除王侯貴族和奴隸)編入戶籍?!稘h書·食貨志》顏師古注引如淳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薄褒R民”意為居民的身份是平等的。漢代為官者,沒有楚人與其他地區(qū)居民的區(qū)別。“齊民”分布在不同的“爵”中。盡管為官者要有高爵,大多數“齊民”只能為民。但是,爵級在原則上對所有的齊民都是開放的。
秦漢帝國形成過程中,各民族的交融不斷深入。秦對外征服時,往往將秦人遷入被征服地,或將被征服地居民遷入秦地。例如,公元前286年,秦取魏所獻之安邑,遷出原住居民,將秦民及被赦免之罪人遷入此地。公元前273年,秦置南陽郡,遣赦免奴隸居住。秦帝國建立后,這項政策的實施更為廣泛。秦始皇開拓嶺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遷內地民入住。統一嶺南地區(qū)后,遷“治獄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 000未婚女子至嶺南。之后,多次遷刑徒和內地民眾至嶺南屯田。漢代的情況也是如此。漢武帝發(fā)兵助東甌人打擊閩越人。之后,東越人請求舉國遷徙中國,約有四萬余人居于江、淮之間。公元前110年,漢再將東越居民遷徙于江、淮地。公元前112年,漢軍攻入南越地,越人貴族多歸漢,被封為列侯。自漢代起,“漢人”作為華夏民族的稱謂已為境內外普遍接受。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內地居民遷入邊地,對這些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秦漢帝國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統一措施。面對春秋戰(zhàn)國以來思想各異、“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統一后,即采李斯的建議,“書同文字”,以秦字為基礎,廢除與秦字相異的六國字?!埃ɡ睿┧棺鳌秱}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保?](P315)秦代時,也漸流行一種筆畫比小篆更為簡便的隸書。在漢代,隸書成為了全國的通行字。文字的統一,對于文化的交流、政令的通達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加強思想上的控制,秦始皇采取了焚書坑儒的措施。不過,此項措施嚴重地摧殘了思想文化,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漢武帝時,董仲舒向武帝提出建議:“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6](P2523)。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漢帝國的正宗思想,在漢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并且得到帝國臣民的普遍認同。
在政治經濟方面,秦漢同樣采取了統一的措施。秦在征服六國過程中,大力推行郡縣制?!渡叹龝睢吩疲骸鞍倏h置于一形,則從;迂者不飾,代者不敢更其制。”可見,秦縣的管理體制是統一的。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南郡守騰文書》篇[7]。其內容表明,至少在戰(zhàn)國末年,秦的中央、郡、縣三級管轄體制已形成。秦帝國建立后,確立郡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在郡縣制下,地方管理層次分明,縣下有鄉(xiāng)、里、什、伍組織。各級官員職責明確。中央的政令可以通達于全國各地。漢時,雖然郡縣與分封并存,然而從漢武帝時代起,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響甚微。他們“唯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6](P395)??たh制成為漢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漢的法律是統一的,史稱:“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法律條文、解釋法律的問答和治獄文書等。據這些竹簡,可知秦代的法律內容比較細致,而且通行于全國。漢承秦制,漢代法律只是在具體內容上對秦法作了些改變,主要特點是一致的。在經濟方面,秦漢帝國采取多項措施統一稅制、幣制和度量衡制度。
羅馬帝國形成過程中,卻沒有表現出秦漢帝國那樣的統一性。在討論羅馬帝國特點時,不少學者也用了“統一”一詞,如羅馬統一了地中海世界等等。不過,在西方的文字中似乎還找不到與中文“統一”相對應的詞。拉丁語有名詞unus, 義為一個、單獨。此詞動詞形式為Unire,有使成為一個、聯合等義[8](P624)。英文unite是從拉丁詞演變而來的,義為將一個或多個東西與其他東西相結合或構成一個相聯系的整體[9](P78)。unite中譯一般作單一、聯合、統一等。前二項義與拉丁文和英文詞義相合,后一項則有些偏離原義之嫌。羅馬國家的特點,可用拉丁文unus、unire和英文unite來表示。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它是“一”。此“一”也是由“合”而成的,但與秦漢帝國的合“多”為“一”是不同的。
羅馬向海外擴張時,將所征服地置為行省,行省居民與羅馬人的社會地位是不平等的。羅馬人作為征服者,擁有特權。在法律上,羅馬公民是國家權力的主體,有參政權,有服兵役的權力。而無羅馬公民權的行省居民,無論其為貧或富,都是被征服者,無權參政,沒有資格當兵。羅馬人將非羅馬公民視為臣服者。他們認為,非羅馬民族應當心甘情愿地服從他們的統治。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談到羅馬對亞細亞地區(qū)的統治時說:羅馬的占領使亞細亞人“擺脫了內部沖突和外部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所以他們應該感到高興,用他們收入的一部分來換取永久的和平和免除擔憂”[10](I.1.34)。羅馬人對非羅馬民族非常歧視。西塞羅指出:羅馬人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種族,其他民族都無法與羅馬人相比。撒丁尼亞人是野蠻的雜種,猶太民族是命定要從事苦役的。高盧人則是狂妄自大和沒有信仰的人。
在羅馬境內,始終沒有發(fā)生如秦漢那樣的民族融合情況。據一種估計,羅馬帝國總人口約5400萬,羅馬民族僅有600萬人,占總人口的1/9。此600萬實際為全意大利的人口數。然而,意大利其他地區(qū)的居民是經過長期斗爭,至公元前1世紀意大利戰(zhàn)爭后,才獲得完全的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與羅馬人的融合,是羅馬民族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不過。自此以后,羅馬再也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民族融合情況。在羅馬帝國,居統治地位的是僅占全國人口1/9的羅馬公民,而其他居民則為被征服者。他們是“羅馬人民的財產”,必須屈從于羅馬人的統治[11](P172)。
在思想文化方面,羅馬沒有出現像秦漢帝國那樣的情況。帝國東部即所謂的希臘化世界,通行希臘文,西部則通行拉丁文。這兩種文字都沒有成為全國通用的文字。羅馬也沒有出現像漢代那樣定于一尊的思想。學者們經常談到“羅馬化”問題。毋庸置疑,在羅馬帝國形成過程乃至羅馬帝國長達四百余年的統治期間,羅馬文明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在落后的地區(qū)。例如,在高盧地區(qū),羅馬文明的傳播促使了該地區(qū)由部落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高盧貴族學習拉丁語,了解羅馬的歷史和文化,接受羅馬人的生活方式。不過,接受了羅馬文明的高盧人,并不能融入羅馬民族之中。實際上,羅馬文化在各地的傳播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有的學者指出:羅馬西部省份比東部省份的羅馬化程度高,地中海地區(qū)比歐洲溫暖地帶的羅馬化程度高,高盧南部比北部的羅馬化程度高,意大利比行省的羅馬化程度高,城市比鄉(xiāng)村的羅馬化程度高。這一分析是深刻的[12](P6)。不過,還需要指出的是,在東部希臘地區(qū)和埃及等地,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始終占主導地位,羅馬文化的影響甚微。實際上,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一點也不遜于羅馬文化,而且在許多方面遠高于羅馬文化。羅馬文化始終沒有成為帝國境內居民普遍認同的、占主導地位的文化。
在政治經濟方面,羅馬也沒有出現像秦漢帝國那樣的情況。在廣大被征服地區(qū),羅馬實行行省制度。行省內部一般以城市為中心,結合周圍村社或部落而形成一個個區(qū)域。行省對各城市的管理是相當松散的。城市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沒有大的變化,行政機構基本上保持運轉,各城市之間一般也沒有形成管轄關系。行省城市作為地方行政單位,具有明顯的自治特點,而不像秦漢帝國的郡縣那樣,受制于中央政府。羅馬帝國也沒有通行于全國的較為完善的法律。各行省甚至有的城市都擁有自己的法律。例如,羅馬曾與小亞彼西底亞的特爾密蘇斯城簽訂條約。條約說:該城的公民和他們的后代“將是羅馬人民的朋友和同盟者,將使用他們自己的法律。對彼西底亞的特爾密蘇城的公民來說,據此項條約使用自己的法律是合法的”[13](53.12.5)。羅馬對被征服地區(qū)的統治,不像秦漢帝國那樣將其與內地融為一體,而是將其作為奴役剝削的對象。向羅馬交納賦稅成為行省城市最重要的任務。而羅馬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要依靠行省的賦稅才得以運轉。前蘇聯著名史學家羅斯托夫采夫說:“羅馬人不大考慮它的新領土的繁榮。愛琴海和黑海上的海盜不斷增多,這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羅馬的統治卻一天比一天更自私。羅馬的行省長官和資本家可以說是毫無顧忌地在各行省中漁利。他們通常是以最自私的精神和為了自己的利益來這樣做?!保?4](P24)羅氏的此段分析,是對希臘地區(qū)行省來說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羅馬對行省管理的情況。
羅馬帝國的形成過程中,沒有表現出秦漢帝國那樣的統一性。對廣大被征服地區(qū),羅馬主要采用武力壓服的手段進行統治。羅馬行省總督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防止行省居民反抗??偠揭话愣嘉沼兄乇ㄇ貪h帝國的軍隊受中央政府控制)。例如龐培任西班牙總督,其統帥的軍隊“人數既多,又因長期服役,有很好的訓練”[15](P614)。愷撒及其盟友阿夫累尼烏斯、屋太維烏斯等人任行省總督時,都注意對軍隊的控制。古代史家普魯塔克說:“愷撒借高盧戰(zhàn)事,作為自已練兵的地方?!保?6](Ⅱ.2.8)公元70年,羅馬將軍凱里亞里斯鎮(zhèn)壓高盧人的起義后,說:“作為征服者,我們唯一利用權力的地方,就是使你們?yōu)榫S持和平而付出必要的費用。你們應知道,沒有軍隊你們就不能在與其他民族相處中獲得安寧”[17](4.74)。類似的說法,也見于西塞羅等人的記載??梢?,羅馬人作為征服者,對廣大行省的統治,是用武力迫使行省居民臣服,要求他們?yōu)榱_馬提供大量的賦稅。羅馬沒有像秦漢那樣,在民族關系、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有效的統一措施,形成統一的局面。
應該指出的是,羅馬帝國時期,隨著帝國專制制度的加強,羅馬的統治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公元3世紀,羅馬境內自由民獲得了羅馬公民權。非羅馬公民不得從政從軍的限制也逐漸取消,許多行省上層人士進入羅馬政界。羅馬對行省的管理也越來越嚴格。不過,羅馬帝國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基礎。廣大自由民雖獲得了羅馬公民權,但公元3世紀時“羅馬帝國已在軍閥統治之下,公民權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而且還是一種負擔(如公民有從軍作戰(zhàn)義務等)”[18](P428)。再則,羅馬人沒把這些獲得公民權的自由民視為是同族人,其他民族也沒有認為自己是羅馬民族的成員。盡管有許多行省上層人士擔任羅馬官員,但在公元3世紀,大部分高級官職仍主要由意大利人擔任[19](P322)。更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羅馬帝國最重要組成部分的行省,其內部自治的特點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以埃及行省為例。埃及行省是羅馬皇帝的私產,直接受羅馬皇帝的管轄,甚至羅馬元老未經允許都不得進入。然而其內部保持著相當的自治性。 “托勒密時期的制度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了。”[14](P410)地方官吏多為希臘人[19](P215-245)。不少地區(qū)仍沿用舊的埃及—希臘私法[20](P158)。羅馬皇帝控制最嚴密的埃及行省都有如此的自治性,其他行省自治的情況也不可能會有多大的變化。
總之,秦漢和羅馬帝國作為獨立的國家,都可視為“一”。此“一”由“多”(眾多的民族和地區(qū))構成。然而其內部結構則不同。秦漢帝國境內各民族的社會地位是平等的,政治經濟制度是統一的、有占主導地位并得到普遍認同的思想文化。在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統治下,全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梢哉J為,秦漢帝國所表現出的統一性,就是從“頭”或“根”合“多”為“一”的統一。羅馬帝國則沒有表現出秦漢帝國那樣的統一性。它的合“多”為“一”,主要是通過武力征服的手段實現的。羅馬國家內部沒有形成統一的基礎。實際上,在古代西方的語言中,根本就沒有表達“統一”意思的詞。
三秦與羅馬都經歷了由小邦發(fā)展至帝國的過程,為什么羅馬帝國沒有像秦漢帝國那樣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之上?關于這個問題,可以從許多方面來解釋,但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應是中西歷史文化傳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古代文明自古以來就存在統一的因素,而古代西方文明則缺乏此類因素。
中國至少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就有一個普遍認同的政治中心。夏王朝時,代表東夷勢力的有窮氏篡權,斟尋氏、斟灌氏等力助夏王復國?!对娊洝ど添灐ばB》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痹娨鉃樯淌且粋€大邦,它的人民居住地只有千里,但作為各邦共同擁戴的王朝,它領有四海。周王朝建立后,分封諸侯,“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21](P73),“以藩屏周”。周王還用宗法制來加強與同姓和異姓諸侯的聯系。同姓諸侯有兄弟之稱,異姓諸侯多為甥舅。血緣關系將諸侯國與王室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諸侯國對王室要承擔義務,《詩經》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其意為周王“有權直接或間接向庶民取得貢賦”[22](P77)??梢哉J為,在周王身上已經存在一定程度的統一性。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紛爭不斷,與爭奪政治中心的權力是有密切關系的。此類爭奪,不僅促使了小邦向地域性王國的過渡,而且促使了分封制向郡縣制的轉變,從而為秦漢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中國至少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就有普遍認同的文化傳統。秦統一六國文字,然而秦漢的小篆和隸書與先秦六國古文是有共同淵源的。它們都源于甲骨文和金文。從甲骨文、金文到秦漢文字,不管字形發(fā)生多大的變化,文字的結構總是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為共同原則的。在西周時期,中原諸國共同認同的文化即華夏文化已經成熟。盡管中原各國之間的紛爭不斷,但在維護華夏文化這點上態(tài)度卻是一致的。例如,西周末年,夷狄的侵犯對華夏諸國造成巨大的危害,以致有“中國不絕若線”之說。齊國名臣管仲指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保?3](P1786)他協助齊桓公,舉“尊王攘夷”之大旗,聯合眾諸侯痛擊山戎,使邢免于亡國,衛(wèi)王得以復位,并且扼住蠻楚北上中原的勢頭。管仲的功業(yè),受到人們廣泛的贊譽??鬃泳筒粺o感嘆地說:“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24](P314)
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以文化為區(qū)分標準的民族觀。血緣關系和種族的區(qū)別,沒有成為各民族交融的障礙。根據《史記》的說法,蚩尤和炎帝被黃帝擊敗后,大概融入了黃帝一族?!睹献印るx婁》說:“文王生于歧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逼缰?、畢郢均在今陜西省,早期是夷人所居之地。然而文王卻是華夏族赫赫有名的先王。周自稱“夏”(按,大概有繼承夏文化之意),周王朝和從屬于其的中原諸侯國都稱為“諸夏”,后又有華夏之稱。華夏族與蠻、夷、狄等少數民族區(qū)分是非常明顯的。不過,夷狄等少數民族只要接受了華夏文化,就很容易融入華夏族。楚人與南方苗蠻長期相處,自認為是蠻夷。楚王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保?](P1962)秦僻居西方,受戎狄的影響,被華夏諸國視為戎狄。然而秦楚接受華夏文化后,就沒有人視其為夷狄,他們也不將自己歸于夷狄之流了。以文化而不以血統為區(qū)分標準的民族觀,是中國古代文明所具有的重要特點之一,對華夏民族的發(fā)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秦漢時期,邊地少數民族不斷地融入漢族,各民族認同先進的漢族文化,與這一觀念是有密切關系的。
古代西方文明,缺乏中國古代文明那樣的統一因素。在古代希臘,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治中心。希臘世界有眾多的城邦,各邦之間都是分立的。公元前8至6世紀,希臘城邦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海外殖民,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qū)建立了百余個新城邦。這些城邦采用了母邦的政治經濟制度,與母邦有多方面的聯系,并且經常得到母邦的幫助,但它們與母邦沒有從屬關系,而是完全獨立的城邦。希臘地區(qū)先后形成過一些城邦聯盟,如伯羅奔尼撒同盟、提洛同盟、埃陀利亞同盟、亞加亞聯盟等。這些聯盟都沒有形成為政治中心。如著名的提洛同盟,聯合希臘本土和愛琴海地區(qū)的城邦近百個。按盟約規(guī)定,參加同盟的城邦地位是平等的。后來雅典人獨攬大權,濫用同盟資金,武力鎮(zhèn)壓對其不滿的城邦,成為事實上的盟主。但雅典的行為只不過是強者對弱者的欺凌而已,并沒有哪個國家承認其為政治中心。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了希臘地區(qū),希臘城邦從此失去政治上的獨立性。不過,亞歷山大帝國存在的時間很短,不到二十年就崩潰了。之后,希臘地區(qū)受控于從亞歷山大帝國分裂而來的馬其頓王國。盡管希臘城邦處在馬其頓的統治之下,但它們并沒有把馬其頓視為政治中心。古代西方的民族觀,強調種族血統的區(qū)分。希臘人視非希臘人為野蠻人。他們認為,希臘民族的品性是最優(yōu)秀的,而蠻族的品性則是低劣的。赫拉克利特說:“一個具有蠻族靈魂的人,他所看見的、聽到的都不能作為有力的證據。”[25](P125)這就是說,非希臘人是沒有誠信的。希臘人非常重視從血緣上將自己與非希臘民族區(qū)別開來。柏拉圖說:“我們的城市是多么高貴、自由、穩(wěn)定和健康。我們血統純正、沒有和蠻族混合,而且天生仇恨蠻族。”[26](245C-D)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希臘人是天生的統治者,而“蠻族天生是奴隸”,“希臘人誰都不愿意稱優(yōu)秀的希臘人為奴隸,他們只愿將奴隸這個詞局限于蠻族”[27](P28-29)。希臘人強調血統的區(qū)分,對非希臘人有強烈的排斥心理,所以非希臘人很難融入希臘民族之中。羅馬民族的情況大致相同。上文提到西塞羅的有關言論,就充分反映了羅馬強調從血統上將自己與異族人區(qū)別開來。所以,在西方古代文明史上沒有也不可能發(fā)生像中國古代文明那樣的民族融合情況。據此,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羅馬人總是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對待行省居民,將他們排除在國家的政治法律主體之外;為什么被征服者尤其是具有先進文化的希臘人和東方民族始終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而沒有將其與羅馬文化融合。中西古代文明在民族關系認識上之不同是非常明顯的。這兩種不同認識,對于中西古代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與政治上的分立不同,古代希臘思想文化則不是分立的。古希臘人使用同一種文字。從米利都學派到畢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派、智者。進而再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希臘哲學思想發(fā)展途徑是非常清晰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為全希臘人所景仰。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波利比烏等人在史學領域的辛勤耕耘,共創(chuàng)了西方古典史學的輝煌。伯利克利時期的雅典,作為希臘人的“學?!?,幾乎匯集了全希臘最優(yōu)秀的智者和文人。每四年一次的奧林匹亞競技會,表現出希臘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分立的諸邦共同遵循著同一種文化傳統,這點古希臘與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情況有些類似。然而也有不同之處,中國華夏文化是開放的,它不排斥其他民族,而且夷狄在融入華夏民族的過程中,對華夏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在這點上,希臘則遠不及中國,希臘文化是希臘人創(chuàng)造的,希臘人不可能與“天生是奴隸”的異族人共同發(fā)展同一種文化,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世紀,即所謂希臘化時期,希臘文化確實吸取許多東方文化的因素。不過,此時希臘城邦已經衰落了,希臘文化已失去原有的蓬勃向上的活力。在文明程度上遠不及希臘的羅馬人,在征服希臘之后,大量地吸取了希臘文化。但是,羅馬人并沒有把希臘人視為自己的同類,所以他們不可能把先進的希臘文化作為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羅馬人在政治軍事法律方面具有天生才能,然而在思想文學藝術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則比不上希臘人。希臘文化甚至東方文化在許多方面遠遠高于羅馬文化。所以,羅馬文化沒有也不可能成為占主導地位并得到境內居民普遍認同的文化。
以上從中西古代歷史文化傳統之差異,分析了秦漢統一與羅馬征服形成帝國的原因,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孕育的統一因素對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不僅具有連續(xù)性,而且自古以來就表現出鮮明的、頗具特色的統一性。而這些特點是古代西方文明所沒有的。
參考文獻
[1]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焦循.孟子正義[A].諸子集成[C].上海:上海書店,1986.
[3]POLYBIUS.The Histories, trans.by W.R.Paton[M]. London: W.Heinemann; New York: G.P.Putnams Sons, 1922-1927.
[4]劉家和.史學、經學與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7]張政?,日知.云夢竹簡[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8]D.P.SIMPSON. M.A.Cassel's Latin Dictionary[M].London: Cassel ScCo., Ltd.1959.
[9]J.A.SIMPON, E.S.C.WEINER.The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1.
[10]CICERO.Ad Atticus.trans.by W.A.Falconer[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1954.
[11]M.CARY, H.H.SOULLARD. History of Rome Down to the Reign of Constatine[M]. London,1979.
[12]G.WOOLF. Becomimg Roman :The Origins of Provincial Civilization in Caul[M].Cambridge,1998.
[13]DIO CASSIUS. Roman History trans.by E.Cary[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1914.
[14]M.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馬雍,厲以寧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5]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王以鑄譯[M].北京:三聯書店,1957 .
[16]PLUTARCH.Plutarch’s Lives.Caes trans.by B.Perrin[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1914.
[17]TACITUS.Histories trans.by C.H.Moore[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1949.
[18]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9]P.A.BRUNT.The Administrators of Rome Egypt,Roman Imperial Hemes[M].Oxford,1990.
[20]A.LINTOTT,IMPERIUM ROMANUM.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1998.
[21]王先謙. 荀子集解[A].諸子集成[C].上海:上海書店,1986.
[22]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3]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4]劉寶楠.論語集注[A].諸子集成[C].上海:上海書店,1986.
[25]M.L.FINLEY.The Greeks and Their Nation in 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y [M].Penguin Book ,1990.
[26]PLATO.Menexenus, trans.by R.G.Bury[M].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1929.
[27]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責任編輯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