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宏觀經濟學的發(fā)展演變是以20世紀世界經歷了的三個特別重要的經濟事件,即所謂的世界經濟的“大蕭條”、“大通脹”和“經濟增長的擴散”為現(xiàn)實背景,并由此建構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如何解釋大規(guī)模持續(xù)的失業(yè)、貨膨脹和什么決定經濟增長的三大核心問題。宏觀經濟學理論沖突的主線是在信奉放任市場運行與信奉政府干預對改善經濟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兩個主要的思想流派此消彼長、此起彼伏,又相互吸收與融合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并凸顯出來的。分析宏觀經濟學演進發(fā)展的軌跡,對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目標、途徑和使命等具有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理論沖突;邏輯;啟示
[中圖分類]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6)05-0064-03
一、宏觀經濟學發(fā)展演變的現(xiàn)實背景
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以經驗為依據的科學。因此,經濟思想、經濟理論的演化過程始終同經濟現(xiàn)實的變化過程密切相關。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市蘭查德(O.J.Blanchrd)所指出的:“宏觀經濟學是一個持續(xù)的建構過程的結果,是思想與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宏觀經濟學家今天所相信的是一個演變過程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已經拋棄了那些失敗的觀念,而保存了那些看起來能夠很好地解釋現(xiàn)實的思想?!盵參見斯諾登(B.Snowdom)和文(H.R.Vane)1999,第2頁]。在20世紀,世界經歷了三個特別重要的經濟事件,即所謂世界經濟的“大蕭條”、“大通脹”和“經濟增長的擴散”[斯諾登和文,1999]信這三個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深刻地影響了經濟學家們的思想,并建構了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三大核心問題,即:(1)如何解釋大規(guī)模持續(xù)的失業(yè)?(2)如何解釋通貨膨脹?(3)什么決定經濟增長?[薩繆爾森(P.A.Samuelson)和諾德豪斯(W.D.Nordhaus),1998;多恩布什(R.Dornbusch)和費希爾(S.F.Scher),1994]
1.大蕭條與如何解釋大規(guī)模持續(xù)失業(yè)
古往今來,所有市場經濟都會經歷既有擴張也有收縮的經濟周期。市場經濟的歷史是繁榮與蕭條、衰退與擴張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一些時候,經濟形很好,就業(yè)機會充分、工廠加班加點、利潤來得豐厚;另一些時候,則會出現(xiàn)商品積壓、就業(yè)困難、利潤微薄等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歷大瀟條之前,由于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幅度和范圍都相對較小,對現(xiàn)實經濟體系從未造成過災難性的影響,因此,人們相信市場機制能自動調節(jié)經濟,經濟周期只是一種可以由市場機制自我矯正的暫時偏離,經濟危機和持續(xù)的高失業(yè)是不可能發(fā)生的。
在1929-1933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中,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yè)生產和國內生產總值呈現(xiàn)大幅度的下降,其中下降最嚴重的是美國,其次是奧地利、德國、法國、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受影響較小的是斯堪地納維亞國家、英國、西班牙、羅馬尼亞和荷蘭。又爆發(fā)了1937-1938年經濟危機,大蕭條的時間持續(xù)了10年之久。
大蕭條引致的困擾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規(guī)模持續(xù)失業(yè),不僅證據確鑿地宣告了古典經濟學在學理上的破產,而且促成了以闡釋大規(guī)模持續(xù)失業(yè)為核心問題的“凱恩斯革命”的爆發(fā),促成了現(xiàn)代宏觀經濟學,作為一個前后一貫的體系性的研究整個經濟現(xiàn)象的方法的誕生,其標志就是1936年2月凱恩斯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這本書的出版。
2.大通脹與如何解釋通貨膨脹
從長遠的歷史眼光來看,通貨膨脹在經濟史上并不是一種罕見的事件,以美國和英國的經濟為例。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是1945年之前的通貨膨脹有繼之以通貨緊縮的趨勢,而1945年之后的通貨膨脹卻表現(xiàn)為曠日持久的持續(xù)價格上漲,特別是70年代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連續(xù)十多年保持6%—14%之間,英國的通貨膨脹率連續(xù)十多年高居10%以上,再加上停滯的產業(yè)水平和不斷上升的失業(yè)水平,從而形成了對宏觀經濟學分析的進程有重大影響的第二個重要事件,即發(fā)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經歷。
大通脹的痛苦經歷使經濟學家深刻意識到了高通貨膨脹對市場經濟的腐蝕作用,促使經濟學家把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重心轉向尋求解釋通貨膨脹的成因上來。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特別是滯脹(Stagflation)成因的不同解釋和爭論,形成了凱思斯革命之后,宏觀經濟學領域的多個不同學派。在20世紀60年代卷入論戰(zhàn)的是以弗里德曼(M.Friendman)為首的貨幣主義者一派,和包括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和托賓(J.Tobin)在內的凱恩斯主義者的另一派;到了20世紀70年代,卷入論戰(zhàn)的是以盧卡斯(R.E.Lucas)、薩金特(TJ.Sargent)和華萊士(N.Wallace)為代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和作為對立面,在20世紀80年代產生的以阿克洛夫(G.AAkerlof)、耶倫(J.L.Yellen)、羅默(D.Romer)、曼昆G.Mankiw)、布蘭查德(O.Blanchard)等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學派。
3.經濟增長的擴散與什么決定經濟增長
在20世紀之前,世界經濟增長的進程緩慢,并且局限于少數(shù)幾個國家,但自從工業(yè)革命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來,以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為中心,經濟增長向世界各地擴散的步伐明顯加快,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的進程也空前加快,并且增長的擴散很不均衡,突出反映在:(1)世界各國人均國民收入的差異十分巨大,特別是自從70年代以來這種差距在進一步變大。(2)不同國家在同一時期的增長率差異很大。(3)同一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增長率差異很大。(4)大多數(shù)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5)世界經歷了幾次非同一般的經濟增長“奇跡”(主要集中在東亞),也經歷了一些經濟增長“災難”(主要是在撒哈拉沙漠一帶的非洲國家)。(6)在短短5年左右的時間,經濟增長率每年僅僅幾個百分點的差異,都會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生活標準和相對經濟地位上的巨大變化。所有上述在20世紀才最為充分地顯現(xiàn)出來的經濟事實,不斷地向世界各國人民表明經濟增長太重要了。對于那些處在低收入國家的人民,他們迫切希望探尋出一條最終趕上、甚至超過高收入國家的增長路徑;對地那些處在高收入國家的人民,他們也迫切希望能找到一條確保其領先地位的增長路徑。于是,如何解釋—國增長率的決定因素以及國與國之間增長率和人均收入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成為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三大核心問題之一,并從1945年以后出現(xiàn)了三次研究發(fā)展的浪潮。第一次浪潮以哈羅德——多馬模型為代表,第二次浪潮以持續(xù)15年(1956-1970)之久的,由索洛主導的新古典增長模型為代表,第三次浪潮則是以羅默(P.E.Romer)和盧卡斯(R.R.Lucas)八十年代末的研究工作而引發(fā)的內生增長理論的發(fā)展為代表(斯諾登和文,1999第82頁)。
二、宏觀經濟學理論沖突的主線
面對高失業(yè)率、高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停滯,經濟學家的主張非常地不統(tǒng)一。正如蕭(G.B.Shaw)說:“即使你將所有的經濟學家首尾相連地排列起來,他們也還是難以達成一致?!?引自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1998)然而,透過經濟學家們的爭論,你會發(fā)現(xiàn)一條明晰的界線,可以將爭論中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思想流派。一個思想流派信奉放任市場運行是最好的;另一個思想流派信奉政府干預對改善經濟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從總體上說,宏觀經濟學在二者此消彼長、此起彼伏的狀態(tài)中不斷發(fā)展的,在這一過程中,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吸收與融合,從而形成了一條清晰可見的宏觀經濟學理論沖突的主線。
1.古典宏觀經濟學
古典宏觀經濟學是薩伊奠基的、以馬歇爾和庇古為主要代表的傳統(tǒng)經濟學中有關宏觀經濟問題的觀點體系,是經現(xiàn)代經濟學家整理所形成的、傳統(tǒng)經濟學的若干教條的集結。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夏皮羅(E.J.Shapiro)所言:“只是在凱恩斯的《通論》問世以后,經濟學家們才著手工作,根據古典學派理論家的著作建立了這些可以與凱恩斯主義分庭抗禮的完備模型”。(引自吳易風等,1998第39頁)
2.凱恩斯主義
盡管古典經濟學家不斷宣稱大規(guī)模持久的失業(yè)不可能出現(xiàn),然而,面對30年代大蕭條引發(fā)的龐大的失業(yè)大軍,古典宏觀經濟學既無法在理論上給予解釋,也無法在實踐中提出任何對策,因而陷入嚴重的危機。凱恩斯的《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從這種大規(guī)模持久的失業(yè)現(xiàn)象入手,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革命性的宏觀經濟理論分析框架。
凱恩斯主義者經過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理論結論:由于工資缺乏彈性,因而不存在一種經濟機制,能夠迅速地恢復充分就業(yè)和確保廠商在充分開工的水平上進行生產。換句話說就是,由于不存在引導經濟回復到充分就業(yè)的自我矯正機制,因而一國經濟有可能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停留在低產出、高失業(yè)的痛苦狀態(tài)之中。在上述基礎上,凱恩斯主義者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政策主張,即: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控商業(yè)周期,以穩(wěn)定經濟增長。
3.貨幣主義
正如凱恩斯主義是蕭條的產兒一樣,貨幣主義是通貨膨脹的產兒。貨幣主義的產生正在于它對通貨膨脹這個“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最無能力處理的問題”[約翰遜(H.Gjohnson),1971提出了新的解釋與解決辦法。
首先,貨幣主義者借助于貨幣價格數(shù)量論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個不同于凱恩斯主義者的總需求決定觀點。貨幣主義者認為,總需求僅(或主要)受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并且貨幣對總需求的影響是穩(wěn)定可靠的,從貨幣價格數(shù)量方程式V=GDP/M=PQ/M看,如果周轉率V是穩(wěn)定的,M就會決定PQ=名義GDP;換句話說,如果V是穩(wěn)定的,則影響PQ的唯一因素就是M,因而政府財政政策的變化對產出和價格的影響微不足道。
其次,貨幣主義者雖然從總體上接受工資、價格制定具有一定慣性的觀點,但在AS-AD分析框架中,貨幣主義者相信:短期的AS曲線也許并不垂直,但卻比凱思斯主義者設想的要陡峭的多。據此,貨幣主義者認為,需求的變動最終將主要改變價格,而非產量。
4.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從理論到政策都全面地批判了凱思斯主義,認為凱思斯主義是一個缺乏微觀經濟學基礎的充滿矛盾的體系,宣布其宗旨是建立與微觀經濟學一致的宏觀經濟學。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有二點:其一,政策的無效性。即政府旨在對付失業(yè)的系統(tǒng)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具有無效性。其二,固定規(guī)劃的可取性。即政府應該完全避免任何相機抉擇的宏觀經濟政策,因為通過不可預見的相機抉擇政策發(fā)出的誤導性的經濟信號,會使人們產生困惑,扭曲其經濟行為,并造成浪費。
5.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在凱恩斯主義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時,一個新的主張政府干預的學派在80年代出現(xiàn)了,這就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產生的客觀條件是,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現(xiàn)實問題時效微力乏。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是宏觀經濟理論缺乏微觀基礎,這是該理論中的—個致命弱點,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正是在這一點上給原凱恩斯主義以致命打擊,動搖了它在宏觀經濟領域中的正統(tǒng)地位?;诖?,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增添了原凱恩斯主義模型所忽略的兩個假設:一是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即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這一假設源于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二是理性預期,這一假設來自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經濟當事人的最大化原則和理性預期兩個假設使新凱恩斯主義突破了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框架,這表明新凱恩斯主義想解決原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的矛盾,試圖在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重建宏觀經濟學。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過分追求理論結構和分析方法的完美性,忽略了經驗檢驗,它的市場出清的微觀分析完全脫離了經濟現(xiàn)實,政策無效性的宏觀結論也缺乏說服力?;诖?,新凱思斯主義模型堅持了原凱恩斯主義非市場出清假設,假設工資和價格是粘性的,即工資和價格不是不能調整,而是可以調整的,只是調整十分緩慢,需耗費相當?shù)臅r間。導致非市場出清的工資和價格粘性,是新凱恩斯主義試圖在理論上進行解釋的中心問題,為此,新凱思斯主義者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論說明,歸納起來大體上有:菜單成本論,交錯調整價格論和交錯調整工資論,不完全競爭論,市場協(xié)調失靈論,勞動市場論,信貸配給論,商品市場論等七大類(詳見吳易風等,1998)。
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周期模型的政策含義完全是凱恩斯式的。在新凱思斯主義模型中,經濟恢復到正常產量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暗示了穩(wěn)定政策對恢復總需求的積極作用。但是,新凱恩其主義者對原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干預經濟的學說重新作了表述。它不像凱恩斯主義那樣宣傳宏觀經濟政策或“微調”可以有效地防止和醫(yī)治失業(yè)與通貨膨脹,而是傾向于一種較為溫和的說法,即:沒有緊縮政策,通貨膨脹會更加嚴重,沒有擴張政策,失業(yè)會更加嚴重。
三、宏觀經濟學研究重心的轉向
宏觀經濟學所關心的是整體的經濟行為,它既考察長期的經濟增長,也關注構成經濟周期的短期波動。但經濟學家在不同的期對二者的關注程度非常不同。當斯密、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開創(chuàng)現(xiàn)代經濟學伊始,“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增長的原因無疑是他們研究的首要目標。但在馬歇爾之后,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受到“邊際革命”的巨大影響,其研究的主導方向轉向微觀領域,關注的核心逐漸轉向在給定稀缺程度下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問題。對古典經濟學家而言,按照薩伊定律的邏輯,經濟自身具有強大的自我矯正能力,可以確保其迅速恢復到均衡,因而短期的經濟波動問題未能成為其研究關注的重點并不奇怪。受大蕭條和凱恩斯革命的影響;經濟學家將由總需求沖擊引起的短期波動問題,推向經濟研究的前沿,成為宏觀經濟學論戰(zhàn)的中心,使得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處于次要地位,這一發(fā)展結果也是其邏輯的必然,容易理解。
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是,近十年來出現(xiàn)了一個明顯趨勢,即: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已逐漸成為經濟學家極有興趣的研究課題,并有跡象表明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重心開始轉向長期的經濟增長問題。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出現(xiàn)轉向勢頭的原因是在于:(1)長期增長的福利含義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宏觀經濟學所關注的任何短期波動的影響。(2)我們對短期波動的根源和傳導機制已有了相當?shù)闹R,足以避免類似大蕭條的災難。(3)只考慮短期問題及其后果所設計的政策會產生不合意的長期影響。(4)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突破性進展。(斯諾登和文,1997、1999)
四、對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啟示
分析宏觀經濟學演進發(fā)展的軌跡,給予我們的啟示無疑是多方面的。但僅從對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角度看,給予我們的啟示有以下三點:
1.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目標。經濟學號稱社會科學的“皇后”,僅僅從我們前述宏觀經濟學演進的歷程看,我們也不難體會,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已經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它已經積累了大量經過檢驗證實了的系統(tǒng)可靠的知識,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體系,已經創(chuàng)造出了許許多多有助于理性地解釋事實和預測結果的工具、方法、程序和模型[埃思里奇(D.Ethridge),1998]。作為科學的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數(shù)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數(shù)學主法在經濟學中的廣泛應用不僅使理論更容易被證實或證偽,而且顯著提高了理論爭論的效率,從而大大加速了知識的積累過程。作為一種科學活動,經濟學已經變成一個可以容納眾多人的職業(yè),經濟學家之間的分工已經變得非常細密,以至一個很小、很專的研究領域或研究階段都可以使一個人安身立命(盛洪,1996)。經濟學一直被看作是一種西學,但作為科學的經濟學是無國界的,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因此,對于中國經濟學家而言,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目標,就是盡快融入科學經濟學的大潮,并力爭走在潮頭。
2.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途徑。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途徑,就是要采取“拿來主義”的辦法,全面學習和吸收經濟學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對那些已成為大家共識的概念框架、方法程序、研究工具、理論模型更應全盤吸收。唯有此,我們才有可能與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代際的經濟學家建立起交流和溝通的渠道,共享經濟學的成果,共同促進經濟學的發(fā)展。為此,我們一方面要鼓勵越來越多的中國經濟學者在國內或海外接受較為正規(guī)的經濟學訓練,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慣例的學術規(guī)范,推進學術評價的發(fā)展。
3.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使命。經濟學是動態(tài)的科學,是致用之學。它與其所置身的經濟現(xiàn)實密切相關,并隨著經濟現(xiàn)實的變化而發(fā)展,這應該是我們在前面闡釋了宏觀經濟學演進邏輯之后,感觸最強烈的一點。由此給我的啟示是,中國經濟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使命,就是解釋和預測中國經濟現(xiàn)實中已經出現(xiàn)和可能遇到的重大問題。離開了中國經濟現(xiàn)實,中國經濟學的現(xiàn)代化就失去了基礎,中國經濟學者試圖挑戰(zhàn)以西方學者為主導的現(xiàn)代經濟學的勝算就會大打折扣。而對今天的中國經濟學者而言,勝出的機遇就在眼前,這就是中國目前改革開放的大背景。自70年代末以來,中國經歷了并且還在進行著一場世界歷史中罕見的偉大的制度變遷,它引致的高速的經濟成長,似乎標志著中國這個有著5000年歷史、并且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的文明,在衰落了不到200年的時間里,又一次走上了復興之路,這將是世界史中的奇跡。這一背景不僅為探究制度變遷與經濟發(fā)展奧秘的中國經濟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材料,并使中國經濟學者有幸身臨其境、近距離地觀察制度變遷的細微之處(盛洪,1996)。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消化吸收,通過直面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中國經濟學者會在現(xiàn)代經濟學的眾多領域;創(chuàng)造出新的定義、新的定理和新的經典。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