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一直是經濟學界幾百年來爭論的焦點,區(qū)分自由主義與干預主義這兩大學派的主要標志也在于此,關于政府干預經濟及介入經濟的程度,主流經濟學也已給出了各種解釋。近些年來,新制度經濟學由于在分析角度及分析工具上有別于新古典經濟學而備受關注,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分析視角,這使我們重新解釋各種經濟現象成為可能。
【關鍵詞】交易成本;政府干預;市場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6)06-0015-03
一、交易成本與經濟組織形式
交易成本這一概念是科斯在1937年發(fā)表的重要論文《企業(yè)的性質》中提出的。在這篇文章中,他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為了分析企業(yè)出現的原因,“建立企業(yè)有利可圖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科斯總結到:“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來支配資源,就能節(jié)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這便引出了交易成本的含義——市場機制的費用,其中包括了人們在市場上搜尋有關的價格信息,為了達成交易進行談判和簽約,以及監(jiān)督合約執(zhí)行等活動所花費的費用。按照科斯的解釋,企業(yè)這種組織和市場是相互替代的兩種資源配置方式,企業(yè)替代市場會降低利用市場機制的交易成本,但同時又會帶來企業(yè)內部管理費用的上升。也就是說,在企業(yè)內部組織如果追加替代市場的這種交易會使自身運行的成本上升,所以企業(yè)的擴大必須達到這一點,“即在企業(yè)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個企業(yè)家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以上是科斯關于企業(yè)從無到有的成因及其規(guī)模臨界點的分析,即企業(yè)這一組織替代市場機制的原因及替代程度。企業(yè)只是各種非市場機制中的一種組織形式,科斯并沒有分析其他組織形式與市場機制之間的替代關系,比如說政府,這一除企業(yè)外最為重要的組織形式與市場機制之間的替代關系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二、政府替代市場的制度需求供給分析
1.政府替代市場的制度需求分析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曾經這樣描述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架精巧的機構,通過一系列的價格和市場,無意識地協調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它也是一具傳達信息的機器,把千百萬不同個人的知識和行動匯合在一起。”但他又承認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概括地表達在以下幾個方面,同時這些方面也構成了市場需要政府替代其作用的制度需求因素。
(1)市場經濟會產生外部性效應
諾斯在其制度變遷理論中論述到,個人收益或成本與社會收益或成本相一致的制度安排會給個人帶來最大效應的激勵作用,這樣的制度才是最優(yōu)的,可以看出外部性問題在經濟理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扑沟摹渡鐣杀締栴}》一文就是專門研究外部性的問題。在交易成本可以忽略的情況下,交易雙方可以達成協議協調外部性的影響,此時外部性不會造成經濟效率降低的后果,即使在有交易成本且較小的情況下,通過補償恰當的產權安排也會產生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但實現的情況是產權歸屬的裁定方,如法院在判決產權歸屬時往往沒有考慮到經濟行為的互質性問題,做出了不恰當的產權制度安排,造成了資源配置不當的后果,更為關鍵的是此時交易雙方之間關于外部性達成協議的交易成本通常是很高的,這便阻止了正常市場交易的發(fā)生,使經濟效率降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外部性問題的存在,在一定條件下會產生資源配置不當的結果,由市場本身解決將花費極大的交易成本,這時它需要政府出面協調交易雙方之間的關系,保證個人收益或成本與社會收益或成本相一致,提高經濟效率。
(2)市場經濟下無力向公共產品部門和領域配置資源
在市場機制條件下,私人商品或勞務的供應方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以補償為此付出的成本,并獲得一定的收益,這樣才能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特點,造成了對公共物品消費的定價及收費的困難??扑乖泴戇^一篇關于公共物品收費的文章《經濟學上的燈塔》,這是第一個以事實為根據反駁了一般經濟學者普遍接受的私營燈塔是無從收費或無利可圖的觀點,但科斯并沒有對燈塔的收費做出較為全面的分析,并且對燈塔的私人產權及經營權也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張五常在《科斯的燈塔》一文中便明確指出無論何種收費辦法都難以徹底解決公共物品的收費問題。以上可以看出,公共物品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使用上的非排他性,要真正設計或發(fā)明一整套排他的裝置和制度將公共產品私有化,以避免搭便車的行為,這些所需成本是昂貴的,這便是為什么公共物品的供應缺乏刺激和效率的根本原因。另外,對于一個公共物品,完全的私有化會導致資源重復配置,造成過剩的浪費,張軍曾經對這一觀點給出了“一間廚房七盞燈”的案例作為說明。以上便構成了政府必須介入公共物品市場的理論基礎。
除了以上兩個觀點,還有一些經濟學者提出了(3)市場經濟會造成貧富懸殊,收入分配不均,無法實現社會公平以及(4)無法避免經濟危機,失業(yè)和通貨膨脹,從而無法保證國民經濟的穩(wěn)定這樣兩個觀點。必須承認(3)(4)觀點確實是市場經濟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但觀點(3)并非是市場機制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身的固有缺陷,而觀點(4)更會引起經濟學界較大的爭議。作為政府替代市場機制的作用來管理經濟的運行的考慮因素,以上四個觀點是必要的。對于觀點(3),由于市場機制的競爭性及個人資源稟賦的不同,必然會造成貧富懸殊,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而市場經濟的精髓就在于效率至上,行為主體均是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其行為前提的,若考慮在市場交易中協調個人財富的公平程度,這樣的協調成本是巨大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來解決社會公平的問題。對于觀點(4),失業(yè)和通貨膨脹的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研究和爭論的焦點,現在能夠達成一致的一點僅是二者均是現實存在的現象,但對其存在的期限、解決機制及政府是否應該采取措施進行調控并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應該承認即使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允許市場自身解決其問題,這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它造成的效率降低的成本及市場協調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而政府的介入可以縮短經濟調整的時間,節(jié)約交易成本。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市場對社會生產、消費能起一種自發(fā)的調節(jié)和協調作用,從而存在著自動趨向均衡的內在秩序性,但由于在一些領域,市場交易雙方達成一致性的成本較高,使得資源配置有不當的地方,造成了經濟效率的降低,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的介入,這便是政府替代市場的制度需求原因。
2.政府替代市場的制度供給分析
政府作為行為主體有其自身的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個體。對任何單個行為主體來說,只有在某種制度變遷能夠增進自己的預期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從而在某種制度變遷的附加個人收益大于附加個人成本的情況下,單個行為主體才會產生對這種制度變遷的需求,才會贊成、支持和推動這種制度變遷。按照胡汝銀的觀點(1992),“效用最大化的核心領導者在進行改革決策時的具體目標,是鞏固和加強其政治權威,使自己獲得最大限度的社會支持,或者使公開反對自己的政治力量降到最小。”而經濟是一國發(fā)展的主導因素,如果政府控制住經濟命脈,就能夠推行自己的政策,保持和增大自己的政治號召力,鞏固和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同時各國經濟中均存在的國有經濟成分也構成了政府經濟行為的行動基礎,這些便是政府替代市場的制度供給因素。
三、政府替代市場機制的具體實現形式分析
關于政府替代市場的理論基礎,我們可以借鑒科斯關于企業(yè)與市場之間的替代理論。在一些情況下,利用市場的交易成本過大,而利用像企業(yè)、政府這樣的組織來完成交易成本過大這類市場的交易,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率,而組織內部組織交易的管理成本是遞增的,組織替代市場是有規(guī)模限制的,它的膨脹點應為每一個組織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另一個組織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我們就運用以上理論框架來分析一下政府替代市場的各種方式。政府替代市場機制管理經濟的廣度及深度在各個國家、各個時期是不同的,而且政府替代市場的管理成本在各種管理的方式下也具有不同的含義,其組成部分也會變化。下面就對幾種不同的替代程度的管理方式做具體的分析。
1.政府全盤替代市場機制
傳統的計劃經濟是典型的政府全面干預經濟表現,全國就是一個大企業(yè),每一個小企業(yè)的生產、銷售均由政府制定計劃。它面臨的管理成本包括以下幾項:各種經濟計劃的制定成本,各個企業(yè)之間的協調成本,計劃實施成本及評估成本,計劃體制所導致的效率損失成本,經濟效率低下所導致供應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低所隱含的社會穩(wěn)定成本。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沒有價格機制的,政府作用完全的取代市場機制,此時不存在市場交易,市場交易成本為零。另一方面,由于私有制條件下是不具備產生全面性計劃經濟體制條件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是與公有制相聯系的,而公有制的產權制度具有不可分割性及外部不經濟性,所以產權制度的安排很難達到組織治理的激勵作用,極容易產生效率低下的情況,造成效率損失,而公有制下設計具有激勵機制的產權制度的成本是極大的,這便使政府替代市場管理經濟的成本極大。
2.完全市場經濟體制
完全的市場經濟是指交易主體僅為個人與企業(yè),政府并不介入市場,對經濟處于一種放任狀態(tài)。個人與企業(yè)的交易受市場規(guī)則的制約,資源嚴格按照價格機制配置,由于市場交易中存在較嚴重的外部性及公共物品配置等問題,而且市場經濟下,必會產生貧富差距較大的現象,從而危及社會穩(wěn)定。若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達到市場的最優(yōu)配置,需要極高的交易成本,現實中是無人愿意并能夠支付的起的。另一方面,這種完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政府替代市場的管理成本為零。
3.政府與市場的混合經濟
假定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引入市場概念,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劃分為幾個管理主體即小政府或為地方政府,每一個管理主體之間的交易即為市場交易,每一個管理主體包含若干企業(yè),這些內部企業(yè)仍是計劃體制,管理主體計劃它們的生產,每一個管理主體所面臨的管理成本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成本相一致,管理主體的內部企業(yè)與外部企業(yè)交易遵循市場規(guī)則。此類混合經濟體制下,每一管理主體內部解決了市場機制下的交易成本過大的問題,在內部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同時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此時我們便可以用科斯的理論來界定管理主體的范圍,即在管理主體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管理成本等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個管理主體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上面我們假定把政府劃分為幾個管理主體,而現實的情況是一個政府與市場的混合,即單一政府替代市場機制的部分作用,替代的程度便是用科斯企業(yè)理論界定的范圍。
通過對以上三種政府替代市場類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政府替代部分市場機制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市場機制,政府與市場之間有一定替代度的問題,二者會在邊際替代點達到均衡,此時資源配置也是最優(yōu)的,我們需要做的便是探詢邊際替代點的存在區(qū)域。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