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huán)繞,白雪皚皚。
母親在菊花叢中默默地看著我走來,安詳?shù)匦χ?。兩年前的今天,母親也是這樣慈祥的神態(tài),悄無聲息地離我而去。那天沒有下雪,但天氣特別晦暗、陰冷。天井湖水寒氣逼人,銅官山風如訴如泣。
“媽媽,兒子看您來了?!蔽覔涞乖谀赣H的墳前,心在呼喊。雪厚厚地蓋在母親身上,像一床潔白的被褥。我把臉緊緊地貼上去,猶如貼在母親的懷里,任淚水結(jié)成冰凌。
凄楚在空谷回蕩,哀婉滴落在冰封的山崗上。
漫天的雪花飄下來,仿佛蒼天也同我一起緬懷我的母親。
一
母親1921年出生于無為縣一個貧苦家庭。8歲那年,大雪封門,母親光著腳被賣到人家做童養(yǎng)媳。17歲時,她嫁給了一個窮苦農(nóng)民,不久丈夫貧病而亡,她拖著我現(xiàn)在的二哥、二姐討飯為生。
母親命很苦,但骨子硬。那時她雖衣衫襤褸,但相貌端莊,又賢良出名,四鄉(xiāng)八鄰不少有錢人打她的主意。有個土匪乘著月黑風高帶人把母親搶了去,但她寧死不從,當夜以頭撞墻,血流滿面,令土匪甚為感動,主動放了人。
1946年,母親與我父親結(jié)婚。當時,父親在無為、鎮(zhèn)江一帶做黨的地下工作。父親的前妻也是一位苦命人,為了躲避日本鬼子掃蕩,懷著身孕躲進蘆葦蕩里,結(jié)果染疾而去,留下一雙少不更事的兒女,即我現(xiàn)在的大哥、大姐。母親敬佩我父親拋妻別子為窮苦人鬧翻身的勇氣,毅然挑起兩個饑寒交迫的家庭,跟著父親在白色恐怖下顛沛流離。
命運的坎坷錘煉了母親。那時他們在鎮(zhèn)江建立了情報站,公開身份以搖渡為生。一年冬天突然刮起了大風,渡船被驚天巨浪忽而拋向波峰,忽而砸向谷底,眼看就要船毀人亡,一船渡客哭作一團。母親異常冷靜,只見她穩(wěn)操船舵,左右劃槳,劈風斬浪,終于使渡船安全駛達對岸。
全國解放后,春天的陽光灑進了我們這個家庭。父親被組織上派到礦山和城市工作,留在家鄉(xiāng)的母親與父親展開了對手賽,積極投身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在修筑無為大堤的工地上,作為一名公社婦聯(lián)主任,她帶領女子挑土隊與男勞力比進度,獲得勞動競賽第一名。母親巧于耕作,水稻和棉花單產(chǎn)總是高于別人。英姿颯爽的母親就像一枝樸實的白菊花盛開在廣袤的田野里。
二
1954年,新中國經(jīng)歷了一場特大洪水的浩劫。這時已舉家遷至銅陵的母親主動提出來,讓父親的十幾個鄉(xiāng)下親戚都搬過來住,大家一齊度過饑荒這一關。她挖野菜,吃窩頭,手腳浮腫了,也堅持省下糧食給親戚吃。
此后不久,我們?nèi)译S父母來到山東“支前”??嚯y似乎總是追著母親,剛送走洪水,三年自然災害又來臨了。恰在這時,小姐和我相繼出世。為了照顧子女,母親辭去了她在山東國棉一廠的心愛工作。一家八口人的口糧是一個大問題,她帶領子女挖山墾地種莊稼,打下的稻米總是讓給丈夫和年幼的子女吃,而自己則和歲數(shù)大一些的子女啃地瓜。那年她帶著子女趕海,藍藍的海浪奔涌而來,我撲向母親的懷抱。夕陽下,我看到歲月無情地在她臉上爬滿了印記。
我6歲那年,父親調(diào)回銅陵。他先是在銅陵港做工會領導工作,后調(diào)至有色運輸部船隊任隊長、黨支部書記,直至離休、去世。父親是一名抗日老干部,解放后在區(qū)公所任指導員,在廬江礬礦做過中層干部,1953年共和國第一座銅礦籌建時,奉調(diào)銅官山礦務局做人事調(diào)配工作,后來陸續(xù)成為省、市領導的好幾位同志都是他辦的招工和調(diào)動手續(xù)。而他在科級干部崗位上徘徊了一輩子。他曾作對聯(lián)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上聯(lián)“文化不高但求品格高”,下聯(lián)“脾氣不好但求心腸好”,橫批“好人未必圖好報”。
母親對父親的進退去留看得很開。一個剛成為上級的老部下來拜望父親,讓母親勸勸他“走動走動”。深知丈夫秉性的母親婉言道:“不求官名,只求好評,不背罵名,只求清明?!备赣H的眼里噙滿了淚花,妻子的不俗氣和善解人意,深深地感動了父親。他說,得一賢妻足矣。
父母也有磕碰的時候,可母親總是讓著父親。一次父親上火了,把滿桌的飯菜扔了一地,一碟菜差點砸著母親。母親坐在那兒強忍著委屈,只是傷心地啜泣,始終沒有說一句污言穢語。
三
早年落下的病根經(jīng)“文革”期間造反派揪斗,使父親多病纏身。母親把父親的全部工資用于他治病,自己年近五十仍去“抬大土”,掙錢供我讀書。為了改善一家人的伙食,母親又一次拿起了鐮刀和鋤頭,帶領我砍柴種地。
那時我剛十歲,正是貪玩、貪睡的年齡。天不亮母親就掀開我的被子,攆著下地挑糞澆水。七月流火,正午的太陽能揭皮,母親“逼”著我跟二十多歲的大小伙子們一道上山砍柴。我在心里咬牙切齒地仇恨母親“心太狠”,但就是這段生活磨煉了我熱愛勞動的品質(zhì),不甘人后的個性。我的柴捆總要比大人粗些,自己扛不起來,就挪到半山腰,借著斜坡立起來,彎著腰,喘著氣,一大捆柴背到家已是渾身透濕。后來我和母親開玩笑說,我個子矮就怪你,砍柴壓的。母親笑道,自古英雄多短腿。
我的中學時代出了個“白卷英雄”張鐵生,宣揚“課堂鬧革命”。我看書別人就起哄,我做作業(yè)別人背后打彈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也學會逃學了,經(jīng)常和一群同學到長江邊練摔跤,學游泳。一次我無意間把一個男孩子的頭打破了,母親操起“條把絲”狠命地抽打我,還揮舞著菜刀把我攆進了床肚底下,任父親怎么勸也不罷手。當晚我被姐姐背進了醫(yī)院,等我打完吊水醒來的時候,母親早已淚流滿面。她撫摸著我的傷口說:“兒啊,你爸爸一輩子就吃沒文化的的虧,你可要爭氣呀!”“媽,我懂啦!”母子倆抱頭痛哭。
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此時,恰逢父親病情加重,需要24小時護理,已年過半百的母親把一切都承擔下來。她說:“你考上大學,就是對我和你爸最大的孝順。”我理解母親,把全部身心撲在書本和課堂上。蚊蟲多,我穿上厚厚的衣褲;天太熱,我把腳放在水桶里。我終于以市一中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大學中文系。通知書下達的那一天,母親和我都在菜地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送來醉人的清香,母親笑了,她的身邊蜂飛蝶舞。
四
在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也是一個雪花飄飛的季節(jié),父親被病魔奪走了生命。
母親把悲痛埋在心里,獨自挑起了支撐我讀完大學的經(jīng)濟重擔。當年她為了孩子拋卻了職業(yè),而今為了孩子從牙縫里節(jié)省每一分錢。她把組織上發(fā)的撫恤金和哥哥姐姐給的贍養(yǎng)費大都寄給了我,而自己一天只吃兩餐飯。當我學成歸來,母親已是滿頭銀發(fā),瘦骨嶙峋。滿屋子清冷清冷的,只有那盆白菊花熱烈地開放著,獨枝遒勁。
我參加工作后,把全部工資交給母親,可她卻偷偷地把錢積攢下來。那段清苦的生活我至今不能忘懷,每天晚上,母親支一個煤爐,架一口鐵鍋,白菜、豆腐和自家腌制的雪里蕻一鍋煮,這就是母子倆惟一的下飯菜。窗外大雪飄飄,室內(nèi)其樂融融。我勸母親:“買點肉吃吧,您臉上都菜色了?!彼f:“你爸生病把家里折騰窮了,不省著點,你怎么成家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國家結(jié)束了短缺經(jīng)濟,我的家境也好轉(zhuǎn)起來,但母親節(jié)衣縮食依然故我。那年我去北京開會,給母親買了一雙仿皮的平跟鞋。她狠狠地批評我大手大腳,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在二姐的一再開導下,她才小心翼翼地穿在腳上。這雙鞋她一穿就是十三年,鞋幫補了三次,一直穿到去世。
馬克·吐溫說過,在人生的前半,有享樂的能力而無享樂的機會;在人生的后半,有享樂的機會而無享樂的能力。而我的母親則壓根兒不愿享樂。在她眼里,奢華就是淫逸,享樂就是頹廢,虛榮就是丑惡。她怕吵擾子女,堅持一人獨居。她用子女給她的生活費,先后帶大了五個孫子、孫女。她長期資助生活拮據(jù)的鄰居阮大媽,而自己的床單、被褥無一不打過補丁。
孤獨,清貧,勞累,母親終于倒下了,她患上了老年性精神分裂癥。那是一個我永遠不能原諒自己的日子。由于我的大意,大病初愈的母親在我家吃過晚飯,踉蹌著獨自回去。就在她快到二樓的時候,一陣暈眩倒栽下來,后腦勺重重地砸在水泥臺階上,鮮血流淌了一地,染紅了全身。我如五雷轟頂,抱著母親奔向醫(yī)院。我渾身顫抖,就像一個罪犯抱著受他親手傷害的人。路啊,你怎么這么長??;母親啊,你醒醒??;醫(yī)生啊,你快救救我的親人吧!
彌留之際的母親受盡了病痛的折磨,形如枯槁。但她的面容還是那么沉靜,她的目光還是那么慈祥,沒有一句埋怨,也沒有一聲呻吟。她實現(xiàn)了一生的追求:把痛苦留給自己,把幸福留給別人。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在給母親收拾遺物的時候,我在箱子底下發(fā)現(xiàn)了那副金耳墜。這是她八十歲生日時我給她打的,可是直到她離開人世,她一直用整潔的手帕包著,不曾戴過一回。她一輩子不追求珠光寶氣,不追求出人頭地。她堅貞、賢良、慈善、勤儉,她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培育出來的好妻子、好母親。
漫天的雪花飄飛下來,在我的窗前綴滿了一朵又一朵白花。在這雪花飄飛的季節(jié),我深情地懷念我的母親。
責任編輯 趙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