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楊朱、墨翟盛極一時。孟子數(shù)次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滕文公》);“逃墨必歸楊,逃楊必歸墨”(《盡心》)。然而,楊墨的歷史命運都不好,墨家雖然有幾個弟子,有些雜七雜八的著述傳世,但卻無可挽回地落魄了;楊子更慘,幾乎無聲無臭,無著作,無弟子,只是偶爾被人提起一兩句。記載楊子最多的《列子》,也被學(xué)界判為偽書。人們所知道的楊子,就是一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吝嗇鬼而已。
實際上,楊墨之所以命運不好,主要在于楊子主張個人主義同群體社會對抗,墨子主張平等主義同等級社會對抗。楊朱的資料雖然少,但也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大致上,楊朱立足于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來論證人際關(guān)系,主張個體本位,這就同傳統(tǒng)體制的集體本位產(chǎn)生了劇烈沖突。更嚴重的是,這種沖突沒有可調(diào)和性。因此,楊朱很快就被主流“話語”所淘汰,而墨翟只能在下層社會的游俠中找出路。孟子所言:“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翟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膝文公》)應(yīng)該說抓住了楊朱與墨翟不容于世的關(guān)鍵,即“無父無君”。如果從個人主義和平等的角度看待楊墨與中國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沖突,恐怕更有意義。
莊周不同于楊墨,他是自然主義的代表。許多論著老莊并提,面老子和莊子是有差異的。嚴格來說,老子談?wù)摰模抢渚闹蔚?;而莊子談?wù)摰?,是性情的宣泄。因此,老子能夠被統(tǒng)治者推崇,而莊子進不了王者殿堂。莊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因為他給了逃離政治甚至逃離社會束縛的人一個精神支柱。而莊周式的逃逸,不會直接沖擊正統(tǒng)體制,所以被統(tǒng)治者允許,也得到隱逸文士、失意政客等各色被體制軌道拋出者的青睞。大道朝天,各走半邊,老子依然在體制內(nèi)浸淫,莊周則成了體制外的代表。殿堂之上,不講儒術(shù)就講黃老;山林之間,不讀南華就讀小說。這似乎是古代文人之大勢。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xué)公共管理學(xué)院,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