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6年,麗江古城613歲。古城石橋流水,小院人家,水軒窗欞下賦詩作畫,天井竹梅間撫琴吹笛,一幅空谷飄逸又不脫世俗的小城畫卷……這一年的2月3日,突然襲來的七級大地震撕碎了畫卷。然而,災(zāi)難面前,古城、文化、納西人都有著前所未有的升華?,F(xiàn)在的麗江與大地震前的麗江面目全非,經(jīng)濟和旅游的繁華已經(jīng)掩蓋了納西古城真實的一面。
一個民族和一個人一樣,最能反映其心靈世界、習俗和傳統(tǒng)文化的,是突發(fā)事件。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麗江廢墟上的記憶》用一種閑適的文體——散文來抒寫大地震,還原了麗江古城和古城納西人最古樸真實和最納西化的內(nèi)心世界。在大地震中這些珍貴的民族化的東西靈光一現(xiàn),但卻被現(xiàn)代的商業(yè)滌蕩得蹤跡難覓。這部血染的記憶,這部以“2?3”大地震為背景的著作,并沒有刻意寫災(zāi)難中古城的悲慘景象和納西人的痛不欲生,卻寫了古城的溫暖、人與自然的合一以及納西人對待災(zāi)難態(tài)度,真實再現(xiàn)麗江和納西人的文化、情感。在地震后的幾天里,古城居民每天都遠遠眺望著雪山這樣嘆息:“三多的手斷了。玉龍一天天瘦了喂?!弊炖锊煌5亍鞍K嘖!啊嘖嘖!”心如刀割般難過。在如今對大自然掠奪成性的時代里,有一個民族因為自己的災(zāi)難而關(guān)切到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大自然之痛,這是怎樣的佳音?懷舊是一種時尚,麗江古城的旅游就是這種時尚的產(chǎn)物,而對大地震中古城的記憶,更是一種懷舊中的凈土式的懷古。
20世紀40年代俄羅斯貴族后裔顧彼得客居中國,回國后回憶起在麗江生活九年的所見所聞,寫下了《被遺忘的王國》,1955年在英國倫敦出版。如果說這本書是麗江20世紀40年代古城風情錄的話,《麗江廢墟上的記憶》則是20世紀90年代的麗江寫真。而那些年,正是麗江在默默申報世界遺產(chǎn)之際,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沒有半點雕琢,是那么親切,那么平民化,應(yīng)該說這才是真實的麗江。
請看書中的這些溫暖人心的標題:
·閑對廢墟·地震波上的搖籃·納西人家的漢字門聯(lián)·在天井里喊奶奶的感覺·廢墟上的白色映象·人與山·門戶之見·年夜三人行·回憶周家小院·七一街市井·上下黃山街·燕子·古城古曲·在傷心處歡跳、在無言時起歌·有另類故事的虎跳峽·上白地·東巴圣地·為了受難且純凈的時光
誰能不向往那片土地呢?。_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