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萬分幸運地在歷史和命運的選擇中走上了拉薩河特大橋的修建主管生產和技術副指揮長的崗位,我必須全力以赴,與大橋榮辱與共……
——摘自主人公日記
很多人都知道青藏鐵路,很多人都知道青藏鐵路的終點站——拉薩,很多人還知道拉薩有一座與布達拉宮遙遙相望的拉薩河特大橋。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拉薩河特大橋建設的背后曾經有一群年輕的橋梁公路建設者在這里戰(zhàn)斗過。戴登宇,便是這一支建設隊伍里的一股“小旋風”。
1964年出生于湖北恩施的他,中等身材,屬龍,戴眼鏡,秉承了湖北人天生愛吃辣椒的性格,說話有條不紊,做事雷厲風行。2002年7月,戴登宇在武漢繞城公路建設工地主持全面收尾工作。由于青藏鐵路拉薩河特大橋工期緊、任務重、要求嚴。面對如此嚴駿的形勢,中鐵大橋局集團領導為保證拉薩河特大橋的順利完成,臨陣點將。
誰能擔此重任?
誰能駕馭這錯綜復雜的局面?
誰能指揮這影響青藏鐵路線建設的拉薩河特大橋戰(zhàn)役?
歷史沒有留給中鐵大橋局集團領導更多的時間來考慮,時間就是工程進程,時間就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信任。這時一個人幾乎同時進入了大橋局集團領導的視線。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小旋風戴登宇。接到任務的戴登宇二話沒說,匆匆告別年邁的父母、賢淑的妻子和幼兒園讀大班的女兒。第二天一早就帶上簡易的行裝奔赴青藏高原腹地的拉薩,出任中鐵大橋局集團青藏鐵路指揮部副指揮長,負責拉薩河特大橋的工程管理工作。從這里也就揭開了戴登宇在中國橋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把戴登宇積累多年的橋梁建設管理技術融進了拉薩河特大橋這一打著深深的時代烙印和藏漢民族血濃于水的特大橋。大橋橫亙于歷史深處的脈動與不絕于縷的訴說。
拉薩河上的神奇交響
從布達拉宮廣場出發(fā)曲折西行約8公里,我們便來到拉薩河特大橋的工地,拉薩河對岸的拉薩火車站與拉薩河大橋施工鋪設的雙棧橋形成了一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絕響,工地的嘈雜、喧囂把沉寂的拉薩河谷從睡夢中喚醒……透過車窗,遼遠蒼茫的拉薩河沖擊平原在勁風的吹礪下,一抹黑色的緞帶帶著詩意般的輕歌曼舞,從東向西而來。拉薩河特大橋像一顆鑲在王冠上的明珠緊挨拉薩火車站。為了確保拉薩河特大橋的施工順利,戴登宇不顧疲勞,整日奔波在工地一線,與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地。在特大橋鋪設棧橋的時候,每天要組織上千人的隊伍,耗資上萬元。有時,蒼天好像故意考驗人似的。正在拉薩河特大橋施工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天卻狂風夾著雹子驟然把瓢潑的大雨灌在拉薩河上。一場接一場的雨夾著雹子不是下在拉薩河上,而是下在每一個在拉薩河特大橋施工的中鐵大橋局建設者的心上。
由于下雨,施工只好暫停。而對于尚未加固的棧橋而言,這無異于是雪上加霜。為了保證橋梁的抗洪能力,身為拉薩河特大橋的副指揮長,戴登宇要求所有施工人員24小時輪流值班,對橋梁的每一個標段進行全天監(jiān)控。
7月的一天,拉薩河水驟漲,整個棧橋在氣勢洶洶的洪水的洗劫下,搖搖晃晃。工程進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險情就是命令,時間刻不容緩。身先士卒的戴登宇頓時覺得天地一下暗了許多。然而,作為一個指揮官,他必須當機立斷,必須立即想辦法解決這突如其來的難題,不管他愿不愿意。
戴登宇一面把情況報告給中鐵大橋局青藏鐵路指揮部,一面指示特大橋各施工作業(yè)組立即抽調精兵強將,用最短的時間,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整個橋梁的抗洪能力。同時啟動第二套應急方案,把橋梁的加固在洪水的沖擊下盡快完成。經過風雨中艱難的搏擊,橋梁在洪水的沖擊下巋然不動,工程的進度也得到了保證。而一直與各作業(yè)組共同戰(zhàn)斗的戴登宇,已經三天兩夜沒有合眼了。自從走上青藏高原,走上拉薩河特大橋的施工工地,他整整瘦了10斤。
而在整個拉薩河特大橋施工工程中,又有多少個中鐵大橋局集團橋梁人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默默地堅守在自己平凡而又神圣的崗位上。
洪水不僅給橋梁的安全帶來了威脅,還給施工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是洪水難不倒英雄的中鐵大橋局集團的建設者,洪水給他們制造了苦難,也激發(fā)了他們戰(zhàn)勝苦難的創(chuàng)造力。為對付拉薩琢磨不透的雨天氣,他們買來大量的塑料布,一旦天氣有變,他們立即全員出動,將橋基和施工場地保護個嚴嚴實實。
雨中,別人往家跑,施工人員卻往工地跑。
夜晚,別人休息,安全人員和施工人員卻隨時監(jiān)控著險情,連眼都不眨一眨。
雨夜,是別人難得的休息良機,在沙沙的雨聲中酣然入睡,那是多么愜意的事情?。∽鳛楦敝笓]長的戴登宇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心急如焚,坐臥不安。
下雨時,對于詩人是一首絕妙好詩;對于歌者,也是一首婉轉和惆悵的歌;對于販夫走卒,是休憩的好時光;而對于中鐵大橋局集團拉薩河特大橋的建設者來說,它不僅僅是挑戰(zhàn),而且是無休止的檢測水情,防洪排澇,保護橋基,保護機械,同時也是等待的焦急心情,是大雨中徘徊的匆匆身影。
水呀,這孕育了萬物、孕育了人類的液體。你可以孕育生命,也可以毀滅生命??梢耘d利,也可以為害。人的一生從你開始,又在別人的淚水中結束,然而又有誰比戴登宇和他的團隊更了解你呢?在拉薩河特大橋施工的日子里,你給他們制造了多少苦難?工程需要你時,你高居云端沾沾自喜,讓干渴折磨著橋梁健兒;工程不需要你時,你不請自到綿綿不絕,裹挾著山洪雷電桀驁不馴地向健兒們提出挑戰(zhàn)??墒牵谒麄兊拿媲?,你永遠是弱者,你只有落荒而逃的份兒,你戰(zhàn)勝不了這些健兒,你是他們的手下敗將???,雨呀,你不是流淚了嗎?而我們的建設者,正冒著困難的狂風暴雨,昂首戰(zhàn)天斗地。
誠如莎士比亞所言,“困難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境遇可以顯示非常的氣節(jié),當命運的鐵拳擊中要害的時候,只有大智大勇者才能處之泰然”。
智慧是戰(zhàn)勝險難的鑰匙,勇氣是戰(zhàn)勝險難的力量。在險難的面前,戴登宇以他小旋風的悍勁率領他的團隊以獨具的智慧和勇氣從拉薩河上空奏出了神奇的交響。
拉薩河特大橋的施工現場海拔3800米,高寒缺氧,晝夜溫差10多度,天氣像娃娃臉說變就變,氣候的反常加上拉薩河床的地理特殊性,給施工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戴登宇也是血肉之軀,絕不是鐵打的金剛。拉薩冬天的酷寒和缺氧同樣折磨著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青藏高原的太陽和拉薩河谷的風,都非常鐘情于我們這些來自內地的建設者,無休止地獻上熱情的吻。幾天下來,這些建設者的臉開始脫皮,火辣辣的痛,脫了幾層后,就染上了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原紅。氣短、胸悶加上高強度勞動,在拉薩河特大橋工地的許多工人都不同程度的血色素升高,晚上總是睡不好覺,總覺得身子好像懸在空中,隨時都會掉進深淵一樣……此時的戴登宇卻在工地手里拿著手電筒檢查工地上的安全設施。2002年5月9日,拉薩河特大橋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儀式,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此進行了報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梢哉f,拉薩河特大橋是青藏鐵路這一樣板工程的樣板,全世界都在關注。戴登宇肩上的擔子不可謂不重。
面對國家西部大開發(fā)的歷史機遇,面對國家對青藏鐵路的投資建設,歷史把這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鐵道兵的后代推向了青藏高原,從起點格爾木到終點的拉薩,拉薩河特大橋的修建都是以主角的身份與公眾的視角頻頻對視,在眾目睽睽下,戴登宇和他的團隊別無選擇。
為“生態(tài)文化”而求索
在臨時租用的辦公室里,戴登宇臨窗書桌的玻璃板下寫著這樣一段話:
“道路者,文明之舟也,財富之脈也,試觀世界今日最文明之國,既道路最多之國,此其明證也。中國最繁盛之區(qū),既交通方便之地,此又一明證也。故吾人欲地方自治以圖文明進步,實業(yè)發(fā)達,非大修路不為功……道路一通,則全境立即改舊觀,從此地方進步,定不可思議者也”
——登宇錄孫中山先生遺教于上海鐵道學院。
這段話的落款時間是1982年7月。這使我想起了正是這一年,一腔熱血和滿腹經綸即將走出他求學四年的上海鐵道學院,對于23歲的他萬里長征剛邁出第一步,孫中山先生對鐵路精辟的論斷與年輕而又睿智的戴登宇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為了自己將來在此工作中有所作為,戴登宇便把它摘錄下來勉勵自己,沒想到一晃就是十八年過去了。這一張小紙片也隨著他流動的工地和帳篷,從武漢三橋,奉節(jié)梅溪河,武漢繞城高速公路的工地輾轉進入了青藏高原的腹地的拉薩河特大橋的工地,戴登宇也從一介書生轉變成獨當一面,披堅執(zhí)銳的中鐵大橋局青藏鐵路指揮部副指揮長。
從對中山先生遺教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戴登宇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屬于他自己的“戴氏生態(tài)文化說”??伤麤]有想到這些東西在拉薩河特大橋的建設中全都派上了用場,有些地方由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用,就有些顯得捉襟見肘,只有現炒現賣,活學活用。指揮部成立之初,困難如攔路虎一樣從特大橋工程施工的現場破土而出。先是在拉薩河特大橋水上樁機施工中,考慮普通的鉆機使用時,因為在筑島上施工面積有限,泥漿不好處理,影響河水環(huán)保。戴登宇征求指揮部有關領導意見后,決定用套管鉆機取代,既提高了效率,又有效地減少了因施工對拉薩河環(huán)保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他一直提倡“以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原理為指導,注重環(huán)保資源高效利用,加強以創(chuàng)建綠色工地為內容的生態(tài)工程建設,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的高度統(tǒng)一,有效解決工程建設與生態(tài)環(huán)保之間的矛盾,實現生態(tài)環(huán)保與經濟效益的協(xié)調發(fā)展。他的這一觀點的產生出自于他對施工管理理論研究的延伸和升華。這種升華使我們從戴登宇身上看到了一部人類的發(fā)展史——就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關系史。一部路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走向文明,可持續(xù)發(fā)展,富裕的史詩,而在眼前這一條青藏鐵路盡頭的拉薩河特大橋,一切關于環(huán)保的舉動都認真貫徹落實了胡錦濤總書記所提出的“環(huán)保工作要著眼于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生活生產”的要求。也符合青藏鐵路指揮部把環(huán)保作為青藏線施工的三大難題的標準。所以戴登宇認為:不做好環(huán)保工作,就等于破壞高原生態(tài),不是建設者,而是破壞者。他作為生產指揮長,沒有敷衍環(huán)保工作而搶工期,沒有減少環(huán)保投入而搶風頭,在工程開工最初幾個月的施工中,投入環(huán)保的人力達到2000多勞動力,編織袋5000多條,鋼板1000多平方米(用來做泥漿儲備池),移植草皮3000多平方米……
戴登宇以他的生態(tài)文化說扼住了環(huán)保難題的脖子,以拉薩河特大橋的建設為樣板,打一場生態(tài)文化環(huán)保保衛(wèi)戰(zhàn)。他要讓可親可敬的生態(tài)文化聽他的指揮,讓生態(tài)文化服務于青藏鐵路建設的高標準、嚴要求。他要讓生態(tài)文化在雪域高原上綻放著環(huán)保的格?;?。在戴登宇生態(tài)文化說的影響下,中鐵大橋局集團指揮部的環(huán)保工作終于從一個又一個工區(qū)的辛勤勞動中開啟了拉薩河特大橋工程的創(chuàng)優(yōu)之門。“中樞神經”的健康運作得到了贊譽和鮮花的紛沓而來。一時間,生態(tài)文化的建設也就成了青藏鐵路建設工地上的企業(yè)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克服施工工程中面臨的難題,戴登宇面對管理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從來沒有退縮過,從始至終深懷敬業(yè)之心,恪守份內之責,在三個工區(qū)的安全責任成本管理中,他主張“高度集權,充分授權,有效監(jiān)控,良性互動,縮小管理半徑”的管理理念,變宏觀管理為各工區(qū)負責人主動管理,在過程管理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所以他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惫芾磉\作的暢通是一種資源,是一種生產力,是支撐企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資源。
戴登宇就是這樣一個在工作中敢于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刻苦鉆研業(yè)務知識的年輕知識分子,默默地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運用自己的管理思維,指揮生產,不拘泥于“本”,不囿于傳統(tǒng)方式,他頭腦中一直跳躍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用孫中山先生的遺教訓導自己上下求索,追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尾聲
離開拉薩河特大橋工地,我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欣慰。拉薩這個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原城市,正從這一座橋的建設中走向謀跨越,奔小康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氣象。
一條彩鏈一樣的青藏鐵路正穿越千年凍土,激活沉睡億萬年的青藏高原。我想,若干年后,倘若我們細細傾聽,倘若我們深深凝視,這山水之間還依然掩映著那些建設者偉大的奉獻精神,凝固著穿越時空的理想詩篇。我相信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會永遠的記住他——戴登宇,一個來自荊湘大地普普通通的書生。正是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使古老的拉薩河復蘇了。他們用沉甸甸的情,結結實實的愛,凝結成藏漢世代相傳的友誼之橋。
想著,想著,我仿佛看到戴登宇披著五彩的哈達,捧著魯班獎的金杯向我們頻頻招手。
(作者單位:拉薩市文聯)
責任編輯:郭阿利
責任校對:白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