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動在象牙盒上
文/蔡國聲
這是一只盒徑5.8厘米,高2.5厘米饅頭形的象牙印泥盒,底為玉璧形的圓足,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盒蓋中心處亦有一個同心圓飾。盒蓋與盒底交界處各起一道陽紋細線,蓋盒緊密,線條清晰圓潤,盒璧較薄,故手感分量較輕。該圓盒牙紋清晰,為不規(guī)則的“人”字紋或“網(wǎng)”狀紋,其色白中泛黃,深淺自然,盒蓋色稍淡,而底稍深。光澤柔和,牙質(zhì)細膩光潔。從它的制作工藝,造型,色澤來考證應(yīng)是清嘉、道之物。
圓盒蓋上用雙鉤線刻勾勒出兩枝梅花的枝杈,又以輕逸靈動的細筆(刻刀)圈出梅花朵朵,正有那種“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浪漫意境。在梅花的右側(cè)刻有三行行楷書:“筱鶴仁兄先生屬,己未年,吳熙載刻于海陵。
在梅花的對面是雙鉤小篆——暗香疏影四字,輕筆淡描,姿態(tài)婀娜盤曲結(jié)構(gòu)長方,約占圓盒蓋的近四分之一面積。作者以刀代筆,在若小的象牙圓盒面上表現(xiàn)出了一幅水墨雙鉤的袖珍中國畫,其章法,刀法,線條的濃淡深淺,輕重緩急非名手高人而莫為。
作者乃吳熙載——晚清時期,名聲赫赫的金石書畫家。吳熙載(1799~1870),江蘇儀征人。原名廷,字熙載,字攘之。書法刻印師法鄧石如,其篆書飄逸多姿,篆刻亦然。平生對刻尤為著力,用刀迅疾,功力精熟,風格圓轉(zhuǎn)流暢,至晚年手指堅實,頓刀不縫圓勁有力。
世人皆知熙載以書法,篆刻名世,此圓盒乃梅花與書法之半面微刻也,何以知之熙載之真跡呢?
其一,熙載至五十余歲時,書法篆刻名揚大江南北,然他對學畫——寫意之花卉又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結(jié)褒了一位當?shù)禺嫾亦嵒?/p>
這時,有一位既是熙載,同時又是鄭箕好友的,早年即已享譽畫壇的畫家王素,提出了一個建議:三個合作,在揚州準提寺內(nèi)開辟一間畫室,謂“圭笏精舍”,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熙載的花卉已能招鳳引蝶栩栩如生了。該圓盒上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梅花便是他花卉畫作的一個縮影和袖珍。
其二:就是象牙上的半面微雕。我國的微雕藝術(shù)始于戰(zhàn)國而盛于明清。明代文人魏學伊所著“核舟記”可謂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然此均系立體微雕。而平面微雕大約起始于清代道光年間。該類微雕要求微雕家必是書畫家,微雕能體現(xiàn)中國的筆墨韻味,雕刻的輕重緩急,筆墨的濃淡深淺都須交代清楚,決不能以小媚世嘩眾取寵。故在創(chuàng)作雕刻時心無旁騖,平心靜氣,數(shù)小時堅持到底,才能一氣呵成,通達連貫。正如:趙之謙贊熙載曰“息心靜氣,乃得渾厚,近人能得此者,揚州吳熙載一人而已”。
該圓盒微雕的署款是己未年,吳熙載刻于海陵。己未即1859年,咸豐9年時吳熙載六十歲,正與平面微雕成熟的時間和吳學習花鳥畫獲得成功的時間相符。海陵即今之江蘇泰州市,距揚州僅一箭之遙。
其三:揚州地區(qū)是晚清時期平面微雕的發(fā)祥興盛之地。當時有“江左三杰”之美譽的于筱軒,吳南愚,沈筱莊曾合作一印為曾國藩祝六十壽。其中以于筱軒(于碩)為魁首。嗣后于又為李鴻章刻印祝壽(印側(cè)之平面微雕)。遂揚州一帶此藝大興。吳熙載在時間上略早于于碩,當亦可謂揚州平面微雕之濫觴。以往僅知吳熙載系金石書畫家由此亦可證其又是平面微雕家。
汪心農(nóng)菊香膏墨
文/王毅
眼前這塊菊香膏墨長9厘米,寬1.5厘米,厚0.8厘米,長方形,頂端弧圓。一面是陰文填金楷書“菊香膏”墨名,上方嵌米珠一粒;另一面也是陰文填金楷書“乾隆辛亥心農(nóng)制”年款。關(guān)于菊香膏墨的制作,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汪心農(nóng),得旺季阿膠一巨匣,嗅之有菊花香,遂自制墨?!庇蒙鲜鼍栈ㄏ愕陌⒛z所制之墨,即是這種菊香膏墨。但到道光八、九年時,由于膠料已盡,菊香膏墨就不能再制了。
汪心農(nóng)(1754~1821),號琴田,工寫蘭竹,富收藏,善鑒賞。曾為畢秋帆制柿葉山房墨,為王文治制快雨堂墨,為袁枚制小倉山房墨。其得意作品有:菊香膏、白鳳膏、知其白、守其墨等。菊香膏為典型的文人自制墨。
文人自制墨這一風俗由東魏韋誕(仲將)開風氣之先。后歷代沿其風至清不衰。清代文人自制墨有兩種:一是為拍馬巴結(jié)進呈上司或結(jié)交社會賢達、名公巨卿而制。如曹寅制“蘭臺精英進呈墨”,吳守默制“蘭樵主人藏墨”;二是文人雅士自用精鑒珍藏墨,如宋犖的“綿津山人鑒賞墨”,梁清標的“蕉林書屋墨”、紀曉嵐“觀奕道人吟詩之墨”等。清代文人自制墨無論在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大大提升了中國墨文化的內(nèi)涵和品位。清代文人自制墨制型有:提梁式、瓦當式、古壁式、書卷式、內(nèi)容有:反思歷史徹悟人生的;企盼仕途飛黃騰達的;寄托情懷自矜清高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或吟風弄月的。清代文人自制墨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文人雅士的心態(tài)。
(作者為著名古墨收藏家)
為有端硯活眼來
文·圖/武林
日前,在朋友家中看到一方名為“獅子繡球”的端硯,叫人眼睛一亮。
此硯為長方形,硯池上方刻著一大一小兩只橫眉冷對的獅子,刻工一流,獅子的鬃毛絲絲縷縷地刻得極為精細且飄逸生動,令人叫絕的是兩只獅子面對的繡球竟是端硯上的一只栩栩如生的活眼,金黃的石眼恰到好處地被巧奪天工的制硯名家安置在硯池中,真有那種“問硯那得靚如許,為有端硯活眼來”的感覺。
端硯,具有容易發(fā)墨,不易干,不損筆毫,書寫流利,油潤生輝等特點。它產(chǎn)于廣東省肇慶市(古稱端州)東郊羚羊峽斧柯山端溪一帶,“始于唐武德(618~626)年?!庇旋垘r、水巖等品種,又具有天青、冰紋等獨特的石品,還有被世人所珍愛的石眼,其中晶瑩可愛的叫活眼,因此成為四大名硯之首。此硯難能可貴的是上面還刻著清代揚州著名畫家高鳳翰的款。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老人,膠州(今山東膠縣)人。清代杰出的書畫家、篆刻家和詩人。其左手藝術(shù)成就尤高,自古到今,左筆藝術(shù)無人能跟他相比,成為揚州畫派中的佼佼者。
清代是硯臺制作的輝煌時期,各具特色的流派各領(lǐng)風騷。如江南的硯雕清秀鐫永,高雅脫俗,人稱浙江及吳門派。廣東硯雕紋飾豐滿,錦地繁花,有人呼為“廣作”。至于宮廷用硯材料考究,作工規(guī)整,形象顯明,寓意吉祥,稱為“宮作”。文人用硯則以儒雅見長,帶有書生意氣,多在硯上鐫詩題。民間用硯質(zhì)樸而實用。
清朝時硯和硯雕藝術(shù)的發(fā)展,促成了藏硯之風的形成,從而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的藏硯家和鑒賞家,高鳳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喜收藏,精鑒賞,曾收藏秦漢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萬余方,各制有譜錄,又收藏硯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銘詞,手書后大半自行刻鑿,著有《硯史》等行世。
鄭板橋?qū)Υ速澋溃骸拔鲌@左筆壽門書,海內(nèi)朋交索向余。短札長箋都去盡,老夫贗作亦無余?!泵耖g曾傳說高鳳翰為乞丐畫瓢的故事:高鳳翰非常同情受苦的人,有乞丐討不到飯吃,高鳳翰就在他的討飯瓢上畫上畫或刻上字,富家看到乞丐的瓢上有高鳳翰的字畫,求之不得,就用重金買下乞丐的瓢,乞丐從此也不再討飯了。高鳳翰就這樣周濟了很多乞丐。
因此,我們今天欣賞這方名家用過的包漿自然的名硯,溫故而知新,對“為有端硯活眼來”有了更新更廣泛的認識。
元末明初青花瓷的特征與鑒別(二)
文·圖/高阿申
(接上期)
3、變形蓮瓣邊飾,有的為一組,有的畫二組(圖3),構(gòu)成上下對應(yīng)的仰、覆蓮瓣紋裝飾。除盤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蓮瓣,均呈單體形式排列,蓮瓣間留有空隙、互不相連。明洪武時,除部分執(zhí)壺和盞托的變形蓮瓣邊飾為單體形式排列外,瓶、罐、盤及碗的蓮瓣紋邊飾,大多呈并攏(共邊)型(圖4、圖5),并貫穿于明清兩代。
4、蕉葉紋,多數(shù)作分開狀,葉與葉之間留有空隙,少量為并攏型或葉與葉呈重疊狀。明洪武以重疊狀多見,偶見有分開的。宣德以后,蕉葉紋幾乎不見有分開的,大都呈并攏重疊狀。此外,元代蕉葉的主脈,無不以濃筆的粗線條表示;入時后,蕉葉的主脈均予以留白、呈中空型(圖5)。這一留白畫法,同元代蕉葉主脈的粗實線條,在視覺上涇渭分明,有非常醒目的對比效果。
5、如意云頭紋(亦稱“垂云紋”、“云肩紋”)。云頭的指向與兩云腳相交之尖頭指向,大多呈前后相背形態(tài)(圖6),即如意云紋兩云腳間的尖頭,與云頭的尖頭,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洪武時,如意云的頭與腳的尖頭指向,方向多一致(圖4、圖5),亦很少有例外,并沿襲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頭的尖頭既有朝向一致,亦有相背的,并無常規(guī)。
6、回紋邊飾。由互不相連的單體回紋組成(圖3)。有的回紋呈規(guī)矩的方形,有的為變形回紋,有的畫成減筆式回紋。明洪武時,回紋邊飾無不為一正一反兩方相連形式排列組成(圖4、圖5)。明永樂以兩方連為主,同時又出現(xiàn)一得寸進尺環(huán)連式的回紋邊飾。宣德以后,除少數(shù)邊飾仍作一正一反兩方相連排列外,多數(shù)回紋邊飾呈整圈一筆環(huán)連式,并延續(xù)至清末。
7、龍紋。元代青花瓷器上,畫龍的不少。龍軀細長,且細頸,細腿、細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體態(tài)輕盈。龍頭較小,長鹿角,張口、吐舌,龍的下腭有須,上頜一般無須,但至正十一年銘標準器的龍上頜有雙須,而此類帶雙須現(xiàn)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龍紋圖案上十分少見。龍身鱗片分兩種,以網(wǎng)狀細鱗片(圖6)多見,以留白的魚鱗紋片少見,后者龍紋更加精美。龍有背鰭,腹下通常無橫紋帶。胸與背部,常飾有火焰狀飄帶。肘部有長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龍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極為罕見。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nèi)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云頭紋(圖3)邊飾。入明后,此類內(nèi)邊飾現(xiàn)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壺春瓶(圖5)上,洪武以后消失。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