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全國高考的帷幕剛剛落下,青島市慈善總會就連續(xù)接待了一些前來捐款助學的善心人士。筆者身臨其境,感受頗深。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兩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專程乘坐公共汽車來慈善總會捐上3萬元,委托慈善總會用于資助貧困家庭高考得中的大學生。正是這對老夫婦,去年夏天已為資助大學生捐過善款3萬元。
懷著對這兩位慈善老人的崇高敬意,我和我的同事登門前往拜訪。兩位老人早已退休,住在一處一室一廳的老房子里。屋里家具陳舊,生活設施簡陋,生活極為簡樸。一張餐桌,又兼作畫案,卻舍不得拿出錢來更新改善。他們就是這樣,從有限的退休金里,擠出錢來參與慈善事業(yè)。拜訪歸來,我們無不為之感動。有家報紙聽說后,打算立即組織資深記者采訪宣傳。老人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一再表示:我退休了,能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獻出一份微薄之力,是我應盡的本分。但無論如何也不接受采訪,堅決不讓宣傳。為了尊重老人的意愿,我在這篇短文中只好以他的姓氏稱之為“佘老”。
面對佘老夫婦的慈心善舉,我沉思良久,猛然間想起了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的一個理念:“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盡管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質,卻源源流長,世代相傳,時時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善良的人們始終秉承著一個信念:人世間的道德風尚的最高準則,就應當像老子所倡導的水所象征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最高境界的善行就應當像水的品性一樣,惠澤萬物而不爭名利。
初讀老子的《道德經》,對“上善若水”一知半解,一直似懂非懂。通過與佘老的相識,聯(lián)想到在市慈善總會工作所接觸到的社會各界人士,所見所聞,耳濡目染,加深了對這句話的理解。上善若水,首先是取水之純潔的特點,作為為人處事的動機。按照物理學的解釋,水是一種無色、無臭、無味的液體。古人做事論人,都非??粗貏訖C的純正與否,故以水作為善的最高境界,強調行善的動機應當是很純潔的。佘老夫婦只求平靜的生活,做了善事而堅決不讓宣傳,不要出名,正是把行善的動機做了極致。
由佘老夫婦無私助學的慈心善行和做好事而不事張揚的高尚品質,使我想起了孔子在《論語》開篇中提出的理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師在這里用反問的形式,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卻不惱怒,這就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在商潮喧囂、人心浮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像佘老夫婦這樣只求平靜生活、不要出名的風范,的確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也是需要很深的修養(yǎng)的。
我衷心祝愿佘老夫婦這種水一樣的“上善”品格,能夠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從善如流;祝愿佘老夫婦這種水一樣的“上善”境界,為社會傳承下來。只要甘心情愿做“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一滴小水珠的人越來越多,那么,慈善事業(yè)將會有長足的進步,社會風氣將會有更大的改善,和諧社會的程度必然會上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