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四大文學(xué)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開篇的楔子是“張?zhí)鞄熎盱烈?,洪太尉誤走妖魔”。說的是宋徽宗時天下瘟疫盛行,洪太尉奉旨來到信州龍虎山上清宮,宣請張?zhí)鞄熖摼赶壬熬┢盱烈?。洪太尉費了許多腳力攀登到山上,這位天師竟化身童子,飄飄然避開了。洪太尉因嘔氣打開石碣,移開石龜,一股黑氣沖天,竟放走天罡地煞星一百單八個魔君,即《水滸傳》中一百零八條好漢,從此劫富濟貧,鬧得朝廷上下惶惶不安。那么,為什么道君皇帝這般看重龍虎山呢?歷史上真實的虛靖先生又是怎樣一位道士呢?
龍虎山在漢代稱為云錦山,在今江西省鷹潭市南十多公里,為象山余脈,分為二支,蜿蜒環(huán)抱,龍山逶迤,勢如龍蟠;虎山峻拔,狀若虎躍,合稱龍虎山。這是中國道教第一山,正一派發(fā)祥地,《名山洞天福地記》列為第二十九福地。正一派又稱天師道,形成于我國東漢順帝年間(126~144年),創(chuàng)立者為張陵,字輔漢,江蘇豐邑人,漢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生于吳地天目山。張陵從小博覽群書,通曉天文地理,尤精《老子千字文》,永平二年中直言極諫科,拜巴郡江州令,后棄官隱居洛陽北邙山,修煉形之術(shù)。永元二年(90年),張陵與弟子游淮,經(jīng)鄱陽湖至云錦山,從事創(chuàng)教活動,前后約30年,從學(xué)者千余人。張正見《漢天師世家》說:“(張陵)溯流入云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焙髞韽埩陻y弟子經(jīng)嵩山入巴蜀,先后居陽平山、鶴鳴山,依據(jù)《太平經(jīng)》造作道書,奉老子為教主,偽托“太上老君”封他為天師,成立道教組織,因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故世人又將天師道稱為五斗米道。東漢末年,此教派在張陵之子張衡、其孫張魯時期得到大發(fā)展,并占有漢中。曹操攻破漢中,張魯降。張魯臨死時,以道經(jīng)與劍印授其子張盛,說:“龍虎山祖師元壇在焉,其地天星照應(yīng),地氣沖凝,神人之都,丹灶秘文,藏諸巖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煉累功?!保◤堈姟稘h天師世家》)北魏時期,天師道開始成為官方道教,至隋唐以后,以張氏世家為代表的天師道,被視為道教正統(tǒng)。唐玄宗時冊封漢天師張陵為太師,會昌年間賜幣在此修建道觀,御書“真仙觀”,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冊封張陵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
北宋王朝崇信道教,并賜嗣教者以不同字號的“先生”稱號。宋徽宗尤崇道教,崇寧三年(1104年),徽宗詔宣第30代天師張繼先赴京,問他:“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他應(yīng)答道:“居山時常見到虎,今日方見到龍顏。”徽宗命他作符,并笑問:“靈自何處來?”他回答說:“神之所寓,靈自從之?!被兆谫n張繼先為“虛靖先生”,并撥米萬余斛修建上清宮。張繼先(1092~1128年)字嘉聞,號然子,為正一派中興教主,起初在上清宮后面山上結(jié)靖通庵修煉,后曾四次應(yīng)徽宗之詔入朝廷奏答策問。他工詩能文,在《龍虎山志》中即保留有他的20首詩,頗有韻味。《水滸傳》楔子所寫的雖是子虛烏有的傳說故事,卻也有徽宗看重龍虎山以及朝綱不振的背景。
信州州治在今日的上饒市,下轄有貴溪等縣。1983年,鐵路沿線的鷹潭鎮(zhèn)被升格為省轄市,貴溪縣轉(zhuǎn)屬鷹潭管轄。上清宮與天師府在龍虎山上清鎮(zhèn),鎮(zhèn)西的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與祀神之所,門臨瀘溪,依山帶水,紅墻巍殿,茂樟翠杉,交相輝映。千年羅漢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見。古鐘古碑古井眾多,現(xiàn)尚存990斤大銅鐘及元明石刻等文物。天師府于宋崇寧四年(1105年)始建,按八卦圖形,府第宏偉,然至南宋時已漸衰落,當時葉適有詩嘆息云:“道陵已去丹灶冷,今代符行妖鬼靜”。(《孫煉士話龍虎山之勝于其行因以送之》)元代,天師府得到朝廷青睞,撥款修復(fù),宗演被敕封為36代嗣漢天師。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尊張?zhí)鞄煘槿珖讨?,?2代天師張正常為“正一嗣教真人”,賜銀印,秩視二品。天師府遂又稱大真人府,朝廷賜白金十五鎰,由張正常主持修建,成化、嘉靖間均曾奉旨擴建,更具規(guī)模。天師府主要建筑有府門、二門、私第、萬法宗壇、玄壇殿、靈官殿、花園、百花塘等,占地 3萬多平方米。府宅更是金碧輝煌。清嘉慶、乾隆年間據(jù)舊制雖有所修葺,但日漸凋敝,民國時期更是一蹶不振。改革開放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天師府多次加以修理并擴建,成為全國21個重點開放的道觀之一。
鎮(zhèn)東有上清宮觀,系歷代天師的修煉道場與祀神地,號稱“神仙所都”、“百神受職之所”。初為張?zhí)鞄煵萏?,宋代以來,不斷重修擴建,飛甍麗棟,掩映山水;崇臺邃閣,繚繞綠林。宋代薛師石詩云:“上清三十六,院閣皆幽清”(《寄龍虎山道士孔野云》),可以想見當時殿閣之眾多。然經(jīng)太平天國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之后,宮觀僅剩斷壁殘垣??缛?1世紀以來,經(jīng)鷹潭市政府與旅游部門、道教人士大力開發(fā),在舊址上重建了上清宮。
值得一提的是,上清宮道人向有繪畫傳統(tǒng)。元代出了一個大畫家方從義道士,號方壺,貴溪人,師法董源、巨然,擅長繪山水煙云,名人多與之交,以得其一幅畫為榮。今猶有其畫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43代天師張宇初,擅畫墨竹蘭蕙,兼工山水。
天師府向西,距仙水巖不遠處,有歷代天師演法之所正一觀,近年在遺址上重新興建,巍然屹立。
天師府之右五公里即為仙巖,又名仙水巖,為丹巖地貌。兩岸蒼巖,堆紫疊翠,崢嶸偉岸,爭奇斗勝。綠樹修竹,流光滴翠。瀘溪迂曲繞其下,清澈見底,如琉璃,如玉帶。溪光山色,云蒸霞蔚。天師張繼先(虛靖先生)有詩描寫云:“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云山紫翠堆?!保ā断蓭r寺》)南宋著名的心學(xué)家陸九淵隱居象山講學(xué)時曾率弟子來此游覽,并題詞記盛。
仙水巖有巖24座,唐代王貞白詩云:“白煙晝起丹灶,紅葉秋書篆文。二十四巖天上,一雞啼破晴云?!保ā断蓭r》)峰巖多以形狀名,或名仙碓,或名香爐,或名仙磨,或名丹灶,或名木屐,多與道教所用器皿有關(guān)。元代翰林學(xué)士危素有《游仙巖記》云:“自舟中仰看,峭壁萬仞,眾巖棋布,如轆轤、酒甕、仙倉、仙棺,不可枚數(shù)。”溯溪而上,丹巖翠壑,千姿百態(tài),隨步換形,勝境疊出。北面綿亙云錦峰,巖壁嶙峋如云錦。溪東有僧尼峰,酷似一老僧背一尼姑,欲涉水過溪。過此有仙桃峰,一橢圓形巖石直立,巖面光滑,旁有猴子石,似猴仰面張口,欲啖桃而不得。傳說桃為西王母所遺。
蓮花峰在仙桃峰南面腳下,石如瓣分。明代黃應(yīng)元詩云:“面面芙蓉類削成,春風環(huán)入瑤京。無須太華峰頂去,此地堪期玉女盟?!保ā队锡埢⑸缴徎◣r》)峰腳水面,又有玉梳石,石塊聳突,排列如梳齒。
溪西奇巖魁岸,如城如屏,古名仙人城,又因巖藏懸棺而名仙棺巖。石腳浸于如玉碧溪中,倒映如雙巖。巖石峻削,難以攀援。唐代顧況《安仁港口望仙人城》詩云:
樓臺彩翠遠分明,聞?wù)f仙家在此城。
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
能于實處見工,于虛處傳神,婉轉(zhuǎn)諧暢,清空一氣,尤見此巖之神奇。
巖壁多石罅,內(nèi)有棺木,或橫豎,或直插,隱約可辨。棺木如何安置其中,向為謎團。宋人王文卿《仙棺巖》詩云:
昔人騎鶴上天去,不問人間有蛻蟬。
千載玉棺飛不動,空江斜月照空煙。
明危素的《游仙巖記》中記載了其時當?shù)厝藨铱浙^棺出穴的情景:“至順(1330~1331年)中,居民系長綆大樹,上懸竹籠,坐一人其中,稍到仙棺巖前,以長鉤鉤二棺,墜溪水中。棺皆楠木所制,一棺中有玉蓮環(huán)而已?;蛟茍驎r民避水其上,故其遺蹤存焉。”但他不同意堯時避水至石穴中的這種說法:“堯時沙水為患,其橫流泛濫,烏得至此境邪?”究竟是何時棺木,他也無法解答。
上世紀80年代,江西文物考古隊來此考察,認為棺木乃春秋戰(zhàn)國時古越族所葬。后來又有上??脊艑<遗c江西文物考古隊作安葬模擬試驗,以山巔置滑輪垂索于溪中,于岸邊轉(zhuǎn)動絞車將一人懸吊至半空,爾后此人如蕩秋千,蕩入洞中,再懸吊棺木,由進入洞中者拽入穴中,很是驚險。近年來,移出一二棺木,置于景區(qū)入口處,建館室供人觀瞻,殘骸古劍猶存。
自兩巖夾峙的山路中行進約200米,一巖直立,至其基部擘開,酷似女陰,兼有流泉下淌而形成的陰溝,須草絡(luò)垂,人稱仙女巖,又稱“羞女巖”。與羞女巖隔溪相對的有金槍峰,一柱朝天,嶄嶄峭雄。一陽剛,一陰柔,亦天造地設(shè)之妙。
附近有天倉巖,形似谷倉,宋代晁補之《仙巖》詩云:
稽天巨浸洗南荒,上有千峰骨立僵。
民未降邱應(yīng)宅此,舉頭天壁有倉。
他猜想上古時洪水滔天,黎民百姓應(yīng)該是居住在峰間。明代黃應(yīng)元《天倉巖》詩云:
峭壁蒼蒼上倚天,仙人遺廩視如拳。
山中芝蘭殊堪食,始信昆丘有玉田。
言山中產(chǎn)芝蘭,天倉乃仙人遺廩。又有轆轤巖,王文卿《轆轤巖》詩云:
天上霞開金井曉,山中風引玉繩秋。
長江萬古汲不盡,斷岸夕陽飛白鷗。
此言巖旁有金井,繩汲溪水不盡,繞開實處虛寫,神韻盎然。
再往東南,峰巖漸小,然有一大巖兀立溪口,形似魯迅側(cè)面像,惟妙惟肖,人稱文豪巖,又稱魯迅石。過此,離溪岸三四里,雜花遮溪,稻田平曠。在此可遠眺龍虎兩山,山不甚高而氣象崢嶸。宋代王安石《龍虎山》詩云:
彎彎苔徑引青松,蒼石壇高進晚風。
萬響亂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聲中。
聲色相襯,愈見山水幽曠清雅。
巖之今名,民間附會故事甚多,因巖石雖惟妙惟肖,卻是不能動的,故民謠《十不得》云:“老婆背老公走不得,蓮花戴不得。仙桃吃不得,丹勺動不得。云錦披不得,道堂坐不得。石鼓敲不得,劍石拭不得。玉梳梳不得,仙女配不得?!?/p>
歷代文人墨客絡(luò)繹來游此境,為龍虎山留下名篇佳作,如唐代常建、吳筠,宋代曾鞏、洪邁、江萬里、文天祥、謝疊山、鄭思肖,元代傅若礪,明代李夢陽、夏言、羅洪先,清代笪重光等。此外,元代虞集,明代宋濂、方孝孺、朱權(quán)均與龍虎山道士交往很深,為之寫有不少詩文,增添了龍虎山的文化內(nèi)涵。
(作者單位:江西省社會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