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鎖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物,自古以來在全國各地甚為流行。各地佩戴長命鎖的習俗大同小異,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社會、民族心理。筆者擬就長命鎖的起源、民俗內涵以及長命鎖的制作工藝等作一簡單介紹,拋磚引玉,以就方家指正。
在論述長命鎖之前,筆者首先粗略地談談中國傳統(tǒng)鎖具的發(fā)展概況,權作鋪墊。
鎖的起源與發(fā)展
(1)鎖的最初形態(tài)
鎖,古時原指以鐵環(huán)相勾連而成的鏈子,大概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赌印涠陚鳌酚涊d:“……為鐵鎖,鉤其兩端之縣?!敝習x代,還保存這種意思,潘岳《馬督誄》就有“……于是乎發(fā)梁棟而用之,以鐵鎖機關,既從而又升焉”之句。由此可見,鎖最初的形式當是鐵鏈,故至今還有“鎖鏈”之說。
由于鎖鏈一般形制粗重,捆綁牢固,人們就以此禁錮奴隸或犯人,于是,“鎖”逐漸演變成一種以鐵環(huán)相勾連的刑具,這在西漢就已有之?!稘h書·王莽傳下》說:“其男子檻車,兒女子步,以鐵鎖瑯當其頸。”由此,“鎖”又被賦予刑具的含義。作為最早的刑具之一,“鎖”當是扣住雙手后再掛于頸部,被禁之人是極其痛苦的。南北朝以后,歷代對“鎖”的規(guī)模和使用都有規(guī)定。至唐時,與此相類似的刑具有所增多。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定枷、、鉗、鎖、杖、笞等多種刑罰。枷,據(jù)《廣韻》云,項械也,為一種頸上的刑具,一般為木制,雙手禁錮于枷上,功能跟鎖相似,故有“枷鎖”之說。枷、鎖雖相差無幾,但也有所區(qū)別,《新唐書·刑法志》曰:“校鉗鎖皆有長短廣狹之制,量囚輕重用之。”成書于宋代的《集韻》曰:“鎖,鋃鐺也?!痹ず⌒Wⅲ骸版i,以鐵鋃當之也?!惫省颁Z鐺入獄”之說一直流傳至今。元代將系于頸部的鐵鏈稱鎖,系于腿部的稱為鐐。至此,作為刑具的鎖,其含義更是十分明確。
(2)鎖的形制
正因有禁錮之用,鎖被用及于物品,以扃固門窗箱匣。于是,人們把安在門窗、箱匣等開合處或鐵鏈環(huán)孔中的金屬封緘器具,稱之為“鎖”,必須用鑰匙方能開啟。我國最早的封緘鎖具為木鎖,距今50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便出土了裝置在木結構框架建筑上的木結構鎖,但這顯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封緘器,其形制原理主要為榫鉚結構,功能比較簡單。
而金屬鎖具(主要是指中國古代掛鎖)發(fā)明于漢代,主要以簧片結構鎖形式出現(xiàn),鎖內裝有三片板狀銅片,依靠銅片的彈力作用關閉和開啟,一直延續(xù)至近代?;善浇Y構的鎖帶有圓柱形鎖芯,鎖芯表面有一排徑向的槽孔,槽孔中裝有帶方形孔的銅片和彈簧,統(tǒng)稱簧片。一般情況下,簧片凸出鎖芯表面而插入鎖體的凹槽中,使鎖芯不能任意轉動。插入鑰匙后,鑰匙齒分別頂住簧片,使之頂端與鎖芯表面取平,鎖芯即可自由轉動,從而實現(xiàn)開關動作?;善浇Y構制造工藝比較簡單,為我國古代鎖具的基本構造。東漢時,鐵制三簧鎖的技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自唐以后,簧片鎖品種日趨增多,裝飾鎖也開始出現(xiàn)。李商隱《無題》詩云:“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鼻濉ゑT浩箋注:“道源曰:‘蟾善閉氣,古人用于飾鎖。’陳帆曰:‘高似孫《緯略》引此句,云是香器。其言鎖者,蓋有鼻鈕之于帷幄之中也?!睆闹胁聹y,《無題》詩中的“鎖”應該是一種裝飾物。可見,“鎖”在唐代已被用于日常生活的裝飾,但“鎖”被賦予厭勝、避邪之作用則是后來的事情。
最初的鎖取形于魚類,古有“魚鎖”、“鎖魚”之說,即為明證。唐·李商隱有詩云:“舟擊兩岸,魚鎖啟重關?!北彼巍ね醢彩督弾籽^三館書畫》詩云:“我時冒熱跨馬去,開櫥發(fā)匣鳴鎖魚?!焙髞?,明·許尹謹注《芝田錄》曰:“門鎖,必以魚者,取其守夜不瞑之義?!庇纱丝梢?,宋代以前的門鎖,大多鑄成魚形,陜西出土的唐代銀鎖實物也驗證了這一點。
到了明代,鎖逐漸演變?yōu)榉缴恚缑鳌り懭荨遁膱@雜記》卷二所說:“鎖鑰云者,以其形如龠耳。今鎖有圓身者,古制也,方身鎖,近世所為?!迸c前代相比,鎖具雖有變化,但其基本造型仍脫胎于鎖魚,而從工藝學的觀點看,這顯然更符合造物原理。相對于圓身鎖而言,方身鎖的工藝更加簡便,流傳也較廣泛。明清以后,方形鎖具在民間普遍流行。制作考究的鎖具一般在鎖體表面鏨刻各種圖案,題材以傳統(tǒng)吉祥圖案為主,造型手段以線刻居多,有時還施以彩繪。另有各類花旗鎖,造型取材于民間常見的題材,風格多具趣味性,有著較強烈的民俗意味。
長命鎖的起源與演變
(1)長命縷與長命鎖
鎖發(fā)展至后期,其民俗內涵已十分豐富。那么,鎖又是怎樣演變成長命鎖的呢?這必須從多方面去考察。
筆者認為,長命鎖當來源于古時的長命索。長命索,古稱長命縷,又稱五色縷,原是一種五色絲繩,由漢代朱索演變而來,本為端午節(jié)門戶飾物?!逗鬂h書·禮儀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焙笥糜诶p臂,以示辟邪。民間早有端午節(jié)掃五毒(蟾蜍、蜈蚣、蜥蜴、蝎子、蛇)的習俗,人們多于五月初五舉行各種辟惡除穢禳兇的儀式活動,期盼不受五毒侵害,不使病魔纏身,進而意愿長命百歲。系五色縷顯然也是人們表達美好愿望的方式,期盼健康長壽,因此,五色縷被稱為“長命縷”。
其實,端午節(jié)系長命縷的習俗,在東漢時就有。應劭《風俗演義·佚文》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曰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以五絲系臂,名曰辟兵(避病),令人不病瘟。”可見,系長命縷主要是為了避病,當是一種辟邪之物。它最初用五彩絲線制成,在端午系于手臂;后來,其造型又變成“珠兒”結?!段骱先朔眲黉洝酚涊d:“端午節(jié),撲賣諸般百索,小兒荷戴。系頭子,或用彩線結,或用珠兒結。”宋·高承《事物紀原》引晉·周處《風土記》曰:“荊楚人端午日以五彩系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今百索也?!比藗兏鶕?jù)其形,稱之為“百索”,由于祈禱長壽之用,民間稱之為“長命索”。
從上述記載,我們得知,在南北朝以前,端午系長命縷的風俗可能僅流行于今江漢地區(qū)。但是,由于這一習慣比較符合大多數(shù)國人的心理,各地百姓競相效仿,沿襲這一風俗。到了唐代,端午系長命縷的風俗已在全國各地盛行,唐·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詩記載:“愿赍長命縷,來續(xù)大恩余?!彼未膶m廷有將長命縷賜百官的習慣,《宋史·禮志》就有“以一彩絲續(xù)命縷分賜百官”的記載。到了明代,據(jù)田藝衡《留青日札》載,“長命縷”可能僅指嬰兒周歲時系在頭發(fā)上的五色絲繩,而“長命索”已作為專門的兒童頸飾,掛于頸間。而且,“長命索”不僅僅局限于端午佩戴,已成為孩童的常佩頸飾。
然而,“鎖”又何以與“長命鎖”產(chǎn)生關系呢?這要從吉祥物的發(fā)生學上加以探討。
在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物中,大致可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大類。所謂積極的吉祥物,主要反映了國人趨吉的心性。諸如牡丹象征富貴,以柏、柿、如意擬指“百事如意”等。而消極的吉祥物則反映了國人避兇的心理,正確地講應稱為避邪物或厭勝物。在民間,有關鬼怪攝魂、放蠱之類的傳說和迷信很多,它使民眾生活在恐怖和壓抑的環(huán)境中,為了求得心靈的安寧和生活的平靜,人們就利用一些俗信有法力的物體來防止鬼神的驚擾和傷害,這樣就形成了各種避邪物或厭勝物?!版i”被作為厭勝物,人們取其鎖住之作用,祈盼能禁避各種疾病和邪氣。
研究表明,中國大部分吉祥物的形成經(jīng)過了長期的社會發(fā)展和歷史演變,其間又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但就其生成方式而言,不外乎是取物之聲韻、物之形狀、物之屬性及物之意蘊,如蝙蝠取其聲韻,靈芝取其形狀,梅、竹取其屬性,牡丹取其意蘊。而鎖則相對復雜,鎖有禁錮他物之能,人們賦予其壓邪氣、制百鬼之神功,反應了國人禳災避害的心理。人們就把這種被賦予特殊功能的鎖稱為長命鎖。
如前所說,長命鎖淵源于長命索,兩者之間究竟有何聯(lián)系呢?其中的原因,據(jù)筆者看來,可以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解釋。
鎖,古時有鐵鏈之意;而索,據(jù)《小雅》、《說文》的解釋,也有鐵鏈之意。而且,“鎖”與“索”同韻同聲,兩者自然地聯(lián)系于一起。在漢語中,一個發(fā)音可能有好幾個相應的漢字,能表達許多意思,利用語言的相同或相近,可以取得一定的修辭效果,所以,諧音達意成為漢語特有的修辭手法。許多吉祥物都是因此生成的,以諧音而寓意。鑒于“鎖”與“索”古義、古音的相同之處以及所賦予的特殊寓意,“長命索”演變成“長命鎖”,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可以這樣認為,“長命鎖”是“長命索”發(fā)展的后期形態(tài)。
實際上,吉祥物長命鎖的生成,顯然是多方面作用的結果。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之后,長命鎖的內涵不僅包括了原先長命索的寓意,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沈利華、錢玉蓮在《吉祥物論》中說:“吉祥物的生成思維,是一種象征性的思維,它所遵循的基本邏輯規(guī)律是類比……吉祥物類比也建立起本體(吉祥物)與象征體(吉祥內容或觀念)之間的關系,構成吉祥物世界的內在結構?!奔槲铩伴L命鎖”的產(chǎn)生,也緣于此。
(2)長命鎖的民俗內涵
長命鎖被賦予這種特殊含義之后,就成為一個象征性的概念或符號。根據(jù)符號人類學的觀點,鎖只是一種寓意深奧的符號,就是整個吉祥物世界也只是民間賦予吉祥內容的一種符號,推而廣之,許多民俗事象、行為模式甚或整個民間文化也是如此。作為觀念符號的長命鎖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鎖,它已不講究與金屬鎖具的形制是否相同,只是作為一種厭勝或避邪的載體而存在,故明清以來,長命鎖形制各異,千姿百態(tài),成為吉祥物世界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那么,長命鎖出現(xiàn)于何時?
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長命鎖在宋代就已開始流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就有孩童佩戴長命鎖的形象,而且,從長命鎖的形制來判斷,應是典型的項圈鎖。而在這幅圖中,另一個小孩背后佩戴的飾物可能就是文獻記載的“長命縷”,其形制與宗懔《荊楚歲時記》所記的“長命縷”形制相似,這在同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宋·蘇焯《端陽戲嬰圖》中也得到了印證。由此可見,“長命鎖”與“長命縷”在兩宋時期同時存在的判斷是正確的。
明清以后,作為兒童佩飾的長命鎖在民間極為流行,明清小說、繪畫、工藝品中都有相關描繪。作為厭勝物或避邪物,其內涵顯然是十分鮮明的,以“鎖”鎖壽,是取其“鎖住”之意,從而求祥。民間傳說中,有閻王爺收小孩的說法,小孩佩戴長命鎖后,閻王爺認為已被鎖住,便不再收走。直接地說,佩戴長命鎖,目的是為了防止兒童因四六風、臍帶風和其他疾病而夭折。
應該說,民間佩戴長命鎖的風俗是與民間信仰分不開的:人們相信鎖能鎮(zhèn)住邪祟。嬰兒在滿月時,外婆、姑媽等長輩就贈送嬰兒長命鎖,這是最貴重的禮物。按老規(guī)矩,嬰兒佩戴長命鎖,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均要到結婚時才能卸下來。佩戴長命鎖的風俗流傳至今,由于地域的關系,中國各地習慣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區(qū)別。
“鎖關”就是一種為嬰兒戴鎖的儀式,主要流行于黃河、長江中下游一帶,尤以安徽盛行。新生嬰兒人家,遇嬰兒體弱多病,采取給病孩“認干爺”或“認干娘”的辦法來消災。諸干爺或干娘要醵錢為孩子打制銀鎖或項鏈圈一個,戴在嬰兒頸上。孩子長到12歲時,諸干爺或干娘為之取下銀鎖、項鏈圈,謂之“開關”。俗傳這一關一開,嬰兒命運中的難關即可解除,通身無病,健康長壽。
舊時,臺灣、福建等地盛行一種加鎖脫鎖的習俗,它是一種祈子長命的儀式。一般在孩子周歲前后,家人要到寺廟里向專門保佑孩子的女神(如媽祖、觀音、注生娘娘等)許愿,并用鎖片、銀牌、古錢等串紅線,套在孩子頸上,謂之加鎖。到孩子16歲時,便要到這些神前去,用面線、粽子等供祭,拜謝一番后脫鎖。如果是向織女神加鎖的,則要在七夕夜向織女神拜祭后脫鎖。
陜西武功地區(qū)流行一種打枷的風俗。打枷,亦稱開迷魂鎖,孩子出生后,在神前祈求保佑,并帶上紅布項圈,下墜銀鎖片。每年過生日時,必須加一層紅布。孩子長到12歲時,在神前設供祭祀,用刀將項圈割斷,以示成人。而流傳于陜西關中、陜南等地的燎鎖習俗,是用絲線編成3尺長的線辮,折回,中挽一結作鎖,下墜銅錢數(shù)枚,然后在神前用“表”(一種供神用的黃紙)將它燎烤,給小孩戴上,祝其無災無?。婚L到12歲后,到神前獻供還愿。鎖雖為絲線編織而成,其用途則跟銀鎖相當。
在長命鎖中,有一種被人們稱為“百家鎖”的,其裝飾一般為“百家鎖”、“千家?!钡任淖謭D案,故名。舊時民間生了小孩,要讓小孩吃“百家飯”,穿“百衲衣”,以使其平安長大,掛“百家鎖”亦是此意。人們認為,佩戴鏨有此字樣的鎖具,是可以驅兇趨吉、萬事亨通的。
古時,在江西等地,小孩初生,家長即以白米七粒、紅茶七葉為一小紅包,散給親友,多達二三百包。眾親友收下紅包,須用銅錢百文或數(shù)十文不等作回禮,家長即以這些禮錢購一銀鎖,系于小孩頸上。湊百家鎖的錢,手續(xù)復雜,一下找眾多的親友也非易事。另有一簡便辦法,通常任找一乞丐,以百余文或二三百文錢,換其小錢百文(乞丐的錢都是挨家挨戶乞討來的,取其百家討得之寓意),然后再湊錢購銀鎖。將銀鎖佩戴在孩子頸間,認為這樣便能避邪祟,使孩子健康成長。
當然,長命鎖的流傳不局限于漢族地區(qū),它幾乎分布于全國各地,許多少數(shù)民族也有長命鎖,其裝飾風格和造型手法基本與漢族保持一致,顯示了中華民族互通的民族性,反映著中華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與民族心理。
(3)長命鎖的形制與裝飾
舊時,長命鎖的質地多為銀質,中原、云南地區(qū)以此居多,也有玉質、象牙質、銅質等。玉質、象牙質的長命鎖因材料較貴重,民間不常見;銅質的長命鎖材料易得,在現(xiàn)時的農(nóng)村也十分普遍;而舊時的銀質長命鎖流傳至今,已成為一種比較珍貴的民俗文物了。
長命鎖的基本形式多為項鏈或項圈下掛綴一鎖形飾物(或真正的鎖),其種類有項鏈鎖、項圈鎖和肚臍鎖。在民間,項鏈鎖、項圈鎖較為常見。
長命鎖的形制多種多樣,如意卷云形為其較常見的形狀。如意卷云紋是民間最為普通的裝飾圖案,寓意吉祥如意,人們把長命鎖制成如意卷云形,以表達這一心愿。其他如腰果形、元寶形、長方形等,也比較多見。如意卷云形一般見于薄片型長命鎖,而薄片型當為現(xiàn)今民間極為普遍的長命鎖造型,現(xiàn)今流行于民間的銅質薄片型長命鎖基本上都采用如意卷云形這一形制。薄片型長命鎖適于圖案的表現(xiàn),人們在薄片上可任意作各種藝術處理和工藝裝飾。長方形的長命鎖大多仿效古時銅鎖,造型比較樸實古拙,一般能開啟,適于把玩。腰果形、元寶形的長命鎖造型比較獨特,工藝也相對復雜,其本身造型也寓意吉祥。
長命鎖的裝飾紋樣題材十分豐富,有吉祥紋樣、傳說故事、戲曲人物、花卉鳥蟲等。文字、繪畫性圖案兼有,更多的是文字、繪畫性圖案在同一鎖上并用,富有極強的裝飾效果。其紋樣的造型或寫實、或變形,有時是在鎖體上雕刻各種圖案,有時是配合著銀鎖的外形,將鎖體本身鑄成圖案。
長命鎖的文字圖案一般來源于民間的吉語,如“長命富貴”、“金玉滿堂”、“玉堂富貴”、“三元及第”、“多子多福”、“五世同堂”等,反映了人們的良好祝愿。一般長命鎖的文字圖案裝飾不單單限于文字,更重要的是講究文字的圖案化,故文字的組成富有裝飾性,常常運用各種形體,篆書、行書、楷書都有,單線、雙鉤的都有,有時還加以變形,趨于裝飾性。此類長命鎖造型比較大方,刻畫也比較簡潔,主題鮮明、突出。
長命鎖的繪畫性圖案多來源于傳統(tǒng)圖案,題材多為蝙蝠、蝴蝶、龍、鳳、鳥等動物紋,梅、蘭、竹、蔓葉、石榴、萬年青等花草紋以及福祿壽三星、八仙人物、劉海戲金蟾、麒麟送子及戲曲人物等圖案。其他還有“三多圖”、“鶴壽圖”、“八吉”、“八寶”、“福壽圖”等吉祥圖案,可謂是民間傳統(tǒng)信仰與人倫情感的綜合創(chuàng)造和完美體現(xiàn)。另外還有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紋,組合成同一畫面,結構舒展,造型優(yōu)美大方,在長命鎖上都能見到。
(4)長命鎖的工藝
民間保存下來的長命鎖以銀鎖為多,銀質長命鎖制作也相對復雜,因此,筆者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銀質長命鎖的工藝。
徐藝乙先生在《云南的銀飾》一文中曾這樣描述銀飾工藝:
要打制新銀飾,首先要將銀熔化,然后再制作成片和絲等零件。熔化時,先將碎銀子放在小坩鍋內,擱在架子上,下置一油燈,藝人將油燈點燃后,手持一根銅吹管,用力吹火,直到坩鍋中的銀子熔化成液狀。將銀液倒入一鐵槽內,一會兒即凝結成銀條。等銀條完全冷卻后,便可用鉗子夾著銀條在鐵砧上打成片狀或細條狀待用。當銀片和細銀條準備好一定數(shù)量時,藝人便依據(jù)主人所要求的花樣,對銀片和銀條作進一步的加工,依照花樣的要求,使之具備基本形。再將花樣稿用墨畫在銀片上,接著使用不同形狀的鉆子鑿出花紋,或是將銀片或銀條放在鋼制模具中,用錘子打制出有凹凸的花紋。將細銀條拉成細而勻稱的銀絲,單絲多用作邊緣線,復絲則用兩根以上的銀絲搓成麻花狀。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后,即放在硼酸水中浸泡,然后按花樣的樣式擺好在火磚上,在焊接部位灑上焊藥,點上油燈,用吹管將火焰吹到焊接部位,當墊在下面的火磚由黑變白時,即焊接完畢。這時,用銼子略作修整后,再用布擦至發(fā)亮即告完成。還有要在銀飾上點翠、燒藍的,是將釉藥末灑在要點、燒的部位,同樣也是用吹管吹火來燒化的。點、燒后的翠和藍是否均勻,顏色是否漂亮,完全由藝人根據(jù)經(jīng)驗去掌握,也是檢驗藝人技術水準高低的標準之一。
實際上,長命鎖作為銀飾的一種,其制作程序也不外乎如此。
簡單的銀鎖一般采用素坯工藝制作,首先將銀熔化后澆在模子中成型,然后使用錐、錘、鑿等工具在素坯上鏨刻花紋和形狀,以長方形鎖具為多。
銀質長命鎖的制作屬金屬工藝,故一些金屬工藝的普通手法在長命鎖上得以運用,如鏨刻、點藍等。鏨刻是其常用的制作方法,以此雕繪各種圖案。銀鎖圖案造型采用多種手法,在大塊面上施以陽線或間以細線,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點藍,即燒藍,約產(chǎn)生于清末以后,工藝較為復雜。在制作過程中,胎體上需經(jīng)幾次涂飾釉料,幾次燒結。所用釉料的透明度與細膩程度比較高,燒結以后不用磨光就具有平滑細膩、光亮如鏡的效果,同時也有對比強烈的特點。一些考究的長命鎖常采用這一工藝,紋樣的主體銀色與藍釉形成對比,從而富有較強的層次感。有時多種技法兼施,手法簡潔,制作精工。有時,銀質長命鎖也采用鍍金工藝,使銀鎖增輝添色。民間認為,金銀之氣有驅邪之作用,銀鍍金,金銀皆有氣,且較經(jīng)濟。故鍍金工藝常受到人們的歡迎。
浮雕當是銀質長命鎖造型裝飾的一種常用手法,浮雕能使畫面較為突出,立體感增強。另外,線刻也是其基本手法之一,一般制作比較簡單的長命鎖常用這種裝飾手法。
其他材質的,如玉長命鎖的工藝也較為復雜,其多源于玉作工藝,在此就不作專門介紹了。
(作者單位: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