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常熟在唐代時不足10萬人,后因北方戰(zhàn)亂,中原民眾大量逃到南方,常熟人口大增,元代時達(dá)40萬。到清代乾、嘉時,突破百萬。人口的流動使常熟吸納了許多外來姓氏。如南宋抗金名將周虎,祖籍臨淮,后遷居常熟。元朝時四川人董元齋,官居吏科給事中,因鐘情常熟山青水秀,棄官后在此定居,所在地遂成董浜。元初名士顧細(xì)二,至大年間從浙江上虞移居常熟,他的后代山東按察使顧玉柱于嘉靖間將祖業(yè)擴(kuò)建,植芙蓉數(shù)百,名芙蓉村;其子顧耿光又增植梧桐,并手植從海南移栽過來的紅豆樹二株,而把莊名改稱碧梧紅豆莊。清初湖北黃岡人王材任,康熙十八年進(jìn)士,官至左僉都御史。其父王澤宏,官禮部尚書,自金陵來游,見這里山水秀美,遂卜居常熟。常熟一支胡姓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由安徽婺源遷來的。
二
舊時常熟的“翁、龐、楊、季、歸、言、屈、蔣”稱為“八大姓”,均為當(dāng)時官宦世家、閥閱門第。
位列第一的翁姓,據(jù)《海虞翁氏族譜》記載,其先出于姬姓,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翁為姓。其后人有稱弘者,在楚國為官,居于梁之原城,因此弘、翁同脈。西晉末年,因避石勒之亂,翁氏一支由原城南來,后人散居于錢塘、仁和、海鹽、余姚一帶(即今杭嘉湖地區(qū))。北宋時,錢塘翁氏中的一支遷姑蘇平江(今蘇州)。明初,居姑蘇長洲縣相城里的翁壽一幼子翁景陽入贅常熟西南鄉(xiāng)四十九都廟橋的璇洲里村,成為常熟翁氏始祖。翁氏后人中考取舉人、進(jìn)士的不少,如明朝萬歷年間的翁憲祥、翁愈祥兄弟。翁氏一族中最有名的當(dāng)數(shù)有“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之譽(yù)的咸豐狀元翁同,他是翁景陽第15代孫。他的父親翁心存為體仁閣大學(xué)士。
八大姓中第二姓 “龐”家,世居吳江松陵,龐入贅在常熟塘橋潘家,為常熟龐姓始祖。以后龐氏子孫繁衍,成為塘橋大族。晚清出了幾位名人,如龐鐘璐,道光二十七年探花,官至尚書;其子龐鴻文修光緒《常昭合志》,龐薰琴是開創(chuàng)一代工藝美術(shù)教育的大師。
文廟里的言偃像
排列八大姓第三位的楊姓,指的是恬莊楊姓,現(xiàn)恬莊屬張家港市。恬莊楊姓,實出于葉姓。宋人葉夢得,字少蘊(yùn),號石林,吳縣人,曾任崇信軍節(jié)度使,《宋史》有傳。葉夢得23世裔孫德賢,襁褓中時,因其父北辰公見好友楊源甫沒有后代,便將他過繼給楊源甫,從此改姓了楊。楊源甫死后,楊德賢把家遷到常熟北鄉(xiāng)恬莊,成為遷虞一世祖。楊氏后裔中有名的人物有咸豐二年榜眼楊沂孫、“江東才子”詩人楊云史等。
季家排行第四,也是外來戶。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時,有個名叫季陵的官員帶著趙宋皇室列祖列宗牌位,跟隨康王趙構(gòu)南渡常熟,在梅李文村落戶,成為常熟季姓之祖。季陵第12世裔孫天麒、天麟同遷江陰,其子孫中有一支又遷到青。30世孫季芝昌,字云書,號仙九,道光探花,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光緒初補(bǔ)謚文敏。他自江陰遷居常熟,遂成常熟大族。季家后代中有季鐘樸,為我國著名醫(yī)學(xué)教育家、中西醫(yī)結(jié)合事業(yè)的奠基人。
三
宋高宗南渡時有官員隨來,如季陵、屈棠黼、浦元用等,均落籍常熟。宋龍圖閣學(xué)士鄒浩二子鄒、鄒昭來居常熟東始莊,為莫城東始鄒姓之祖。而小山鄒巷的得名,是元朝末年有鄒福大、福二、福三兄弟三人,因避戰(zhàn)亂而走散,福二、福三由無錫來常熟,見虞山西麓山水清幽,便住了下來,后來聚族成村,村名就叫鄒巷。以后,從鄒巷又分出了大河鄒姓和五渠(藕渠)鄒姓等。
曾姓的家譜上說他們是曾子之后,不過自曾子之后線就斷了,所以曾氏家譜以南宋“理財丞相”曾懷為始祖,而曾懷是福建泉州晉江人、北宋名相曾公亮之曾孫。曾氏家族中最有名的是文學(xué)家曾樸,還有原外貿(mào)部長李強(qiáng),原名曾培洪。
邵姓祖籍安徽休寧,始遷祖邵嘉祚,字悠之,號若水,于清順治十七年由黎陽遷常熟小東門內(nèi)興賢橋,曾經(jīng)“富甲一邑”,其所居小街名邵家巷門。邵氏一族,人丁興旺,清末民國期間從政從商者眾。邵松年任過河南學(xué)政,編了一部《海虞文征》,收集了清以前常熟的地方文獻(xiàn)、文學(xué)作品,很有價值。
四
常熟宗姓中的一支是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后裔,宗澤子孫分居于金華、義烏、東陽、丹徒、潤州。宗澤第12世孫世臣,在元代至正年間由潤州(即今鎮(zhèn)江,為宗澤敕葬地)僑寓常熟,為遷虞始祖。民國時期的教育家宗子威是清宣統(tǒng)元年己酉科拔貢,他的胞妹宗秀松是民國初期常熟著名的教育家,創(chuàng)辦海虞市立女子初等小學(xué)。常熟另外一支宗姓是從上元遷來的,這一支中有宗湘文,建有咫園;宗舜年是藏書家。
常熟姓席的比較少??甲C席氏來源,唐代有席豫,官尚書,其五世孫席溫,唐末攜三子由關(guān)中避居吳縣洞庭東山,三個兒子分成三支,稱上席、中席、下席,其后代散遷各地?,F(xiàn)在東山席姓是大族,有席家花園很有名。以后,到元代,19世孫席庭松遷常熟羊尖,后代中一支再遷虞陽里。正因為常熟席姓與太湖東山席家有關(guān),所以清嘉慶時女詩人席佩蘭,吳縣人說她是該縣人,其實只能說她的祖上是吳縣東山人,而其本人應(yīng)是常熟(當(dāng)時屬昭文縣)人,《辭海》條目是正確的。
常熟曹氏家譜
北宋文學(xué)家蘇洵、蘇軾及其后裔的家譜,2003年1月在常州被發(fā)現(xiàn)。當(dāng)年蘇東坡在常州逝世后,其長子蘇邁、三子蘇過的后裔定居常州,蘇過7世孫耀宗曾把整個家族遷至常州武進(jìn)。清初,蘇家后人蘇燦玉又把家族遷至江陰、常熟等地。蘇氏也有從常熟遷到外地的,如上海南匯百歲人瑞蘇局仙在世時所撰詩文自署“海虞蘇局仙”,他在寄給常熟詩人花病鶴的一首詩作的“附識”中記載:“我11世祖仰泉明季避兵,從常熟遷浦左,遂定居焉?!焙苊黠@他認(rèn)為自己的根是在常熟。他這個蘇與蘇軾后裔的蘇有沒有關(guān)系,待考。
五
張家港的妙橋原屬于常熟,妙橋有個金村,是金姓聚居的地方。這個村金姓的第一代先祖金啟明,是明初洪武年間自昆山遷到常熟的,當(dāng)時金村名慈烏村。金啟明是浙江蘭溪金仁山第6代從孫。但據(jù)考證,金仁山之遠(yuǎn)祖本姓項,跟項羽同宗,項羽在烏江自刎后,項伯入漢,漢高祖劉邦為了收買人心,特賜項伯姓劉。后來到五代時,因避吳越王錢(與劉同音)之諱,取繁體字劉字的組成部分金為姓。
常熟的曹姓一支即是宋朝開國元勛曹彬的后裔。曹彬第三子曹瑋,他的玄孫曹玨,靖康年間,與宗澤一起抗擊金兵,十三戰(zhàn)皆勝,宋室南渡時,任兩浙常鎮(zhèn)等路宣撫使,遷居常熟,是為常熟曹氏之祖。
六
錢氏也是中國大姓。錢氏之祖先,出于少典,八傳為陸終氏。其第三子名鏗,封彭城,世稱彭祖。生子54人,第28子孚為周文王師,官泉府上士,因去竹,稱錢氏。江浙一帶的錢氏大多出自五代吳越國錢氏。據(jù)《錢氏家乘》載,錢生32子。趙匡胤建立宋朝,錢第九子錢弘歸順,被宋太宗封為忠懿王。錢弘的后裔錢景略不受無功之爵,只接受了一塊賜田,這塊田地位于常熟東鄉(xiāng)一個名李墓的地方。他便居在李墓,成為常熟錢姓的始祖。錢姓在常熟分成幾支,居住在里睦塘一帶的錢姓幾乎都是其后裔。錢姓另一支分布在鹿苑一帶,明末著名文學(xué)家錢謙益是吳越王錢25世裔孫;錢昌照也是錢氏后裔。錢姓在當(dāng)代出名的人很多,如錢玄同、錢三強(qiáng)、錢其琛、錢正英、錢仲聯(lián)等等。
常熟周姓一支出于仲雍、周章之后。武王克商,大封宗親功臣為國君、諸侯,其時仲雍曾孫周章已立為勾吳國君,即賜周為姓;其弟仲,封虞國,即以虞為姓,也叫虞仲。清代人周厚基修有《海虞周氏宗譜》,稱自己是仲雍第116世孫,宗譜上從仲雍起一代代本支都記得明明白白。
仲雍后代還有吳姓,仲雍是吳姓始祖。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分封諸侯時,尋訪到了仲雍的子孫周章,就封他為吳國君主。古代有以屬地為姓的,分封在吳地的周章的后裔有的就以吳為姓,所以仲雍也有書上稱為吳仲的。
七
常熟在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一個全國出版界極有名的汲古閣私人刻書家毛晉。
毛晉,生于1599年,卒于1659年。原名鳳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晉,號潛在、汲古閣主人,晚號隱湖,明清之際藏書刻書家。早年為諸生,屢試不第,遂隱居故里,奮發(fā)讀書。好古博覽,喜藏書、校書、抄書、刻書。變賣田產(chǎn),于七星橋構(gòu)筑汲古閣、目耕樓,以收藏和傳刻書籍為業(yè)。藏書多達(dá)84000余冊,多宋元善本,手自校讎,并延人抄校,常廢寢忘食,刻印《十三經(jīng)》、《十七史》、《津逮秘書》、《宋名家詞》、《六十種曲》等??虝鴶?shù)量巨大,達(dá)600多種,10 萬余頁刻版,涉及經(jīng)史、詞曲、叢書、宗教、小說、筆記等,為中國歷代私家刻書之最,有“毛氏之書走天下”之說。抄錄孤本秘籍,而以“毛抄本”重見于世,對弘揚(yáng)中華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xiàn)。詩文均有根底,著有《和古今人詩》、《野外詩題跋》、《虞鄉(xiāng)雜記》、《隱湖小志》等;編印《海虞古今文苑》、《汲古書目》、《毛詩陸疏廣要》、《香國》等。據(jù)《汲古毛氏家譜序》中稱:“聞父老相傳之語,其先本姓靳,由河南東徙此常熟隱湖之東,耕讀傳家……”
常熟俞家也是大戶,現(xiàn)東市河俞姓稱“彭城俞氏”。先祖來自安徽休寧,始于明末,世居南門護(hù)城河南岸。俞姓先祖本姓金,一說叫金聲,字正希,因明末抗清被執(zhí)殉難。明亡后,其后人恐受株連,改姓俞。二說遷到常熟后第二代,以外家姓俞,有入贅之意。近現(xiàn)代俞氏中有名望者不少,常熟市政協(xié)編《名城常熟·名人名居》在“俞氏故居”一文中說:“常熟俞氏在晚清至民國期間出過幾位名人,如俞廷柏、俞大猷、俞大文、俞大潤、俞鐘穎、俞鐘鑾及子承萊、承枚、承修……俞可師宗秀松夫婦及子俞炳元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政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