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介紹ABC庫存分類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據80:20原理,對少數重要庫存采取重點管理的方法。但面對數十種、甚至上百種的商品,到底該怎么調整其存貨比例,其中又怎樣兼顧銷量大的商品的庫存,才能達到合理的地步?
如果我們想進行快速簡單的分析,就需要一些工具的幫助。這些工具看似很復雜,但其實原理非常簡單、實用。
在存貨和銷售的關系上,我們沒必要保證存貨和銷量一致,但要使各單項商品相對于全部商品的存貨比率與銷量比率保持一致。這是存貨管理的基本原理。
這個原理其實反映出:每一項商品都有個別固定的周轉率。該比率和存貨量確定后,就能使進貨、運送和陳列的工作易于進行,又可減少斷貨的情況出現。
下邊我就以LASER DISC產品的數據來說明微調過程。
用數據表排列商品
以表X為例,我們可以先列出第1行和第2行的數據,然后用單個數據除以合計數據,就可得到第3行和第4行的數據。
用第1行除以第2行可得第6行,用第4行除以第3行可得第5行。
因為要求存貨比率與銷量比率保持一致,因此接近于正常的第5行數據應該保持在1附近,而我們看到表X第5行的數據很少在1附近的,所以可知這類商品的庫存需要調整。
但并不是要所有的商品都得到調整,我們現在看第6行庫存周轉率,只有那些周轉率高的商品才要求我們去率先調整,而周轉率低的商品庫存則可慢慢調整。
這時候,又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們的倉儲和貨架空間都是有限的,那么怎樣調整才能在限定的空間里“多退少補”,達到最優(yōu)?
用空間簡化計算
先把表X的數據按“銷量比率”重新排列成表Y——因為銷量是我們考察的前提。表X之數字表示出LASEg DISC中A~0十五種型號的銷售量和平均存貨量。
表Y的數字表是根據銷售量的高低排列,用累積計算,批示出銷售數量和平均存貨數量的百分比。
然后將表Y的數據標注在以下這個正方形的坐標圖中(因為只是示意,圖并不標準)。就得到圖一。
我們知道:這個正方圖中的對角線,就是銷量比率和庫存比率最平衡的地方。但現實的數據線則大大偏離了這條對角線。這個圖直觀地反映出我們庫存的情況。
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調整可以使庫存/銷量關系向對角線的方向變化?而又不會使總體庫存溢出限制的范圍?
接下來,我們可以按每個單品的銷量比率和庫存比率數據,在上圖中拉出相應的直線,這些直線即可交匯成一個個的直方圖(見圖二)。我們用小軟件或者甚至用紙上的圖像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如圖表所見,每項商品都顯示出不同的四邊形,大致上可以分成高而窄,低而闊和接近四方形三種類,而圖中的四邊形的底邊表示存貨數量的比率,高度則表示銷售量的比率。
我們現在就是要對那些銷量及庫存周轉率比較高的商品進行調整:
例如:商品(F)的情況(見圖三):
商品(F)的場合,在圖表中顯示出高而底邊窄的四邊形,表示銷售量比率較存貨量比率為多.換言之,商品(F)在LASER DISC中屬于周轉率較高的項目。因此,在商品(F)上,就必須不斷地補充存貨,在這種情況下,出現“斷貨”的機會就會較大,所以就有必要增加存貨的數量。增加存貨數量,使銷售量與存貨量均等,于是原來是高而窄的商品 (F)就變成四方形。
再來看商品(A)的情況(見圖四):
相反,商品(A)在圖表中顯示出一個底邊長的四邊形,表示商品(A)的存貨比率較銷售比率為高,換言之,在LASER DISC中屬于周轉率較低的一項。
如圖中顯示出底邊長的四邊形時,表示有必要減少存貨數量。這樣,不斷精細計算,增減存貨數量,最終使LASER DISC由A~O十五個型號的商品都變成正方形,于是ABC分析圖表就會編成如圖五一般:
如圖所示,把A~O十五個型號的LASER DISC的周轉率平衡化,固定化之后,可以看出 A~O各項目的存貨量和銷售量均能取得平衡。
其實本案例只是個一般的計算案例,但從它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道理:關于A~O十五個單晶項目,在入貨、運送、陳列和補充的程序上,要是能同時進行分析和運作就最為便利,可增加工作效率。
在其他方面的計算上,只要有投入(1NPUT,例如庫存)和生產(OUTPUT,例如銷售)兩個元素,都可以運用上述從ABC演化而來的分析,增加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