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這個年齡而言:做專訪為時過早?!眳黔傁壬倪@句話或許不無道理,但不同的年齡對人生會有不同的感悟,而每一段感悟都是珍貴的。
對吳瓊先生的第一印象來自于同事的間接描述:睿智、辦事高效、語言精準到位。這位同事輕易不大會給誰那么高的評價,我于是禁不住好奇心起,對這位吳所長頗有些結識的期待。后來終于有了幾次初淺的接觸,感覺他是一個十分和藹的人,說話做事都沒什么架子。雖然直到現(xiàn)在,我和吳瓊先生的交往也不算多,比較深入的談話只有一次而已。但僅憑這一次,就足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產生想要去了解更多的濃厚興趣。在我們訪談的開始和最后他都說了同樣的一句話“相信這只是我們的第一次合作”。確實,僅這一篇文章遠遠容納個豐富的吳瓊。
人生其實是童年的延伸
出生地 吳瓊氣質素雅中透著股陽剛,個頭挺拔而心思細膩。這或許和他的出生地南票有幾分相似。南票是錦州邊上的一個小城,與遼西其他地方比如赤峰、錦州、朝陽等不同,那里的地貌和氣候很特別,多丘陵濕地,并不干燥。吳瓊說,在南票的旁邊有個鄉(xiāng)叫做“篳巖”,從這個清秀的名字,就能感覺到那是一個特別特別美的地方。他5歲以前的時光就在那里度過。
長大以后,每每看到一些景像:山水、橋涵、冒著熱氣熱煙的工廠、荒野、通向遠方的公路、晚霞等,他都覺得特別熟悉、特別親切,包括一些描繪起伏山巒的畫作,都能給他一種幸福感、歸宿感。40年以來,這種感慨與依戀一直深埋心底、揮之不去。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以重回出生地,才頓時又是驚訝、又是驚喜——人生旅途中所有親切的畫面在這里“復原”,那些強烈的奇妙感受終于找到了緣起。
看電影是童年最快樂的事 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沒有想到電影在他童年的生活中竟有著那么重的分量。只要有電影,無論春夏秋冬、室內室外,無論在自己的廠區(qū)還是很遠處別的廠區(qū),吳瓊都是場場必看。回憶起那些時光,他笑著感嘆“說來悲哀,當時的文化娛樂太匱乏”,但眼里卻分明閃爍出興奮和快樂的光彩,這單純而有力的快樂在娛樂產品五花八門的今天反而不易見到。
而他最傷心的事就是沒有電影看,尤其是那些沒有電影相伴的漫長冬日?!拔覀兡莻€地方冬天門也沒法出,只能一個人待在家里。所以,我很小很小就嘗到了真正單調、苦悶的生活?!薄苍S自小吳瓊的內心就對豐富多彩的外面的世界充滿了渴望。
“不同的時光。難忘的人和事是不一樣的?!?/p>
母親說起影響他最大的人來,吳瓊對自己的母親談得是最多的。能感覺得出來,那是一位非常有情趣的、能帶給身邊人快樂的可愛女性。即便在物質匱乏、文化蒼白的年代她也處處營造著生活的美妙。
她尤其重視節(jié)日:比如再困難也要籌辦一席火鍋宴,全家人熱熱鬧鬧、歡歡喜喜,來一次奢侈的享受;比如有限的糖票(那時的糖果得憑票購買)要盡量多買些便宜的硬糖,但無論怎樣也得勻出一點來買精致好吃的軟糖,留待節(jié)日享用。而年幼的吳瓊偏偏在這種時候給母親添亂:一次是去買糖時,因為小兒心貪多把全部糖票都買了硬糖,結果那年過節(jié)時就少了品嘗軟糖的喜悅;還有一次是煮火鍋時忘了加水就把火燒上,結果還沒開席就把鍋給燒壞了。為此他至今還對母親保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我想,他小時候犯的錯肯定還很多,但卻對這兩次記憶猶新,恐怕就是因為破壞了母親美意的那種歉疚太強烈了。
吳媽媽還是個有心人。一次,吳瓊放學回家的路上,在離家很遠的地方碰上了母親和弟弟。原來那天外單位有電影放,母親怕吳瓊徑直回家而錯過了這個機會,就帶著弟弟跑老遠去迎他。吳瓊說,那是一個晴朗的傍晚,夕陽西下,遠遠看到母親和弟弟的那個畫面,他直到今天印象還非常深刻。他說起這事的時候,連我似乎都能感覺到當時他心中的溫暖與幸福。
師長 求學過程中,一批從全國各名牌大學下放而來的學生,改變了吳瓊一生的命運。在這些精英青年的教授下,那里的中學走出了一大批非常優(yōu)秀的考生。下放學生的不幸命運卻給吳瓊所在的那個偏僻小城帶來一段輝煌時光。在他們當中,有兩位老師對吳瓊性格的形成、一生的成長都影響深遠,讓他感念至今。
一位是教數(shù)學的董昭輿老師,她來自天津大學,丈夫也是位研究人員,兩個人一位儀表堂堂、一位美麗端莊,做人都非常認真、負責。她從來不簡單地指責一個人或表揚一個人,也從來不說俗套的話,她的語言樸實、有力:“做事情要堅持到底,不要放棄”、“像個男孩子的樣兒”。吳瓊說,這些話總是縈繞在他耳邊,成為一生不敢忘記的囑咐。
另一位是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的專業(yè)畫家李恩源老師,專門輔導吳瓊繪畫?,F(xiàn)在的吳瓊早已不再畫畫,當年所學的技法也基本都忘記了。但有一點,可以說深刻影響了他的一生。是李恩源老師教給了他一種看待世界、觀察世界的方法。他從此明白不同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農人的世界是莊稼的世界,士兵的世界是戰(zhàn)爭的世界,工程師的世界是建筑的世界,而藝術家眼里的世界就是藝術的世界。這種觀察世界與人生的思維和視角使吳瓊受益終身,同時這也算是一種偏得,讓他有機會進入了神圣的藝術世界。在那個精神生活長期單調、貧乏的年代中,學習繪畫成了他人生中最奇特、最美妙的一段經歷。
人生不能沒有夢想。多夢的人生是多彩的人生。不同的夢,造就了不同的性格與命運。
畫家 少年時期,吳瓊最大的理想是當畫家。而且曾經一度到了癡迷的狀態(tài),仿佛完全走進了另外的一個世界。但最終,他還是放棄了。在我們的談話中,他首次敘述了自己放棄繪畫的原因?!爱敃r是一種‘逃避’心理,越投入就越害怕,越想逃避。小時候從書本中朦朧地獲知,藝術世界并不是真實的,一旦全身心投入進去,重返現(xiàn)實世界將會非常困難。所以,當有了那樣的一種癡迷之后,我的理性就告訴自己再往下走是非常危險的。只有真正走進過這個世界的人,才能理解梵高《向日葵》的背后,是怎樣驚心動魄的人生體驗,才能理解為什么那么多偉大的藝術家生前卻潦倒不堪。”就這樣,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讓吳瓊先生與自己童年的夢想擦肩而過。
工程師 走出對藝術的癡迷后,吳瓊的夢想是當個工程師。會有這樣的想法,與他家庭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小學的時候,母親借來過一本書:貝弗里奇的《科學研究的藝術》。當時他并不懂書中的內容,但卻非常喜歡這個名字——科學研究的藝術,這讓人感到科學是快樂的、藝術的。父親保存的兩套“文革”前的雜志——《知識就是力量》和《世界知識》,也讓吳瓊愛不釋手,就像寶貝一樣,一遍又一遍地看。尤其是《世界知識》這本雜志,他非常地喜愛。里面有個欄目叫“列國志”,介紹世界上各個國家,包括烏干達、加納等一些小國家,他在當時就已經非常的熟悉,甚至可以大段落地背下來。這些一直影響到他今天所從事的國際合作研究等工作,一提到某某國家,就覺得特別熟悉、特別親切。經濟學家吳瓊是一個思想相當活躍的人,他對社會的新興領域充滿了求知的熱望。于是,當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涌起的時候,他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專業(yè),在工作六年后重返校園,攻讀經濟學研究生。這時,做一名經濟學家成了他的夢想。其實當時在工業(yè)與民用建筑設計領域,他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熟手”,并進入了“電算化設計”的高端科技領域。如此大跨度的轉移,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他承認那段時期確實非常非常的累,憑的是一股沖勁,終于走進了經濟學的殿堂。人生仿佛繞了一大圈,才來到它應在的位置。
現(xiàn)在的理想 至于現(xiàn)在的理想,吳瓊笑著說,想做一個經濟學者的夢想還沒做完。但考慮當前在國際合作中心的工作性質,特別希望做成幾個漂亮的項目。而所謂漂亮的項目,就是指能夠填補空白領域的,在我國國際化進程中具有標志意義的項目。
之后,還想成為一名經濟學者。
關于哲學與宗教的思考
和吳瓊聊天的過程中,他多次提到哲學,我于是問“哪個哲學流派的思想對你影響最大?”這個后來再看有些不著調的問題引出他不少“題外話”:“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討論一下人為什么喜歡哲學。哲學是關于人類思想與精神領域的僅次于宗教層面的探討。它是少數(shù)社會精英的思維,這些人面對社會、群體有巨大的困惑,于是向哲學來尋求解答?!袊欠裼袊栏褚饬x上的哲學’是一個學術界還在爭論的問題,我個人傾向于否定的答案。西方的哲學思想其實都在同一個大體系中,所以也就談不上哪個流派對我影響最大了?!?/p>
吳瓊先生就是這樣一個思維非??b密的人,如果你問他一百個問題,那么他至少有九十九次會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跟你再次界定這個提問,直到訪談雙方達成清晰準確的共識才開始切入正題。在他眼里,這是十分必要的。
吳瓊對哲學的興趣,或許跟他文革時期的生活體驗很有關系:那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時代,平時最受尊重的領導、師長忽然不斷地在臺上講著一些誰也聽不懂的話。他們非常認真地、慷慨激昂地批評著某個人或事;然而可能很快他們又會同樣慷慨激昴地批判:上次所說的都是荒謬和錯誤的。就連社會輿論對很多人和事所給出的說法也是前后矛盾、讓人根本無法信服,于是只好自己尋找答案。他們那代人或許都曾經深深體會過一個社會沒有理性、沒有科學、沒有秩序是多么的可怕。
至于宗教,吳瓊說:他是共產黨員,不信奉宗教,但對宗教持非常尊重的態(tài)度?!白诮淌莻ゴ蟮?,人類文明與宗教息息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宗教比沒宗教好?!?/p>
朋友,精神之路上的伴侶
如果你結識了一位精彩的人士,那么也就相當于同時結識了一個精彩的人群和世界?!爡黔傁壬務撍哪切┡笥褧r,我就有這樣一種強烈的感覺。
在他的中學時代有兩位一同學畫的好友——劉偉良和孫將軍(現(xiàn)在,這兩位都成了很有成就的專業(yè)畫家)。吳瓊先生一定讓我記下他們的名字,因為在他的“傳記”里,這些朋友的名字,是應該記下的,他們曾經共同度過了一段非常特別的時光。當年學習俄國與西方的素描時,他們常常在一個恒光的室內畫石膏像,三個人都非常專注地投入在自己的畫作之中,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有點物我兩忘、人畫不分的味道。而畫的過程中,偶一轉頭,看著另外兩人仿佛也成了“石膏像”。那種感覺太奇特,幾十年來都無法淡忘。
吳瓊先生大學時代最難忘的好友,一個叫王輝,一個叫湯東風。都是當時校園里非常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前者畢業(yè)后就職國家體改委,現(xiàn)居美國;后者則成了成功的企業(yè)家。他們當時不同屆也不同系,但卻都非常地熱愛讀書?!澳菚r候,我們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來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然后,無休止地討論著中西方的哲學、美學、藝術、宗教、倫理等等。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積淀了厚實的思想與知識,也蓄積了對未來人生的希望與實踐社會的力量?!?/p>
研究生時,吳瓊還有一位刻骨銘心的好友叫王開前(現(xiàn)就職于商務部)。有一次,吳瓊發(fā)高燒,急著要給遼寧家里拍電報,讓家人過來照顧。當時通訊遠沒有今天發(fā)達,拍電報要到離學校很遠的復興門電報大樓。吳瓊記得,那是一個大雨瓢潑的深夜,就像小說里的場景一樣。王開前二話沒說,騎上自行車就消失在了黑沉沉的雨夜里,回來時已是凌晨3點鐘了。
工作以后,吳瓊也擁有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友誼?!拔沂窃陬櫆恃芯繒险J識的陸軍(萬通副總裁),可謂一見如故,我們都認同顧準是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從那個時候起,我們一起討論歷史、哲學,彼此推薦好書、交換心得,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今天,最近他推薦給我的一本書叫《綠色國王》,我推薦給他的書是《莎樂美回憶錄》?!边@在當今這樣一個商品經濟繁榮甚至“橫行”的時代,他們一個是商界名流,一個是政府官員,擁有這樣一個共讀的朋友、這樣一份難得的精神之誼,確實值得格外珍惜。
吳瓊常說自己是個快樂的人,剛開始我有些驚訝,后來就明白了??鞓返娜舜蟾趴梢苑譃閮深悾阂环N是剛見面幾句話就能煽呼得別人也跟著高興起來,另一種則是要走進他們的生活才有可能分享到他們的快樂;前者很容易受到歡迎,而后者的回味則更悠長。吳瓊先生就屬于后者。
與吳瓊先生的問答節(jié)奏
云杉(以下簡稱杉):最大的愛好是什么?
吳瓊(以下簡稱吳):讀書,其實這也不能算做愛好。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讀書就應該像吃飯喝水一樣,它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不讀書,人的精神就會萎縮。人與動物的差異,就是精神世界的差異,如果有一天我們不讀書了,就快要回到山上和樹上生活去了。
杉:很多人說現(xiàn)在工作太忙,都沒時間去看書了,您對此怎么看?
吳:那就跟你說忙得沒時間吃飯一樣,人怎么能不讀書呢?你在忙什么呢?
杉:最大的娛樂是什么?
吳:看畫展、雕塑展,聽音樂會,只要有時間就去,每次去都特別高興、特別激動。
杉:最喜歡的運動是什么?
吳:爬山、郊游,不用別人陪,這種沖動的念頭一來,一個人開著車就去了,看到青山綠水,特別親切、覺得人生特別美。
杉:怎樣評價傳統(tǒng)藝術與時尚文藝?
吳:沒有特別偏好,傳統(tǒng)藝術我很熟悉,時尚方面,受女兒的影響,像孫燕姿、陳奕迅、周杰倫、英國的后街男孩這些,也都特別喜歡。
實際上藝術有很多形式,傳統(tǒng)的,時尚的,不可以用對錯、好壞、善惡來衡量?,F(xiàn)在的很多藝術評論糟透了,都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式的思維。
杉:最欣賞的人物是誰?
吳:西方:不同時期,欣賞的人不一樣。曾經喜歡莎士比亞,然后是海明威,最近是馬克·吐溫,他有一句話我特別欣賞“活好每一天,因為你會死很久的”,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
欣賞他們主要因為他們的作品。我認為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在展示人性、直露人性、關注人性方面,西方比中國更加透徹、豐滿、細膩、深入骨髓。
東方:顧準,他是中國現(xiàn)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延安時期的共產黨人,那是一群真正有理想的人,如果我生在那個時代,我也會去延安的。關漢卿,他是中國古代文人中真正懂得關注人性的。還有施耐庵、羅貫中也不錯。我不大喜歡曹雪芹,太女氣了。
杉:最喜歡的國家是什么?
吳:英國。讀大學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兩個人對世界影響最大,一個是瓦特,他發(fā)明的蒸汽機,推動了近代工業(yè)革命另一個是牛頓,他創(chuàng)造的形而上學方法論,可以說統(tǒng)治了全世界人民對自然的看法。這兩位都是英國人。研究生的時候,讀經濟學,發(fā)現(xiàn)世界上兩位最出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與凱恩斯也都是英國人,他們主導了全球的經濟理論。一個國家出了這么多偉大的人物,不能不令人尊重。
工作之后,有機會到了英國,直觀感觸英國是社會治理最為嚴密的一個國家,而同時又最有活力,她不僅是歐洲近現(xiàn)代藝術發(fā)源地之一,也引領著那里的科技創(chuàng)新。
英國人有著世界上最復雜的精神結構,周密、嚴肅、創(chuàng)新、浪漫,他都有,而且結合的很好。
杉:談談您的家人好嗎?
吳:那就要談談我的女兒吳越了,她是我最得意的“作品”。她出生的時候,我正在看《東周列國志》中的“吳越之戰(zhàn)”,所以就給她取了這個名字。
女兒是我精心培育的,我非常喜歡她。所謂最得意的,就是培育方法。我一直堅持“克制”自己對她的疼愛,給孩子一個自己面對世界、生活、社會的空間,培養(yǎng)她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點上,我與中國大多數(shù)的父母不同。其實過度的關愛并不好,對朋友是一種打擾,對孩子則會干擾他健康正常的成長。
我女兒現(xiàn)在非常獨立、身心健康、性格平和而健壯,我感到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花。
杉:最成功和最大的教訓是什么?
吳:到目前為止談不上任何成功。最大的教訓就是,工作變化過于頻繁,沒有積累。雖然時代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機會,也激起了很多欲望,但一個人一生中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在一個領域中做深、做透。
杉:會不會過十幾年再來看,這種頻繁變化工作的經歷又是件好事呢?
吳:我從不進行這樣的假設。等你到了我這個年齡你就會明白,過去和未來都是不可以假設的。假設“如果我沒有這么做會是怎樣”,或者假設“也許以后會怎樣”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能夠把握的只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