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相撲”,人們聯(lián)想到的往往是日本。殊不知蒙古也有自己的傳統(tǒng)相撲,而且歷史十分悠久,只是“蒙古相撲”在海外的知名度遠遠不及日本相撲而已。但近些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蒙古大力士在日本相撲界取得令人矚目的好成績,蒙古人開始將關注的目光轉向了日本相撲。
每到日本相撲界舉行例行比賽的賽季(每2個月連續(xù)比賽15天),蒙古國家電視臺就幾乎一場不漏地作實況轉播,而且收視率往往名列榜首。在最近的一個賽季里,蒙古最著名的大力士昭欽榮在總共15場比賽中,取得了10勝5負的好成績。此外,另有多名蒙古選手頑強拼搏的身影也給蒙古國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昭欽榮去年7月底在日本還成功地晉級為“大貫”——在日本相撲手中,“大貫”是僅次于“橫岡”的第二高的級別。他也是第一個成為“大貫”的蒙古大力士,同時也是日本相撲史上晉升最快的相撲運動員。在去年8月為他舉行的慶賀活動中,有多達1000多名崇拜者前來向他表示祝賀;當電視臺對慶賀會作實況轉播時,首都烏蘭巴托更是人人爭看。蒙古國家電視臺體育部資深記者巴特爾表示:由于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日本相撲,電視臺除了轉播所有日本相撲界舉辦的有蒙古大力士參加的例行比賽外,還進一步深入報道日本相撲界的最新消息。
日本目前擁有700名職業(yè)相撲手,而來自外國的相撲手是約在35年前開始躋身日本相撲界的。據(jù)悉,最早的一批來自美國夏威夷,并很快取得了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在現(xiàn)在僅有的2名“橫岡”中,就有一人是來自夏威夷。但最近幾年中,來自蒙古的大力士越來越多。目前來自10個國家的共46名外國大力士中,占一半的是蒙古人。
而日本相撲傳入蒙古,得歸功于蒙古籍的日本相撲手石久山。此君原本是蒙古著名相撲、摔跤運動員,后來被日本相撲界引入日本,成為第一個進入高等級的相撲運動員,目前已名列日本前40名名單。他也是蒙古相撲協(xié)會會長,曾翻譯出版大量有關日本相撲規(guī)則等專著,為在蒙古普及日本相撲做了大量工作。對于蒙古出現(xiàn)的日本相撲熱,他倒并不感到吃驚。他指出,人煙稀少的蒙古擁有多達4000多名相撲愛好者,在烏蘭巴托就有500多名兒童在練習日本相撲。與蒙古相撲相比,當代蒙古人似乎更鐘愛日本相撲,許多蒙古孩子都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日本相撲大力士。國際相撲聯(lián)盟最近在日本大阪舉行了世界少年相撲大賽,包括日本和蒙古在內的總共19個國家的少年力士參加了比賽,其中蒙古派出了5名,結果一人榮獲了銅牌。這個少年力士透露,他是從2003年才開始接受正規(guī)訓練的,在此次大賽中贏了幾名日本選手,但后來又輸給了另一名日本選手,原因是看到對手比自己胖得多時心里就發(fā)怵(日本相撲比賽時選手不分體重級別)。他和參賽的另幾名少年力士,都隸屬于首都的幾家相撲俱樂部——這樣的俱樂部在蒙古已達25個。
有趣的是,相反在日本,練習相撲想成為大力士的孩子卻與年俱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相撲訓練異常艱苦,生活紀律異常嚴謹,而且等級制度異常森嚴。鑒于日本少年進入相撲界的越來越少,外國孩子自然便成了寶貴的人才資源。不過與此同時,日本相撲界為了控制外國力士的人數(shù),又特意修改了有關規(guī)定。據(jù)悉以前每個相撲俱樂部可接納2名外國力士,而從2004年起則只能接納1人了,故挑選無疑更為嚴格。而對日本教練來說,蒙古孩子身材好,體格健壯,吃得起苦,比起占大比例的嬌生慣養(yǎng)的日本同齡人來,自有其優(yōu)勢。
為了更好地普及日本相撲,烏蘭巴托正計劃興建一座“相撲城”,內有一個相撲博物館,一所由日本專家任教師的相撲學校,以及幾個可供舉行正式比賽的小型體育館。[編譯自日本廣播公司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