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據(jù)說其朝文名近似英語音“Seoul”,所以韓人擬改其華語名為“首爾”。他們說:這是“正名”,這也是人情之常。只是覺得同樣的音,應有比“首爾”二字更美麗或優(yōu)雅的漢字吧。
地球上,有許多地名是無法或無須“正名”的。地名和歷史、神話、地理、地緣、語言、風俗等牽涉太多。如今要改起來,大概世界上有半數(shù)的地名會遭“正名”。若加上國家獨立的意念,問題就更復雜了。
歐洲(Europe)之名,源自希臘神話中美麗的姑娘“歐羅巴”。天帝宙斯看上了這個姑娘,化身為公牛,將姑娘帶入海中,游上歐陸,就是歐洲大陸得名的由來。
法國首都“巴黎”名字源自荷馬史詩特洛伊圍攻戰(zhàn)一役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一箭射殺希臘大將阿基里斯的故事。古代高盧人崇拜神射手,就以其名名都城。
曾是日本都城的京都,雖然名叫“京都”,但迄今文字中稱“到京都”曰“上洛”(上洛陽去)。京都市內分成五區(qū),分別叫洛中、洛東、洛北、洛西、洛南。日本戰(zhàn)國時代大將織田信長攻入“井之口”后以周文王起自西岐自比,將市名改為“岐阜”,迄今沒有任何日本人說要改回來。
意大利古城“佛羅倫薩”,其意大利名曰“翡冷翠”,但英語名比意大利名通行。首都羅馬,原名“Roma”,英語名曰“Rome”,大家約定俗成,各說各話,并無問題。
美國西部原為西班牙殖民地,迄今“San Francisco”“Los Angeles”“Las Vegas”都是沿用西班牙名。還有中國人取名的“舊金山”等,意義風馬牛不相及,未聞美國人有何異議。
此外,“紐約”因1624年英王查理二世派其弟約克公爵前往管理而得“新約克”(New York)之名。非洲因陽光灼熱而得名(拉丁文)。紐約華爾街因荷蘭人曾在此地筑墻(wall)抵御英軍而得名。
地名,常常蘊藏當?shù)氐臍v史、滄桑、風俗,甚至特殊地理條件及產(chǎn)物,如“阿根廷”意為產(chǎn)銀之地。所以保留已經(jīng)約定俗成之地名是常識,也是理性的做法。至于地名所代表的意義之好壞是另一回事。想秦始皇惡名昭彰,但今日長城、秦陵、兵馬俑已成世界重要遺跡??梢姇r間會淡化善惡之見,而歷史事實,最后都成為后世懷念的往事。
話說回來,當年劉備與諸葛亮經(jīng)營蜀地,以漢代正統(tǒng)自居,竟未以“漢城”名成都,殊為可惜!諸葛亮若是以政治掛帥,將經(jīng)營為大都市的蜀都成都取名“漢城”,以宣示漢代之正統(tǒng)在此,不是很有宣傳效果嗎?但諸葛亮一生做事低調,不爭口舌之利,值得后人效仿。
[摘自臺灣《中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