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第60屆會議在日內瓦萬國宮開幕。為期6個星期的會議將審議全球的反恐斗爭、維護民族自決權、發(fā)展權、婦女兒童權利以及被占領土等一系列有關人權方面的議題。新華社記者蔡施浩/攝
3月3日,美國有影響的《紐約時報》發(fā)表社論,對美國國務院在最近公布的《2004年國別人權報告》中故意回避美國存在的人權問題提出批評。同日,俄羅斯《報紙報》對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2004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報告予以肯定,認為揭露美國廣泛存在侵犯人權的事實“證據(jù)十足,有說服力”。美、俄兩國的媒體對美國公布的國別人權報告和人權狀況的批評和反應是世界輿論看法的縮影?!叭藱嘈l(wèi)士”再次陷入困境。
跟往年一樣,美國這次發(fā)表國別人權報告,對包括俄羅斯、中國在內的世界上190多個國家人權狀況品頭論足,橫加指責;對自己在人權領域中的斑斑劣跡諱莫如深。報告出籠后,引起世界上一片譴責聲。俄羅斯、越南、墨西哥、南非、智利等許多國家據(jù)理反駁;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2004年美國的人權紀錄》對美國糟糕的人權紀錄立此存照。有良知的美國人也看不過眼,覺得美國國務院的報告大有問題,前面提到《紐約時報》的看法頗具代表性。它在題為《故意回避》的一篇社論中揭露美國存在廣泛侵犯人權的行為,并不無譏諷地指出,布什政府拒絕糾正、甚至拒絕承認這些侵犯人權的做法,對“2004年人權報告極具諷刺意味”,“嚴重損害了美國作為人權衛(wèi)士的形象”。對美國國務院的得意之筆“暴露伊拉克的人權問題”,社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權報告不提它所批評的“伊拉克臨時政府是由美國任命和操控的”,而指責當?shù)匕踩筷犽S意監(jiān)禁和虐待犯人,事實上這種狀況在美國拘留中心“是很常見的”。這真是弄巧成拙,不知美國“人權衛(wèi)士”們對此做何解釋?
值得指出的是,每年發(fā)表國別人權報告,是美國持續(xù)多年的做法,已經(jīng)機制化,成為美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對別國事務指手畫腳的“人權外交”不斷碰壁,已凸顯其捉襟見肘的困境:
其一,一些國家在不斷質疑美國,每年給世界各國的人權狀況“打分”,誰授權美國這么做?法理依據(jù)何在?正如有報道指出的那樣,美國凌駕于世界各國之上,自封人權法官,這完全是沐猴而冠。
其二,美國一味攻擊別國人權紀錄不佳,但回避自己的人權問題,從而難有公信力和說服力,其做法不僅令人感到太虛偽,也難免引火燒身,在人權問題上成為眾矢之的。遠的不說,最近一個時期,許多媒體報道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和關塔那摩基地的美軍監(jiān)獄里虐待戰(zhàn)俘事件,“嚴重違反了國際人權準則”,使其形象一落千丈。
其三,美國強行推銷美式價值觀和人權觀,無視別國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世界上有50多個最為貧困落后的國家,數(shù)以十億計日收入不足1美元的貧困人口,他們一再呼吁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國等富國更慷慨一點,但是美國一年的對外援助占其國內生產(chǎn)總值的平均比率在發(fā)達國家中是最低的,并且對外援助是有條件的。人們不禁要問:面對這些最需關懷的貧困人民,“人權”不離口的美國的同情心到哪兒去了呢?
盡管美國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困境,但絕不會放棄“人權外交”。作為冷戰(zhàn)后惟一超級大國,美國睥睨一切,唯我獨尊,我行我素,不僅用武力打擊那些不聽話的國家,而且要用美國的價值觀改造世界。不久前,布什在其就職演說中,強調第二任期中的主要目標要在全世界推廣民主和自由,結束“暴政”,并將加強推進“人權”和“民主”的力度。但是美聯(lián)社日前公布的一份民意調查發(fā)現(xiàn),84%的法國人、78%的德國人、76%的加拿大人、66%的英國人、超過一半的西班牙和意大利人以及許多亞洲國家的民眾認為,美國不配擔當“民主傳播者”的角色。該調查還發(fā)現(xiàn),在美國也有53%的被調查者認為美國不應承擔這一角色。這對美國不啻是一副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