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東歐、中亞一些國家發(fā)生的所謂“顏色革命”,并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而是美國勢力在做好輿論準備和組織準備的基礎上,制造或利用某種突發(fā)事件所策動的以建立親美政權為目的的政變。盡管經過20世紀90年代初的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這些國家的性質已經由社會主義變成了資本主義,但美國勢力仍不滿足,他們再次策動政變,其目的只是要使它們的政府更加無條件地追隨自己而已。
這類政變之所以能夠輕易地獲得成功,除了由于有美國在政治上和財政上的支持以外,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政府并沒有真正的群眾基礎和可以依靠的社會力量。因為這些政府是在自己的國家向資本主義蛻變以后建立的。他們實行大規(guī)模的私有化政策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由此使自己在根本上站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對立面,從而失去了全國最大多數人的支持。而新產生的資產階級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買辦性,他們是不會反對在本國建立一個無條件地追隨美國的政權的。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親美勢力僅僅收買了少數人,幾乎沒有遇到多少抵抗,就把那里的政府一個接一個地顛覆了。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政權同東歐、中亞一些國家的政權在性質上是不同的。但是,那里發(fā)生的事件對于我們仍然具有警示的作用。我們必須認真地思考一下,中國是否存在著可以被用來策動突發(fā)事件的誘因;而如果事件一旦發(fā)生了,我們又是否擁有足夠的依靠力量來加以平息。
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只要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世界上是沒有任何一個力量能夠動搖乃至顛覆中國的人民政權的。
那么,在我們自己的工作中,是不是有什么值得特別注意的問題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鄧小平晚年對此所作的戰(zhàn)略性思考。
鄧小平曾反復告誡全黨,發(fā)展是硬道理。我們面臨的許多問題,必須通過發(fā)展才能加以解決,或者只有通過發(fā)展才能為它們的解決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所以,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發(fā)展這個問題不放,對此決不能有絲毫的動搖、疏忽和懈怠。但是,他從來沒有認為,發(fā)展就是一切,只要發(fā)展了,什么問題就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他鄭重地提醒人們:“過去我們講先發(fā)展起來。現(xiàn)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彼@里說的問題,主要不是指生產力方面的問題,而是指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突出的是指兩極分化的問題。他說:“少部分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彼J為,“分配問題大得很”?!笆|人口怎樣實現(xiàn)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己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fā)展起來的問題更困難。”(《鄧小平年譜》下卷第1304頁)他說:“中國有十一億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億多人富裕,相應地有九億多人擺脫不了貧困,就不能不革命?。【艃|多人就要革命。”(《鄧小平年譜》下卷第1317頁)他還說:“中國的情況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富裕起來了,還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億多人仍處于貧困中,也不會有穩(wěn)定?!倍鴽]有穩(wěn)定,是不可能發(fā)展的。(《鄧小平年譜》下卷第1312頁)
分配問題怎樣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應當看到,生產發(fā)展的水平,決定著有多少數量的產品可供分配,所以,我們必須抓好發(fā)展這件大事;同時又要看到,既定數量的產品如何分配,主要取決于所有制的狀況,所以,我們又必須理順生產關系,尤其是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處理好第二次、第三次分配的問題是必要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必須處理好第一次分配的問題。鄧小平講得很清楚:“中國搞資本主義行不通,只有搞社會主義,實現(xiàn)共同富裕,社會才能穩(wěn)定,才能發(fā)展?!保ā多囆∑侥曜V》下卷第1312頁)什么叫搞社會主義?他反復說明:“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保ā多囆∑轿倪x》第3卷第111頁)實際上,足以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政權鞏固的最大的問題,可能就發(fā)生在這里。
我們的黨歷來強調,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決不能搞私有化。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這是切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的。我們應當全面地落實十六大的這個方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最廣大的勞動人民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使之成為我們最廣大的依靠力量?鴉同時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擴大我們黨和政府的群眾基礎。所以,我們決不能只講一個“毫不動搖”而不講另一個“毫不動搖”,不能在實際上只抓一個“毫不動搖”而不抓另一個“毫不動搖”,也不能抓一個“毫不動搖”很有力度而抓另一個“毫不動搖”很少力度,甚至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不采取實際行動。所有這些,都是違背黨的方針的,都必須予以糾正。實際上,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如果不“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以致弄得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都不存在了,我們又靠什么去“鼓勵、支持”尤其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呢?
不容忽略的事實在于,私有化的思潮已經成為我們全面地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嚴重障礙。一些人往往打著關心生產力發(fā)展的旗號,在鼓吹和推行私有化的主張。他們認定,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搞私有化,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問題在于,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一些黨員乃至黨的干部,也成了這種思潮的俘虜。這類情況,在政治上孕育著嚴重的危險。
應當毫不含糊地指出,所謂只有私有化才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這種說法,是某些人刻意制造的神話,既沒有理論的根據,也經不住歷史事實的檢驗。
我們知道,舊中國搞的是私有化,那時的中國還不是積貧積弱,經濟凋蔽,民不聊生?新中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中國的經濟不是以舊時代所不能設想的速度發(fā)展起來了嗎?從1953年到1978年,我國工農業(yè)總產值的平均年增長率是8.2%,其中工業(yè)總產值的平均年增長率是11.4%。這個增幅,是大大高于實行私有化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鄧小平在1979年說過:“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我們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我們的經濟建設曾經有過較快的發(fā)展速度?!保ā多囆∑轿倪x》第2卷第167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取得的。這些歷史的事實,生動地證明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對生產力所起的巨大的促進作用。私有化的鼓吹者企圖抹煞這個事實,是徒勞的。馬克思主義的常識告訴人們: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否定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就被挖掉了。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政權就會失去廣大勞動人民的支持,這樣一來,它的鞏固也將成為不可能的了。
這就是說,為了防范“顏色革命”,一旦遭遇這類突發(fā)事件也能夠迅速、有效地加以處置,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黨和政府必須有廣大勞動人民的堅定的擁護和支持。實際上,在關鍵時刻,只有他們才能挺身而出,來捍衛(wèi)人民政權和黨的執(zhí)政地位。而為了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堅定的擁護和支持,我們就必須堅決地維護他們的根本利益。為此,我們要認真地做許多工作,其中特別緊要的,就是要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切實發(fā)揮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勞動人民在國家政權中和在企、事業(yè)單位中的主人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