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發(fā)表數(shù)學大師丘成桐對中國基礎教育的否定性評論之后,又刊登了一些討論“中美基礎教育孰強孰弱”的文章。與此同時,搜狐網(wǎng)站也為此設立了一個討論專題,討論帖子近千條,可見這是一個引起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有3526名網(wǎng)友以自己的判斷投票:其中認為中國基礎教育較強的占15.8%;認為美國基礎教育較強的占63.2%。
這個結果當然不是什么權威認證,至多是一個“民間認識”的縮影。不過這個話題的意義,并不是要在中美兩國的基礎教育上比出個高低,而是促使國人重新思考我國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是不是應該加以變革,如何變革等等。
在討論中,有一種代表性的觀點:在教育評價上,“美國不是中國的參照系”。而問題首先在于,中國的教育評價究竟需不需要有參照系?
從歷史上看,中國教育確實是沒有,也不需要什么參照系的。中國古代文化是如此輝煌,不僅不需要向別人學習,相反還是文化教育的輸出國,外國“留學生”之眾,也沒有哪個國家能比。1840年后,這種情況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言以蔽之,四書五經(jīng)打不過堅船利炮,中國于是喪權辱國。這時,中國才醒悟過來,認識到必須要向外國學習,中國留學生,自此開始大批走出國門。而廢除綿延千年的科舉制度,代之以現(xiàn)代學校,就更是“參照”的結果。
100多年過去了,世界發(fā)生了如此劇烈的變化,“地球村”、WTO,這些都意味著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表面上表現(xiàn)為市場份額的爭奪,底蘊卻是教育、科技和文化,是國民的素質,誰在創(chuàng)新上占優(yōu),誰就會是最后的勝利者。中國作為一個第三世界國家,此時反倒不需要“參照”了嗎?——這是一個不需要辯論的問題。
接下來的問題是,以誰為參照系?在這次討論中,以中美兩國作比較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為起因是著名美國學者對中國基礎教育做了評價。實際上,國別在這個討論中并沒有什么重要意義,拿美國說事兒,不過是現(xiàn)成的例子較多罷了。如果我們承認現(xiàn)代教育有共同的理想和規(guī)律的話,“參照系”是哪個國家是無足輕重的。
其實,如同“科學無國界”一樣,教育,也早已不是一個國家可以孤芳自賞的系統(tǒng)工程,而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誰的教育質量高,誰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發(fā)展需要,誰就可以吸引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人才和資金。
不具有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就不會有科學、健全的教育評價標準。不客氣地說,中國基礎教育近10年來,畸形的功利化追求愈演愈烈,以攀比升學率為唯一目標,以覆蓋性大量解題為唯一教學手段,文科教育更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這種教育方式導致的結果,是使受教育者對學習極度厭惡,像走出高考考場,考生立即當眾焚毀裝滿教科書和考試卷子的書包的新聞,或許只有在中國才會發(fā)生。
正是對于教育功能和教育成功的標準認識不同,才會對中美兩國基礎教育孰強孰弱有不同的評價。在這方面,也許親身經(jīng)歷過兩種教育的人才最有發(fā)言權。略引一二。
受過國內從小學直至研究生教育的高鋼,記錄了10歲開始在美國受基礎教育的兒子的經(jīng)歷。兒子在美國小學的第一篇論文是《中國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寫出祖國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她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第二篇論文是《我怎么看人類文化》。兒子6年級快結束的時候,老師留的作業(yè)是關于“二次大戰(zhàn)”?!澳阏J為誰對這場戰(zhàn)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tǒng)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么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結束戰(zhàn)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zhàn)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這些論文,是查閱了諸多文獻,以標準的研究生論文的模式完成的。兒子小學畢業(yè)的時候,已經(jīng)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片系統(tǒng)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了。
高鋼問兒子的老師弗絲女士:“你們怎么不讓孩子們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
弗絲老師說:“對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尋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的能力。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p>
具有這種教育理念并付諸教育實踐的老師,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是最好的老師;這樣的教育,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最好的教育。
中國教育存在的嚴重弊端,應該說從上到下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是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撼動當前應試體系的程度,主要原因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沒有得到普及,教育評價標準沒有制度意義上的根本改變。從1998年到今年,短短5年時間里,中國科技競爭力的國際排名已經(jīng)下滑了12位;連續(xù)6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竟一直空缺,這與我們的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素質難道沒有關系嗎?
教育,是一個國家賴以發(fā)展的基礎,而今天的教育,要在十幾年后才充分表現(xiàn)出成敗。因此,從今天起,參照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參照教育發(fā)達國家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方面的做法,對我國教育的評價標準進行制度性變革,堪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