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末,一年一度的“三好學生”評選又開始了。作為班主任的我,還是采用以往一貫的做法進行評選。即老師在班會宣布三好學生的條件,名額,以及評選要求和注意事項。由全班同學提出候選人名單,然后大家投票表決,最后就是得票最多的幾位同學當選。結果與以往一樣,只有少得可憐的幾個同學選上了,評上的學生立即表現(xiàn)出興奮的神情,但那些沒被評上的同學卻愁眉苦臉,甚至有幾個同學說“什么三好學生,我才不稀罕。反正什么好事也輪不到我?!甭曇舨淮髤s使我的心猛然一振。原來他們就是一直被老師和同學所公認什么也不行的“差”學生。
活動結束后,那幾個同學的話不時縈繞在我耳邊?!拔也挪幌『蹦?,反正什么好事也輪不到我!”小小年紀,難道他們真的不在乎嗎?上進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它是促進人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但是誰把這種天性給抹殺了呢?細想起來,還不是他們屢次在評“三好”中被否定了的結果嗎?因此我建議取消評選“三好”學生,應因人而設獎,多給孩子成功體驗。
學校每學期都要評選“三好學生”。這不能不算是一個促進學生進步的好方法,但“三好”已經不能概括今天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叭谩北旧砗懿蝗?,沒有涉及到人的心理素質、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精神、獨立性等當代人特別需要的一些素質。而且,在一些地方,把懂事聽話、學習好當成了“三好學生”的惟一標準。評“三好”具有濃厚的選拔教育、淘汰教育的痕跡。對每個學生的教育要求過于理想與苛嚴。評選“三好學生”都是按比例進行選拔,一個班級有幾個名額。雖然,只是針對幾個學生而言,但對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壓力,都是要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這樣的標準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于是,每次評選,它只會給少數(shù)學生帶來成功的體驗,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只能是增加一個否定性自我評價的機會;對于更多的孩子來說,評選是那幾個同學的游戲,與自己根本沒有關系。有的家長在一次期末考試之后問兒子,這回可曾評上“三好學生”。兒子說:“想不到的事就別想?!边@兒子的回答如此干脆,實在是教育的悲哀,是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
評出“三好”生實際也意味著對學生個性的否定,是用某種統(tǒng)一的標準來要求學生。雖然“三好”生的要求是全面發(fā)展,可是若把這種“全面發(fā)展”模式化也就等于只有一種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實際也就成了對其他模式的否定。那些淘氣頑皮,個性突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孩子排除在“三好”學生之外。而現(xiàn)在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是合格的教育。從理論上講,多樣化的發(fā)展來源于多樣化的評價標準,我們的教育卻還是用一種模式來要求學生,雖然我們在理論上已經接受個性發(fā)展這個概念,但在教育實踐中實際遵循的還是比較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
“三好”學生評選忽略了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的孩子可能學習成績不太好,但他的思想品德很好,體育也好。這樣的孩子該不該獲得鼓勵呢。如果按照“三好”學生的標準,他肯定無法獲得“三好”學生稱號。孩子們總是在成長,也許這個孩子和自己比有進步(縱比),但在全班這個大范圍里還是不夠優(yōu)秀,這樣的孩子該不該被賞識呢?所以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一個人,就應該從不同的角度設立不同的獎項,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關懷,讓孩子在賞識中成長。你這點行,他那點棒。于是學期末,除了“三好”學生外,我還設了十幾個獎項,有語、數(shù)、英單科獎,有進 步獎,文壇新苗獎,關心集體獎,博覽群書獎,發(fā)明獎,尊師獎,團結獎,孝敬獎等。一個個獎頒下去,一個個頭抬起來,教室里熱鬧非凡,學生們高興得擁抱在一起。班上有一個學習成績不高,非常淘氣的孩子,以前沒得過“三好”學生稱號,但這次期末,他得到了8個獎項,他拿著獎狀激動得滿臉通紅,并鄭重自我保證,下學期一定不再搗蛋,要好好表現(xiàn)。孩子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看著這激動人心的一幕,我的眼眶潤濕了。
這種“因人設獎”的獎勵方式,目的是挖掘出了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讓每個孩子都樹立自己的信心,讓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小小的太陽,并讓它發(fā)光發(fā)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