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湯為羹的別名,所以有“古者煮肉為汁,后者謂之太羹”的流傳。但最早的湯是淡的,因為那時人們還不知道有調(diào)料可以調(diào)味。直到唐堯時期我國最早擅長烹調(diào)技藝的彭鏗,能使用鹽來調(diào)味,他“進(jìn)雉羹于堯”的雉雞煨湯,就是在湯中放了鹽,堯帝喝了這帶咸味的野味湯,大為贊賞,據(jù)晉代葛洪的《神仙傳》載:“彭祖善養(yǎng)性,能調(diào)鼎,進(jìn)雉羹于堯,堯封之于彭城。”
此后,商湯時期的賢相伊尹“烹鵠鳥之羹”;北魏《齊民要術(shù)》有雞湯、鴨湯、甲魚湯、羊蹄湯等等的記載;晉代張翰寧愿辭去官職,也要回老家品嘗莼菜鱸魚湯,于是“莼鱸之思”至今廣為流傳。由此可見,老祖宗們對湯的鐘情事出有因了: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湯》中說:“飯猶舟也,羹猶水也;舟在灘非水不下,猶飯之在喉,非湯不下,其勢一也。”
瀟灑于人間“T”形舞臺上的湯,千百年后依然嬌艷嫵媚,萬種風(fēng)情。為了分享萬壽無疆的湯所賜的恩澤,特推薦數(shù)款價不高、易操作、吃口好的湯,以光輝閣下餐桌。
百歲羹
原料:薺菜250克,鹽、味精、麻油適量。
制法:清水煮沸,投入經(jīng)去根、洗凈的薺菜,右手挾筷,不停地將薺菜挾起、抖散、落水,待水繼續(xù)沸起,淋麻油數(shù)滴即可連薺菜帶湯水起鍋入碗,再加鹽和味精拌勻即可享用。
特點:唐至五代時期春令名湯:薺菜翠綠秀美,湯若春波清冽,喝來幽香爽口、芬芳永駐。晉陶谷著《清異錄》因薺菜有利胃明目之功,推崇它:“俗呼薺為百歲羹,至貧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
碧澗羹
原料:水芹300克,鹽、味精、麻油適量。
制法:水芹去根洗凈,切成段,以半湯碗清水煮沸約3分鐘,加鹽、味精,淋麻油數(shù)滴即可起鍋入席。
特點:杜甫詩云:“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庇盟郯镜臏?,清雅芬芳、鮮美可口,如飲碧澗瓊漿;因水芹有養(yǎng)精益氣之功,故《呂氏春秋》有“菜之美者,云夢之芹”的贊美。
冬瓜鱉裙羹
原料:甲魚殼四周洗凈并褪砂的裙邊一圈,冬瓜(去皮及瓤)250克,火腿數(shù)片,酒、鹽、味精、姜、蔥等適量。
制法:火腿入清水熬湯,約半湯碗,沸起后加酒、姜片、蔥結(jié)和剪成骨牌大小片狀裙邊,改小火燜煮至酥軟,再放進(jìn)洗凈切成裙邊大小的冬瓜煮軟,加鹽和味精后起鍋入席。
特點:《江陵縣志》載,北宋仁宗皇帝駕臨江陵時問縣令張景:這里有啥好吃的?答曰:“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睆拇硕削M裙羹就成宮廷名菜。此菜因湯清味醇,裙邊柔糯,又有養(yǎng)陰清熱之功,至今仍為湖北傳統(tǒng)名菜。
奶湯鯽魚
原料:鯽魚500克1尾,豬油1匙,白胡椒粉1匙,花椒粉半匙,蔥花,姜末和酒適量。
制法:鯽魚凈處理后以豬油兩面煎黃,下清水半湯碗,煮沸到湯色奶白,加酒、姜末、胡椒粉和花椒粉后再煮片刻,撒蔥花后起鍋。
特點:上世紀(jì)80年代上海水產(chǎn)大學(xué)有研究報告說鯽魚是魚類中滋味最鮮美的品種。《本草綱目》記載鯽魚有溫中養(yǎng)胃、滋陰補(bǔ)腎之功。歷代文人雅士頌鯽詩文屢見不鮮:《呂氏春秋》有“魚之美哉:洞庭之(鯽),東海之鮞(音而,海魚)”的記載;清鄭板橋在好友李鱒家喝了鯽魚湯后,即興賦詩:“作宦山東十一年,不知湖上鯽魚鮮。今朝得嘗君家味,一勺清湯勝萬錢?!比缃褡疚慕榻B的“奶湯鯽魚”是從陜西、山東的名菜“奶湯鍋子魚”、“醋椒魚”演化而來的,吃口更加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