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歲的男孩看著他的父親修理汽車。突然,千斤頂滑脫,父親的手被壓在車輪底下,此時男孩毫不猶豫地將汽車抬起,讓父親的手縮了回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潛能激發(fā)的案例,而類似的事例,也許你在生活中亦時有耳聞,甚至一些人有過親身經(jīng)歷。地震中的人能推開巨石,火災中的人能搬動平時力所不及的重物。而在通常狀態(tài)下,我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體力也許還不足那時的1/10。什么原因呢?對此一些專家的解釋是:當身體機能對緊急狀況產(chǎn)生反應時,腎上腺就大量分泌激素,傳到整個身體,從而產(chǎn)生出額外的能量。這是比較普遍的一種解釋,當然還有別的說法。這里姑且不去討論那些\"額外的能量\"是怎么來的,因為要瞬間產(chǎn)生出那么大的能量,首先當然得有那么多存在身體里面。如果沒有,則任何危機都不足以使它產(chǎn)生出來。這也表示,我們每個人都蘊藏了巨大的潛能。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并控制它,讓它為我們所用,并以此提升我們的戰(zhàn)斗力。
潛能的秘密
潛能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或者說是存在但尚未被開發(fā)與利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有智能上的和體力上的,它們長期默默地沉睡在我們的身體深處,有時在我們遭遇危險時,它會突然爆發(fā)出來,發(fā)出驚人的威力。
本文主要是討論如何激發(fā)\"體力潛能\",因為這是與格斗關系最密切的因素之一。
在我們所聽聞的有關潛能爆發(fā)的事件當中,似乎大多數(shù)都是當事人在身處危境時才發(fā)生的,大量的報導似乎也證明:潛能是在人們感到自身生命或相關的重要事物受到巨大威脅時,致使注意力達到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時才被引發(fā)。當然這并不是一定的。
實際上,在一生中我們及少會遭遇嚴重的災難性事件,況且,即使不幸遇到了,沉睡的潛能也未必會立即覺醒。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追求那種短暫的、隨機性極強的突發(fā)性潛能釋放。我們需要的是持久的、能夠隨時為我們所用的能量形式。
能做到嗎?
我們不妨來看幾則有關\"獸孩\"的報導,也許你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狼孩”:1972年夏天(有報導為1975年5月),印度居民那爾辛格在森林發(fā)現(xiàn)一個大約三歲的狼孩,后取名為已斯卡爾,送往印度克瑙市的傳教士的醫(yī)院里。其用四肢奔跑的速度之快超越了成年男子,力氣也相當大,1985年時死去。從1969年開始一直居住在新德里德勒撒修道院里的\"狼婦\"比迪亞,是由一對在叢林中打獵的美國夫婦發(fā)現(xiàn)的。當1985年采訪報導時,她已經(jīng)滿臉皺紋,滿頭灰發(fā),看上去像70歲左右,但動作仍如真狼般快速敏捷。
“猴孩”:1927年,印度發(fā)現(xiàn)兩個在猴群中長大的女孩,能夠像猴子那樣爬樹摘果,奔騰跳躍。
“豹孩”:1923年在印度發(fā)現(xiàn),據(jù)說其用四肢奔跑的速度之快不亞于真豹。
另外還有法國12歲的“羚羊孩”,跳躍幅度驚人,善于攀登懸崖峭壁;法國10歲的“海豹孩”,不懼寒冷,赤身踝體生存于冰川之間……
獸孩所擁有的驚人體力,證明人類是可以持久性的使?jié)撃鼙憩F(xiàn)出來的,關鍵在于我們怎樣做。
不管是常人的瞬間潛能釋放,還是獸孩所具備的超常能力(某些方面),同樣作為人類,我們都擁有相同的身體結構,這也就意味著,只要受到相似的刺激或影響,就有可能激活我們的潛能。但我們不可能將自己置于一個非常環(huán)境,也不可能模仿獸孩的生存方式,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抑制和誘發(fā)潛能的“控制閥”是什么?它在哪里以及如何把握這個“控制閥”?
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夠根據(jù)其原理以正常的手段來激發(fā)我們的潛能了。
潛能的“控制閥”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男孩是在危急的情況下產(chǎn)生了超常力量,而這一陣超常力量的產(chǎn)生,并不僅是肉體的反應,它還涉及到了心智和精神的力量。當他看到父親的手被壓在車輪底下時,他的心智反應是要去救父親,一心只要把壓著父親的汽車抬起來而再也沒有其它想法。可以說是精神力量引發(fā)出潛在的能量。
也就是說,突發(fā)性潛能釋放是精神活動的結果。
人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層面,分別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當我們的頭腦清晰,能夠對事物進行判斷分析和邏輯思維時,我們就處于意識狀態(tài);無意識是指個體不能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前意識則是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過渡層面。由于前意識和無意識是潛隱于一般意識之下的意識,因此一般將這兩種意識稱為“潛意識”。顯然,事發(fā)當時男孩不可能有意識的思考過程,他瞬間的行為能力,完全是由潛意識支配。與那些有過潛能爆發(fā)體驗的人一樣,當時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到自己平時做不到的事,事后他們再次嘗試時,發(fā)覺自己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因為我們覺察不到潛意識活動的存在。我們也無從得知潛意識誘發(fā)潛能的機理,但我們知道,潛意識就是潛能的“控制閥”。把握住它就等于把握住了我們內在的潛能。
“潛意識”是潛能開發(fā)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現(xiàn)在我們來進一步認識它:
所謂的潛意識就是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下的意識。潛意識中的主要內容是個人的原始沖動、本能、欲望和情感等,其內聚集了人類數(shù)百萬年來的遺傳基因層次的資訊,囊括了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與自主神經(jīng)的功能,即人類過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報都蘊藏在潛意識里。日本著名醫(yī)學家春山茂雄稱它為“祖先腦”。精神分析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尹德將人的精神活動比喻為海洋中的冰山,意識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在水面下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巨大冰山底部,這便是潛意識(圖1)。
潛意識中包含了大量的內容,由于與社會倫理道德相沖突而被個體壓抑,因此個體無法覺察到。只有在克服壓抑的作用或壓抑解除后才能進入潛意識。
我們在意識的支配下發(fā)揮著不足10%的能力,而潛在的90%以上的能力卻被我們無法覺察到的潛意識支配著,因此要開發(fā)我們的潛能,就得把握好潛意識這個“控制閥”。盡管我們無法直接控制它,但我們可以對它施以影響,使其中的潛在能量得以表現(xiàn)出來。
要做到這一點,先得了解潛意識的幾個主要特征,以使我們能夠根據(jù)其特征施以不同程度的影響:
特征一:缺乏分辨能力
潛意識不具備意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對于一切進入其中的信息——不論消極的、積極的、真實的、虛假的甚至大腦憑空想像出來的東西都會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
特征二:對情緒信息敏感
促使情緒波動起伏越大的信息越易被其吸收貯藏。
特征三:易受圖象刺激
生動的畫面景象,不論真實的還是假想的,都會給潛意識帶來“深刻印象”。
特征四:記憶能力差
相同的信息需要重復刺激才能給潛意識帶來影響。
了解潛意識的這幾個主要特征后,接著再來看看潛意識接收外部信息的渠道,也就是我們得通過哪些渠道來影響我們的潛意識。
大腦接收外部信息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5種感覺渠道,其中以視、聽、觸三種感覺為主,因而經(jīng)過下面這三種渠道便能使信息進入潛意識:
渠道一:聽覺刺激
聽覺刺激的主要媒介是語言,語言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巨大影響,這一部分將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論述。
渠道二:視覺刺激
即通過特殊的畫面、圖像來影響我們的潛意識。
渠道三:觀想刺激
潛意識無法分辨真假,頭腦中的假想內容同樣會進入潛意識,因此我們可以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我們所希望的圖象和語言,以及達到所想狀態(tài)時的身心感受。在傳統(tǒng)的武術、氣功和瑜珈當中就有類似的訓練。訓練者通過在相對靜止狀態(tài)下的假想或回憶(如意念誘導、意念假借、冥想等)來調整身心?,F(xiàn)代體育訓練當中也有類似的方法,稱為“表像訓練”,即在人的腦中借助記憶的回憶過程,重現(xiàn)已學過的技術動作。這種方法早已廣泛地應用于體育運動的各個專項活動領域,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盡管我們隨時可以通過上述渠道向潛意識灌輸必要信息,但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不會有太大效果的。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克服壓抑作用或壓抑解除后才能使信息順利進入潛意識,因而我們需要進入一個特殊的身心狀態(tài),以降低或解除抑制作用。
那么,要進入一個什么樣的身心狀態(tài)呢?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意識狀態(tài)下會呈現(xiàn)不同的腦電波(見右表)。
人的腦波處于α(Alpha)狀態(tài)時,人的意識活動受限,肌肉變松馳,體溫下降,心跳和呼吸變緩。這一狀態(tài)即我們所謂的“冥想狀態(tài)”或“氣功狀態(tài)”。處于這一狀態(tài)的大腦提供了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我們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信息,此時就可以順利進入潛意識里。
那么,如何使腦波呈現(xiàn)出α狀態(tài)呢?下面列舉4種達到該狀態(tài)的方法:
1、深呼吸
呼吸具有重要功能,因為情緒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呼吸有密切的關系。有些活動可以由意志控制,有些則不能。一般來說,呼吸是自動自發(fā)的,但是可以控制,因此呼吸成了意識及潛意識之間的橋梁。由呼吸能夠推測潛意識的功能,我們可以決定何種行為、運動、表情、姿態(tài)。呼吸則可以表現(xiàn)內在與外在情境的改變。
好的呼吸是在意識之下“緩緩”進行的,另外“深深”很重要。換言之,意識下既緩且深的呼吸法是造就α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腹式呼吸法可使腦波維持在12赫茲以下,就大腦生理而言,就是α波最容易出現(xiàn)的時候。
做好深呼吸的秘訣是把重點放在呼氣上。呼氣時要輕緩且長,不要中斷。呼氣時間應是吸氣時間的2倍。
2、聽音樂
現(xiàn)代神經(jīng)生理學的研究證明,音樂能直接影響到對調節(jié)人體內臟及軀體功能起重要作用的大腦邊緣系統(tǒng)和腦干網(wǎng)狀結構,因此,樂曲的節(jié)奏、旋律、速度、諧調等因素的不同,就可以表現(xiàn)出鎮(zhèn)靜作用、興奮作用、鎮(zhèn)痛作用、降壓作用和情緒調節(jié)作用等不同效果。
音樂亦能夠激發(fā)腦海中沉寂壓抑著的電流波。促使腦波進入α狀態(tài),應選擇節(jié)奏不鮮明,旋律緩慢輕悠的音樂。音樂的選擇,原則上以個體感覺舒適為宜,但不能選擇現(xiàn)代流行音樂,而應選擇古典音樂。下面列舉幾首能夠有效促使腦波達到α狀態(tài)的樂曲:
中國:東晉-桓曾《梅花三弄》;古曲《平湖秋月》;唐末古曲《離騷》;古曲《漢宮秋月》;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古曲《牧歌》等。
國外:巴赫《戈德變奏曲》、《彌撒曲B小調》;莫扎特《搖籃曲》;德彪西-鋼琴奏鳴曲《夢》;舒曼《夢幻曲》;勃拉姆斯《搖籃曲》;托斯蒂《小夜曲》等。
3、靜坐與冥想
α波狀態(tài)即為大腦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時的冥想狀態(tài)。傳統(tǒng)氣功、瑜珈和武術中的樁功等,都可以使大腦進入α波狀態(tài)。但在這些操作意識的練習中,意念、冥想的內容不應過于復雜、激烈。
4、誘導
誘導是指借助某些客觀工具和手段引導意識進入α波狀態(tài)或更深的θ波狀態(tài),這個方法能更有效地使?jié)撘庾R接收外來信息,同時克服了初學者注意力難以集中、心境狀態(tài)不穩(wěn)定等影響因素,短時間內便能收到明顯效果,雖然過程較繁雜,但若操作得當其所產(chǎn)生的巨大且持久的效應是其它方法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