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是由大大小小的投資者所構成的,大的如各國央行、銀行、基金等;小的則包括數量眾多的個人投資者??梢哉f,投資者的各種投資行為塑造了外匯市場的眾生百態(tài),也決定了市場價格的波動和趨勢的演變。
而行為又是由形形色色的心態(tài)決定的,雖然作為個體的投資者,其心態(tài)多無普遍的規(guī)律性可言,但作為一個群體,在一定市場狀況下又有一定原則和規(guī)律。因此,對于市場主力心態(tài)規(guī)律的把握是否恰當,就決定了投資者是否能很好地預測市場的趨勢,也決定了投資者在外匯市場投資是成或敗,是贏是虧。
把握“主力”的心態(tài)和想法
外匯市場是“零和游戲”,意思是外匯市場本身并不能產生財富,所有價格的波動,只是一種財富的轉移,一部分投資者的盈利,必然來自另一部分投資者的虧損,而且數量相等。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可以說,外匯市場就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且交戰(zhàn)雙方“狹路相逢”,除非一方退出市場,要不必是你死我活。因此,作為資金有限的個人投資者而言,準確地判斷市場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跟隨力量強大的一方,才能保證自己在“刀光劍影”的外匯市場中生存下來,并不斷壯大。
外匯市場是世界第一大市場,一天的交易量就是2萬億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場,不是任何一個或一部分機構和個人所能操縱的。而且外匯市場的信息透明公正,如巴菲特、索羅斯之流也不能比其他小投資者早一步知曉未來一刻即將公布的重要信息??梢哉f,外匯市場相對其他市場來說,是最公正、最干凈的投資市場。
因此,在絕大多數時期,外匯市場價格的演變都是能代表市場真正趨勢的,人為因素不能制造趨勢。但在一定的市場狀況和時期,掌握大量資金和信息,對外匯市場比普通投資者有更為深入的研究,對市場影響也更為巨大的投資者,就是所謂的“主力”和“大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市場趨勢。
打個比方,外匯市場的巨大猶如航空母艦,而小市場(如中國內地的股票市場,每天交易量僅為200~300億人民幣)如同小舢板船。一旦航空母艦開足馬力往一個方向啟動,是需要巨大的力量才能使其改變或偏離航向的,而小舢板船可能只需要一個小波浪。但是,外匯市場的“主力”和“大戶”也能在一定市場條件下,一定時間,施加一定力量,“四兩撥千斤”地影響甚至改變市場趨勢,就如同在航空母艦行駛到一個重要關口,動能減弱,些許力量,就能使其改變航向。
以歐元為例(圖一),歐元/美元自2002年1月起,沿著圖中長期上漲趨勢線一路上漲,自2004年12月創(chuàng)出了歷史新高1.3665。在技術分析日益盛行,影響越來越大的今天,長期趨勢線的意義非常之重要。如果歐元一直沿著趨勢線上漲,不跌破,那許多長線投資者會繼續(xù)看好歐元的長期走勢,一旦跌破,則也有很多長線投資者轉變對歐元的趨勢的看法,轉而看空。
因此,在歐元跌到趨勢線附近時,如果一部分主力利用一定的市場狀況,集中力量使歐元破位,那對市場的影響,就有著四兩撥千斤的功用,影響甚至改變了歐元的長期趨勢。
以上的例子說明了把握市場“主力”想法和心態(tài)的重要性,作為小投資者,需要站在市場“主力”的立場看待和理解行情,這樣才能有效地把握住市場趨勢的演變。
看穿“主力”的圈套和伎倆
以下這個歐元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一波行情中,市場“主力”究竟是如何營造一定的市場環(huán)境,推動行情演變,使廣大的散戶深陷其精心安排的圈套中,以實現他們攫取散戶的財富,成為“零和”游戲贏家。
圖二是歐元/美元(下文簡稱歐元)的日線圖,歐元在2004年6月-10月期間分別以1.2460和1.1759為區(qū)間高低點進行震蕩整理。外匯市場的趨勢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上升,二是下降,但最常見的還是震蕩整理。對市場主力來說,震蕩整理并不能讓他們賺錢,原因是沒有足夠大的空間讓他們進出,他們想賺錢,必須有大的漲勢和跌勢。但震蕩整理的行情對主力有時是必不可少的。
原因之一是,市場狀況尚不足以具備很好的條件大幅拉升或推低,或者是基本面狀況沒有很好地拉升或推低后讓小投資者跟進的理由,又或者是主力還沒有準備好足夠的籌碼。原因之二是,市場主力要讓散戶在一定時期形成一種市場慣性,比如說歐元在1.1759~1.2460區(qū)間震蕩時,一段時間后散戶就習慣了這個交易區(qū)間,其思維慣性上認為市場就一直這么走下去。但等散戶麻痹之時,就是主力大幅拉升之時,而且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上漲,根本不予一絲機會給那些看錯方向的散戶在好價位止損出來的機會,也不給散戶在低位跟風買進的機會。如歐元在突破1.2460的區(qū)間高點后,連續(xù)幾天大幅拉升,并且在之后兩個月左右,創(chuàng)造歷史新高1.3660,上漲了1200點。
另外,在大幅上漲的過程中,主力常用盤中快速打壓,然后再快速拉升的操作手法,在日線圖上常見帶較長下影線。這種手法一是能將跟風盤洗出來,二是能修正技術指標,為其再度上漲蓄勢,三是快速拉升不讓散戶有低位跟進的機會。這些跡象,如果我們能站在主力的角度去思考的話,就很清楚大漲行情還未結束。
此外,在2004年歐元上漲到1.29~1.30附近時,也有一部分投資者認為上漲行情將結束,原因是1.2927是歷史高位,雙頂阻力,而1.30又上千點大關,但我們如果站在主力的角度思考。在時間長達5個月(2004年6月~10月),空間多達600~700點的震蕩整理后,主力只拉升了500~600點,如何有足夠的空間創(chuàng)造盈利,也如何讓看錯方向的散戶虧損乃至爆倉出局?從這一點判斷,行情繼續(xù)上漲的脈絡就非常明確了。
“主力”對市場預期的引導
外匯市場有句很經典的話,“事實本身有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怎么看待事實”,意思是一件事實的發(fā)生,其對外匯市場的影響很多時候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市場如何看待這一事實,因為,任何事實都是要經過人們的心理過濾后,有所選擇地影響外匯市場。
影響外匯市場的因素有很多,而投資者對這些因素的看法和預期也各有區(qū)別,市場主力通過一定的方式,引導市場的預期和看法,使其朝著對自己有利的一方發(fā)展。比如說,歐元2004年10月至12月的一波上漲,并非歐元本身有什么大的利好因素,而是市場因為美國方面巨額的貿易和財政赤字而大力推低美元。在美元大跌期間,美聯儲也連續(xù)加息,但市場根本無視這一利好因素,只看到貿易赤字的利空。
這些,都是在市場主力運用一定的手段營造出來的,讓市場的關注點集中到美國的利空因素來。比如說,大的投資機構紛紛發(fā)表對美元貿易赤字擔憂的言論,認為需要美元貶值來緩解,并做出美元大幅貶值的預測;而美國政府作為最大的市場主力,更是坐視美元的貶值,并暗地里推波助瀾,如口頭上一再強調堅持“強勢美元”政策,實際上不理會歐洲方面的呼吁,聯合干預匯市,這更向市場顯示其樂見美元貶值的用心。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乃是外匯市場之本質,作為力量微薄的個人投資者,依附強者,也就是跟隨市場主力,跟隨市場趨勢,方能生存,方能壯大,直至有一天也成為外匯市場之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