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東西,為了它,有多少人揭竿而起,又有多少聯(lián)盟競相建立;是它,點燃了多次革命和戰(zhàn)爭的導火線;它的魅力超過了黃金,更超過了石油。數(shù)個世紀以來,人類對什么有過如此強烈的感情?只有它,一粒看似普通的晶體——鹽。鹽曾是人們追求的一種欲望,或是一種奢望。過去,擁有它是一種特權(quán),缺少它就是對生存的威脅。
世界上每年生產(chǎn)1.85億噸鹽,這種細小的顆粒在制藥、化工、紡織和食品等行業(yè)中發(fā)揮著1.4萬種以上的作用。自古以來,人類的歷史與鹽的歷史水乳交融,為了它,不知有多少人和國家大動干戈,劍拔弩張,鹽所帶來的收入供養(yǎng)過軍隊,成就過帝國,修建過無數(shù)工程,用鹽還制作了讓世界人大快朵頤的火腿和奶酪——這些都是庫蘭斯基在著名的《鹽》一書中對這種唯一可以食用的礦石所作的描述。
鹽是酸和堿反應的產(chǎn)物,它有許多傳奇故事。在伊斯蘭教中,人們用鹽封存永遠不變的契約,因為即使是鹽溶化在水中,在水分蒸發(fā)后,鹽仍然可以恢復到以前的晶體狀態(tài)。
在基督教里,鹽與長壽、真誠和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從前,羅馬人習慣在剛剛出生的嬰兒口中放一點點鹽,為的是將來他們變得更聰明、睿智。據(jù)庫蘭斯基說,威爾士人習慣在棺木中放上面包和鹽,以此讓已故的人安息。由于《鹽》一書中談到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和傳說,這本書一炮走紅。
如果我們相信這些不同的古代習俗,甚至也相信那些傳說,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鹽確實是一種起保護作用的東西。在傳說中,邪惡的神對鹽都有奇怪的恐懼感,也許是因為鹽那神秘的來源。例如在日本的劇場中,每次演出前總要在舞臺上撒鹽,以避邪和保護演員。這也是一種防疾病的方法。而在海地,據(jù)說人們甚至用鹽來使一具僵尸恢復生命。
在民間,有關(guān)鹽能夠驅(qū)除邪惡的說法流傳相當廣。例如,有些民族一直都認為,鹽可以預防眼病。在全歐洲有一種普遍的做法,那就是基督教的洗禮形式:把剛剛出生的嬰兒放到鹽水中洗一洗,或者把一點鹽放到嬰兒的舌頭尖上。后來這種保護做法在法國進一步演變:嬰兒接受洗禮之前要放入鹽水中浸一浸。直到1408年,這種做法才在法國被取締。
對鹽的迷信甚至表現(xiàn)在中世紀大人物的餐桌上。根據(jù)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只能使用刀間接從餐桌上取鹽,而不可以用手去捏。16世紀的一本書中還講述了如何引用一種可靠的取鹽方法。這種方法如同雜耍:只能用中指和無名指捏鹽。如果用了大拇指,就要死孩子;用了小指,就會讓人破財;要是用了食指,這個人就變成殺人犯。
說了這么多真實和虛幻的講究,可見人類對鹽的迷信程度到了何等地步。歐內(nèi)斯特,瓊斯是一位心理學家,也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朋友,他是在英國和美國推動心理分析學的人士之一。他說鹽與“性”有關(guān)系,因為人們總是下意識地把鹽和生育聯(lián)系起來。為了找出這種“對鹽難以解釋清楚的謎團”,瓊斯借用了百姓中流傳的說法:運鹽的船只上到處都是繁殖聲息的老鼠。在很早以前,原始文化中一度把鹽看作精液,而羅馬人就曾常用“鹽”(SAL)字的演變字“SALAX” (好色),來形容一個人開始戀愛了。在法國某些地方,新郎的衣兜里總裝著一小袋鹽,以預防陽痿。埃及的神職人員為了保持其獨身生活,都拒絕吃鹽,因為他們認為鹽會刺激性欲。
人餓了會找東西吃,渴了會找水喝,但人對鹽的需求并非本能,是什么決定了人要吃鹽呢?
迄今為止這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人不吃鹽會感到頭疼、眩暈和惡心,甚至還會導致死亡。但任何時候,即便是在感覺饑餓和口渴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去找點鹽來吃。現(xiàn)在唯一所知的是,人類從耕作時代起,便開始尋找鹽,并把它加入到飯菜中。庫蘭斯說,在觀察野生動物留下的腳印時,人們發(fā)現(xiàn)它們周期性地重復走那些通往天然鹽的道路。
中國有著迄今最古老的文明社會,那是個真正聰明的社會。中國人首先把鹽作為佐料放人飯菜中調(diào)味;中國人首先打井取鹽;中國人首先建灌溉網(wǎng)……
首先利用天然氣的也是中國人。天然氣這一偶然發(fā)現(xiàn)與開采鹽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隨著鉆探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鹽井越來越狹小,越來越深。但是在鉆探過程中,有時候采鹽工人突然病了,或者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死了。因此人們認為,采鹽的鉆探活動與一種惡魔有關(guān)。直到公元100年,有人猜測,“惡魔”應該是一種從地下冒出來的氣體。于是他們決定燒掉這種氣體,來消除可能由此產(chǎn)生的致病現(xiàn)象。但他們發(fā)現(xiàn)火越燒越旺,于是就用泥土和水把這種氣體封在竹桶里用以照明,繼而拿它來煮鹽,最后演變成眾所周知的用天然氣做飯。
中國是有思想的社會,也是傾向于把思想付諸實踐的社會。早在11世紀中葉,中國人就掌握了先進的鉆探采鹽方法,這一技術(shù)在8個世紀之后才傳到西方。中國人在鹽的壟斷經(jīng)營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中國人懂得,鹽是國家收入的巨大來源。例如在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間,中國有一半的收入來自鹽業(yè)貿(mào)易。之后,中國開始規(guī)定對鹽實行稅收,這種做法很久以后才被其他產(chǎn)鹽國所效仿。在鹽交易中收上來的稅款開始用于建設(shè)軍隊和修筑防御工事,中國用以防御匈奴和其他人侵者的長城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盡管中國人在鹽的世界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但埃及人首先用鹽來腌制肉和魚,他們通過蒸發(fā)尼羅河水來制鹽。有關(guān)中國人腌制魚的第一批證據(jù)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考古學家在古埃及的某些墓穴中找到了腌制的禽類和魚類。那些隨葬品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
在鹽的利用上,尼羅河的古代居民最突出的成就表現(xiàn)在殯葬方面,那就是制作木乃伊。他們認為,人死后靈魂離開身體,但尸體被埋葬后靈魂還會回來,因此要把有肉和骨骼的尸體保存下來。從原理上,這個過程與腌制食物很類似,庫蘭斯基在其書中對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過程和方法作了翔實的描述。
由于人們對鹽的需求,幾條最早的運鹽之路應運而生。凱爾特人利用河流運輸鹽和征服別國。他們經(jīng)過長途跋涉販運鹽,并從希臘人和羅馬人那里換回產(chǎn)品。凱爾特人是一個在采礦、貿(mào)易和農(nóng)業(yè)方面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民族,他們很早就懂得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施肥和輪作。但他們對人類的最大貢獻還是一種美味佳肴——用鹽腌制的火腿。凱爾特人把火腿當成最好吃的食物,而且專門留給格斗者吃。
除了可以保存食物外,鹽還有許多其他功用。醫(yī)藥方面,鹽可以治療消化病、髖骨病、關(guān)節(jié)炎、偏頭痛等疾病。工業(yè)上,制革、清洗煙道、焊接管線、陶瓷、肥料、紡織等都少不了鹽。
由于鹽有助于貯藏東西,因此一些工程人員想到鹽礦可能是核廢料的最佳保存地。據(jù)庫蘭斯基說,美國的新墨西哥州就正在籌建卡里斯巴底礦場來儲存核廢料,這些廢料的毒性可能會延續(xù)24萬年之久。
有了鹽,世界上便多了許多人人都可享受到的食品,例如咸魚、醬油、奶酪等。鹽創(chuàng)造的收入除了為打仗提供資金外,還興建了歷史上許多重要建筑。但鹽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功勞——它喚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人們的獨立愿望。例如法國,18世紀末,每年有3000多法國人由于反對交納鹽稅而被判刑。這項稅收后來變成了政府有不公正的象征,從而也成為法國革命的導火線。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一個印度人撮起一點鹽意味著什么?那是嚴重的犯罪,同時也成為印度獨立的起因。當時,英國政府禁止開采和自由買賣鹽,目的是讓這個殖民地國家消費的鹽只能來自英國利物浦公司。
1930年4月25日,經(jīng)過了25天、 383千米的跋涉之后,甘地在成千上萬名知識分子、婦女和窮人的陪同下來到了丹達海岸。次日上午8點30分鐘。這位“非暴力不合作之父”打破了英國的壟斷法律,用手捧起子一把鹽巴。一周之后,甘地的舉動引起了一場席卷印度全國的運動,無數(shù)人效仿他的做法。17年后,印度終于擺脫英國統(tǒng)治,獲得了獨立。
鹽——這種小小的晶體,不僅是人類飲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還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源泉和動力??梢哉f,鹽是文化和進步的象征,更是人類發(fā)展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