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2000年以前的北京鳥類圖鑒,都未能找到關(guān)于黑尾鷗在北京的記述??梢娺@種鳥以前在北京的出現(xiàn)是非常稀少而被大家忽略或省略了。雖然以前在密云水庫也發(fā)現(xiàn)過遷徙中的小群體,但并未引起大家的多大關(guān)注。
黑尾鷗不是多么珍稀的物種。它屬于鸛形目鷗科鷗屬,是一種中等體型(47厘米)的鷗。外部特征為兩翼長窄,上身著深灰色短裝,腰白色,雪白的尾羽次端部有一條寬大搶眼的黑色帶。冬季頭頂及頸背具深色斑。合攏的翼尖上具有4個白色斑點。眼睛虹膜為黃色;嘴黃色,嘴尖紅色,繼以黑色環(huán)帶,腳為綠黃色,相對來說比較好鑒定。像未成白天鵝的“丑小鴨”一樣,前兩年的黑尾鷗也不如它們的爸爸媽媽漂亮,尾巴黑黑的,身上多是褐色。而對于它那哀怨的咪咪叫聲,很不討人喜歡。
黑尾鷗的自然分布范圍是日本沿海及中國海域。具體的分布狀況,國內(nèi)繁殖于吉林東部琿春、遼寧南部、山東和福建沿海一帶,越冬或旅經(jīng)遼寧、河北、山西、廣東、香港和臺灣。國外繁殖于薩哈林島、俄羅斯遠東海岸、日本和朝鮮。
在自然環(huán)境下它們主要棲息于沿海海岸沙灘、懸?guī)r、草地以及臨近的湖泊、河流和沼澤地帶。常成群活動,整天在海面上空飛翔或伴隨船只覓食,也常集群于沿海漁場活動和覓食,有時也到江河下游和附近水庫。它的覓食方式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層魚類,故有時當?shù)貪O民稱它為海貓,有時它們也吃蝦、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以及廢棄食物。
2003年有9只黑尾鷗在北京的后海越冬引起了大家的關(guān)注,2004年的春天在北京動物園又有一對成功繁殖成活一只,更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是喜是憂,我想目前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我覺得應引起大家對我們周圍自然環(huán)境變化的關(guān)注。
首先假定這是件好事,是由于我們的環(huán)境改善了,吸引了野生動物的駐足。但從客觀上分析好像并不是這樣,例如在黑尾鷗的越冬期間,北京的湖面基本上是結(jié)冰狀態(tài),黑尾鷗很難得到自然食物,它們只能靠游人投喂的一點食物充饑,以至于它們不得不偷襲麻雀來充饑,而這并不是它們擅長的捕食手段。
再來看一看它們繁殖的環(huán)境,2004年春天共有6只在北京動物園自由活動,雖然這里有較為開闊的水面,水中也自由地生活著大量的錦鯉,但由于湖沿岸堆砌的陡峭石坡十分不適合鷗鳥采食,再加上極度富氧化的污染水質(zhì),很難說適合它們。據(jù)觀察,黑尾鷗也很少自己捕食,絕大部分是偷食、揀拾飼養(yǎng)員或游人喂給野鴨的飼料、食物。2004年只有一巢繁殖成活了一只。
這種狀況使我聯(lián)想到了英國的澤西島(Jersey, Channel lsland),不久前我曾在此學習。島上人為的牧場、建筑非常優(yōu)美,島上居住的也多為億萬富翁,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島上生活的海鷗,它們幾乎如同烏鴉一樣,整天站在房頂或樹上,等著撿拾人們偶爾遺棄的一點垃圾。而島上的垃圾管理是非常正規(guī)的,所以對它們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構(gòu)成了威脅。我的房東曾介紹現(xiàn)在每天等待喂食的這對海鷗大概在此生活了13年。我雖然在此只生活很短的一段時間,但它們很快就習慣到我的窗前乞食了,而且在農(nóng)田里也經(jīng)常能見到成群的海鷗,而這些現(xiàn)象在5月的繁殖季節(jié)是很不正常的。
這幾年不斷有報道,有些種類的鳥(燕雀、夜鷺等)大量進駐城市,表面上看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好像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真的改善了。然而,我想提醒大家:是我們的環(huán)境真的改善了,還是我們把鳥類的野外生活空間侵占殆盡了。冷靜地想一想在北京的周邊地區(qū),哪一處有自然水源的地區(qū)不是別墅、度假村密布呢?那里的水質(zhì)污染到了何種的程度?水鳥還有多少落腳的地方呢?這需要做一點調(diào)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