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康德所說的“頭頂上的永恒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最能激起人們“心靈中無限的敬畏贊嘆”的,恐怕就是綿延至永恒的時間之流了。在這個意義上,史學家布羅代爾無疑貼近了“永恒”。
作為長時段(longue durée)分析的大師,布羅代爾的眼光總是比旁人更深遠。別的史學家看來仿佛背景或襯底的似乎不言自明的預設,在布羅代爾看來則有“無畫處皆是畫”般的史學意義,具有了重要性和問題性。他對歷史時間的天才處理,使得歷史從紛繁的事件中得以解脫,進入“總體歷史”的境界。就他而言,在完成了對于地中海地區(qū)近代歷史的精細考察(如他在《地中海和菲利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中所做的工作)之后,沿著時間的長河,進入幽深的古代史甚至史前史,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于是,我們讀到了布羅代爾的《地中??脊拧非笆泛凸糯贰?。這是一部新書,卻是標準的塵封舊著。此書原是大師為一部地中海歷史系列畫叢編纂的第一卷文字部分。本不嫻于考古學、史前史和古代史的布羅代爾,出于濃厚的興味,欣然命筆,僅一年多就完成了這部幾十萬字的著作,幾乎是一氣呵成。但由于主編不幸逝世,出版計劃擱淺,手稿便被束之高閣,直到三十年后方才整理出書。其歷程可謂是一波三折了。
在本書中,布羅代爾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史前史不是歷史。”然而,人們不禁會問:假如歷史是文字的記錄,如中國的甲骨文所表示的那樣,是一只“手”握著一支“筆”記錄下來的東西,那么,無文字的歷史如何可能?對此,布羅代爾針鋒相對地回答道,“不要認為是文字創(chuàng)造了歷史”。在他看來,文字在某些時候恰恰遮蔽了真實的歷史。于是,我們需要回到古代,回到“史前史”,通過燦若星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復原生活的原初形態(tài),觀察文明的淵源與變遷。布羅代爾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他向我們展現(xiàn)了最為厚重、最為寬廣的歷史畫卷。
概言之,本書沿時間脈絡和地理分布的諸維度,把各個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勾勒在我們面前。在簡述了從古生代起的地中海地質結構和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后,作者從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開始,敘述了從美索卜達米亞和埃及起,直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的文明興衰史。
特別地,布羅代爾似乎努力通過對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運用和闡釋來重構古代世界的圖景。于是,那些在文明演化過程中悲劇性滅亡的偉大民族,如克里特人、腓尼基人、伊特拉斯坎人等等,得到了相對更多的注意。在謀篇布局上,他善于建構立體的歷史,大到城池和港口的規(guī)劃、公民大會的程序,小如櫻桃樹和橄欖樹在地中海沿岸的傳布、花瓶和瓦罐的紋飾,都有精彩的敘述。當然,這種“描述的分析法”的特點,使全書較多史實而較少論證,雖然提出了不少論點,但都一帶而過。布羅代爾這種方法受到過許多詬病,但應用于本書,卻起了節(jié)省篇幅的作用。
如一幅大開大闔的印象派作品,布羅代爾的這部未完成之作顯得粗獷而不粗糙。由于時代所限,此書的論據(jù)未必全部正確,其結論更非終極真理。但它既體現(xiàn)了布羅代爾的史學思想和獨特風格,又適應了大眾的閱讀需要;既是年鑒派思想的體現(xiàn),又有對年鑒派思想的超越。一方面,布羅代爾筆下的地中海,既是歷史舞臺,又是舞臺上的演員,她可以“誕生”,可以“咆哮”,可以“沉寂”,可以“復仇”(見第一章《觀?!罚?;在另一方面,對氣候和地理的討論在本書中雖至關重要,但所占篇幅不大,點到為止,不致給普通讀者以連篇累牘之感。
布羅代爾在本書中對幾千年乃至幾萬年的“超長時段”中的“趨勢性”的處理,也可圈可點——年鑒學派素來以“總體歷史”為鵠的,這本書也不例外。在書中,我們讀到的是經濟的、地理的、生物的、科學的和文化的綜合史。這里的歷史不是若干抽象的數(shù)字、年代、人名的組合,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血肉豐滿的整體。
這部書也可以回應對布羅代爾的一些常見批評。當我們讀到布羅代爾將“人”的力量和“神”相提并論,并且這里的“神”同時也就是“人”的變形的時候(第四章第二節(jié)),我們還能認為年鑒史學是“無人的歷史”嗎?
但是,另一方面,在這部厚厚的著作里,我們確實很少看到對于人的精神訴求的記述。仿佛所有的宗教都只是滿足著塵世的功能;即使討論到霍郁克(Hoyuk)文明時論及其發(fā)達的宗教,也只是從藝術方面下筆,并且也相當有限。
這里,也許有著考古事實無法跳躍到思想層次的制約,即使大師也無能為力。無論史學家如何偉大,在有限的個人和無限的永恒之間的巨大鴻溝,表現(xiàn)在歷史著作里就是文本敘述和真實歷史之間的空白??瞻椎却x者以自身的閱讀、思考和人生體驗來填補,這可以看做是讀者的“個人”融入“歷史”的過程。而這過程,也許是更令人贊嘆的“對話體驗”吧。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參見《財經》2005年第20期“本刊10月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