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從隋代開始至清末,共延續(xù)了1300多年。這一貌似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后面,除了賄賂這一盡人皆知的腐敗丑聞外,還有諸多鮮為人知的荒唐事。
錯認(rèn)顏標(biāo)為魯公
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侍郎鄭熏任主考官,錄取了30名進(jìn)士。確定狀元時,是成績與推薦相結(jié)合。鄭熏撇開那些成績優(yōu)異的,將成績一般的顏標(biāo)定為了狀元。原來,鄭大人一見此人姓顏,就想起了顏魯公——顏真卿,料想他必是顏真卿的后代,將他定為狀元,既可告慰顏公在天之靈,又弘揚了忠良正氣。哪知在例行的門生謝恩師時,鄭大人向顏標(biāo)打聽祭祀顏魯公的情況,顏標(biāo)卻說他出身貧寒,不是顏真卿之后,也不是一個地方的人。這時鄭大人雖知搞錯了,也只好將錯就錯。此事傳出,有人編了首打油詩譏諷鄭大人:“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rèn)顏標(biāo)作魯公……”
因名得禍或得福
明永樂年間,有一次殿試,孫日恭為第一名,明成祖一看,“日恭”兩字合起來,不是“暴”字么!同榜中又有一位叫邢寬,于是大筆一揮,以“寬”易“暴”,邢寬成了狀元。
清道光皇帝在御批主考官呈上的十本試卷時,見有一人叫“第一史球”,立即聯(lián)想到“第一死囚”,心中老大不快,當(dāng)即劃去不取。當(dāng)看到第九名戴蘭芬時,“龍心大悅”:大清朝天長地久(第九),代代(戴)蘭芬,真乃大吉大利。于是,此公成了狀元。
清朝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狀元本是朱汝珍,大清奪取了明朝江山,明代皇帝姓朱;朱汝珍又與革命黨康有為、梁啟超同籍,慈禧太后咬著牙,將他一筆勾掉。然而,因當(dāng)時大旱,一個叫劉春霖的,因名中帶“雨”,便沾光成了狀元公。
文盲主考的高招
買官賣官在清朝是合法、公開的,稱“捐納”。張朋瑤花錢買了個顯赫的官位,可惜他是個庸碌之輩,胸?zé)o點墨,跟文盲差不多,偏偏又遇到個糊涂上司,派他去某省任主考官。試卷呈上來后,他根本看不懂,又不愿請別人看,怎么辦呢?他想出了一個高招:把試卷一份一份編上號,然后卷成長管狀,再放到竹筒里搖,像算卦搖簽?zāi)菢?,最先搖出的試卷是第一名,依次為第二、第三……
這樣錄取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有真才實學(xué)的考生說不定會名落孫山,而那些學(xué)問平平的人反倒容易出人頭地。
用鼻煙壺決定取舍
科舉考試是選拔、錄取官吏的,按說不可有絲毫馬虎??墒牵瑢嶋H情況并不完全是這樣,使用“搖”、“碰”這類辦法的也并非僅僅是文盲考官,在進(jìn)士出身的“知識分子”官員中也不乏其人。
穆彰阿,清嘉慶十年進(jìn)士,道光初任內(nèi)務(wù)府大臣,后晉升文華殿大學(xué)士。他“典鄉(xiāng)試三,典會試五”?!暗溧l(xiāng)試”是皇帝派他到各省去主考,“典會試”是主持在京城進(jìn)行的考試。而他的“工作方法”,竟也和張朋瑤大同小異。
那時時興鼻煙(把煙末用長指甲直接撮入鼻腔),因此裝煙末的鼻煙壺便成了達(dá)官貴人爭奇斗勝、炫耀身價的奢侈品。穆彰阿隨身帶有兩只外形一樣、顏色不同、工藝精巧的鼻煙壺,一只是琥珀制成,一只是白玉制成。考官推薦給他的卷子,他一個字也不看,只從裝著兩只鼻煙壺的口袋中摸出一只,如是琥珀的,則此卷錄??;如是白玉的,就不錄。取舍一個考生,摸一次鼻煙壺,比逐字逐句閱卷既省時又省力,何樂而不為?至于錄取質(zhì)量以及公正性,且放一邊再說。穆彰阿偏偏官運亨通,這個三朝元老,直到咸豐皇帝不喜歡他了,才被革職。他發(fā)明的獨一無二的“穆氏錄取法”也隨之被揭發(f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