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2005年9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
熊向暉,也許是中共高層官員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位。早年,他是中共打入國民黨高層的“臥底”;新中國成立后,他是資深外交官。然而,無論是基辛格的回憶錄還是毛澤東的傳記,都沒有記錄下他的名字。直到1991年,熊向暉親自撰寫的回憶錄《我的情報與外交生涯》出版,他的傳奇經(jīng)歷才逐漸為人所知。
熊向暉傳奇的政治生涯始于周恩來的欣賞。1937年12月,周恩來要蔣南翔推薦一位秘密黨員,利用湖南青年戰(zhàn)地服務團到胡宗南部隊“服務”的機會,打進國民黨內部。出于對胡宗南的了解,周恩來提出,此人要出身名門望族或官宦之家,年紀較輕,儀表不俗,言談舉止有愛國進步青年的氣質,知識面較廣,記憶力較強。其時,熊向暉的父親是湖北高等法院的庭長,兄姐四人都在讀大學,又有肯用腦子、比較細心、善于隨機應變的長處,被周恩來認可。
熊向暉不負厚望,甘做閑棋冷子,開始了長達12年的情報工作生涯。為了引起胡宗南的注意,點名時他故意不出列立正。胡見狀不悅,質問熊為何要到本軍來,熊答:“參加革命”,并接著說道,胡宗南的部隊不是打日本人嗎?這難道不是首要的革命任務嗎?熊向暉的對答和個性,博得了胡宗南的賞識,遂委任他為侍從副官、機要秘書,使他得以在關鍵時刻提供重要情報。
1943年6月,蔣介石趁共產(chǎn)國際解散之機,密令胡宗南到陜西洛川召開軍事會議,就“閃擊延安”進行部署,企圖一舉消滅中共首腦機關,攻占陜甘寧邊區(qū)。熊向暉及時密報中央。毛澤東果斷使用這些情報,發(fā)動宣傳戰(zhàn)進行政治反擊,將蔣介石的陰謀公之于眾。蔣介石迫于內外壓力,又鑒于“閃電戰(zhàn)”計劃的敗露,只得罷兵。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遂被制止。為此,毛澤東曾稱贊熊向暉,一人“頂幾個師”。
另一次重大的機遇發(fā)生在1947年。其時正值解放戰(zhàn)爭白熱化階段,胡有意栽培熊向暉,送他赴美留學。當他抵達上海港準備上船時,忽然被一群軍統(tǒng)特務截住,說胡宗南有要事要他回南京。他以為身份暴露,匆匆回家與妻子訣別。到了南京,卻見胡宗南哈哈大笑道:“推遲出國三個月,打下延安再走!”隨后,胡宗南讓熊向暉進入密室閱讀進攻計劃,并協(xié)助其進行進攻準備工作。熊向暉立刻向延安通報了這一情報,為共產(chǎn)黨爭取到了充裕的轉移時間,使得胡的部隊撲空,一連幾個月四處搜尋共產(chǎn)黨軍隊而一無所獲,終究悻悻而歸。共產(chǎn)黨避免了與國民黨軍隊的一場惡戰(zhàn)。此次事件成了解放戰(zhàn)爭的轉折點。兩年后,解放軍進入北平。
赴美僅三個月,熊向暉的真實身份被國民黨政府破獲,而他人已在美國,奈何不得,倒也罷了。有趣的是,臺灣“國防部”1973年編撰的《胡宗南上將年譜》,還以保送熊向暉等赴美留學為胡的功績。熊在回憶錄中嘲諷到:“抹黑胡上將竟因此而留下歷史的文字紀錄,此段文字本可避免,殊堪一嘆!”
兩年后,獲得了社會學碩士的熊向暉回到祖國。熊向暉從此投身于外交事業(yè),成為周恩來最信任的部下之一,并參加了1954年舉行的日內瓦會議。會上,中英兩國達成互換代辦的協(xié)議。1962年,熊向暉親赴倫敦出任這一職務。
1966年“文革”開始,為了保護陳毅免受迫害,91名外交官聯(lián)名上書申訴,熊向暉也在上面簽名,并因此受到批斗。但是毛澤東念及他曾經(jīng)立下的汗馬功勞,委托周恩來出面調解,使他得以躲過劫難。
1969年,應毛澤東要求,他與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一起,于6月7日至7月1日就如何應對嚴峻的國際局勢進行了六次討論。由熊向暉起草的《對戰(zhàn)爭形勢的初步估計》,得出“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美帝、蘇修單獨或聯(lián)合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華戰(zhàn)爭的可能性都不大”的結論,同時提出“打美國牌”、遏制蘇聯(lián)的建議,并策劃了美中高層會晤。自此,中國的國際地位開始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逐漸為1971年基辛格訪華和1972年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掃平了道路,直至最終中美關系解凍?;粮衩孛茉L華時,熊向暉擔任了周恩來的助手。在中國重返國際政治舞臺過程中,他無疑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人物。
1971年,熊向暉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了聯(lián)合國大會。熊向暉外交生涯中的最后一項使命,是出任中國駐墨西哥大使。
熊向暉的私人生活豐富多彩,但直至逝世,他的公共角色一直非常樸素而務實。當年,他以國民黨的公開身份與未婚妻諶筱華相識,很快便告之其共產(chǎn)黨員的真實身份,并對她說:“和我一起生活,要承擔很大風險,你愿意嗎?”當時只有21歲的女學生諶筱華毅然應允。他們的婚姻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直至2001年熊夫人逝世。
作者約翰吉廷斯(John Gittings)為原英國《衛(wèi)報》駐京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