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都市,唯恐積郁成疾。
居處都市屈指數(shù)來已有二十余載。直至當今,在這浮躁的時代,浮躁的社會,浮躁的人生之際,才使我慢慢悟出另一種感受。都市除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交通等領(lǐng)域相對的一面優(yōu)勢,但也有其劣勢的一面。正是由于這劣勢的一面存在才迫使人類去完善,去改善去提高。如:都市的喧嘩煩躁,污染擁擠,空間壓抑,節(jié)奏過快,水電吃緊,酷暑難熬,人心難測,且終年食之蔬菜瓜果皆化學成分過高。尤其是近年來都市里所蔓延的一種怪現(xiàn)象:小姐、二奶、情人、美容、發(fā)廊、按摩、OK廳、夜總會……政界高官腐敗墮落,微官相繼落網(wǎng),兇殺暴力、色情人販、吸毒販毒、假冒偽劣、暗娼妓女……從未聞之的怪病和建國初期黨和政府早就根治和更絕的花柳病卻已接踵而來,蔓延都市。一時間,攪得整個社會天昏地暗,眼花繚亂。人們終日誠恐誠惶,無奈只好望市興嘆,躲至遠遠。于是,久而久之,便萌發(fā)出遠離都市,欲回歸鄉(xiāng)間的念頭來。
回歸鄉(xiāng)間,最佳,擇一塊凈地?;蛏竭叄蛏焦?,或一座古宅,或一座古寺舊院。那么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環(huán)視周圍青山綠水,眺望遠處,群峰連綿,高山深谷,一切皆十分原始。她既無都市的浮躁,也無時代的狂熱,而我最理想的居處則是一座古寺或舊院。其應(yīng)座落于山谷之中。寺院遠遠望去白墻,青磚、黑瓦。冬暖夏涼,周圍古樹環(huán)抱,一條小溪繞院而逝,終年四季從不干涸。院內(nèi)蒼松挺拔,古柏對峙,皆亭亭如蓋,古柏下尚有一口古井。井的四周砌著青石板護欄,石板縫隙長滿綠綠的青笞,井內(nèi)終年長著水草,井水清澈透明,冬熱夏涼。整座古寺或舊院應(yīng)毫無一點人為的痕跡。我可久居于此,修身養(yǎng)心,撰寫往事,有暇之時,便在寺前院后種點瓜果之類蔬菜,偶養(yǎng)幾只土雞土鴨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強筋練骨,舒心活血;食其粗糧,飲其山泉;頭枕明月,耳聞溪水;悠哉游哉,其樂融融。
文友相譏,此乃隱居,絕非遠離都市。隱居也好,遠離亦罷,其目的則是擇一塊凈地而棲身罷了。如果說,遠古文人墨客因朝廷昏暗腐敗,仕途坎坷艱辛而回歸鄉(xiāng)間隱居,那么當今的文人雅士為了健康長壽而擇居。雖然二者本質(zhì)各異,但皆殊途同歸,則都是遠離都市尋找一塊凈地而安居樂業(yè)。
我國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其不求仕途騰達,只圖清靜悠閑。于是,在遠離都市的鄉(xiāng)間里哺育出了流芳百世的《桃花源記》。茅屋、石橋、古樹,欄柵,野花,牧童、田間……構(gòu)成了陶淵明的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的空間。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亦因朝野的腐敗而滿面倦容的來至安徽皖東的王郎琊山。于是,在青山綠水的山谷里孕育了《醉翁亭記》。號稱“八大山人”的清代大畫家朱元璋的后裔朱耷。其終生隱居寺院,過著極為寧靜的生活。最終圓寂于南昌市郊的青云觀。但其在中國畫廊史的長卷里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綜觀先賢,皆于寂靜悠閑的鄉(xiāng)間山谷里而寫出了不朽之作,否則這些佳作將會消失在朝廷和茫茫人海的都市之中。
當今整個地球升溫,大氣污染,海洋變暖。用西班牙語來說則是厄爾尼諾。這種結(jié)果正是我們?nèi)祟愖约核隆km然已受到世界人類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但依然收效甚微,加之當今這浮躁的社會,浮躁的時代,使得久居都市的人們的確很累,很累。如何釋放自己,改善環(huán)境卻各有所擇。
濁酒一杯,獨對明月。孤坐樹下,自彈自吟。這是陶淵明釋放自己的生活方式;游名山大川,登樓臺寺院則是歐陽修的生存風格;而對酒高吟,賦詩填詞又是李白的生活特色。我不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意環(huán)境的空間,只圖清靜悠閑的生存方式。
釋放自己,尋找清靜悠閑的生活方式都是人類所追求和向往的,否則人們何以用旅游度假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身心呢?但是最佳的去處.人們卻都選擇了遠離都市的鄉(xiāng)間。說的就是這個哲理。
責任編輯 魯書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