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髯翁(1711—1773),字頤庵,號髯翁,昆明人。清朝文學家,滇南名士,著名的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作者。
萬樹梅花一布衣
孫髯翁出生在陜西省三原縣,還在襁褓之中時,其父就在李自成的起義軍中,因戰(zhàn)功卓著升為軍校。后來隨孫可望到云南,于明朝滅亡后流寓昆明。
孫髯翁稍長,就讀私塾,聰慧異常,博讀經(jīng)史,能作詩文,因家有一園,遍種梅花,曾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
孫髯翁青年時,曾去參加科舉考試。窮士入場要搜身,他不愿接受這種恥辱,憤然罷考,退而歸隱,。
孫髯翁交游甚廣,又慷慨仗義,有豪爽風范。父親死后,家道破落。他曾在昆明設帳授徒,慕名來的學生不少。因教學有方,其弟子皆能文之士,事于朝廷者甚多。官府曾命孫髯翁入京面圣,圣上問國計,孫髯翁默然,圣上不悅。孫髯翁辭退,門生問:“何以不酬囊昔之志乎?”孫髯翁答曰:“昔巢父洗耳,堯不能協(xié);夷齊采微,武王不明為逆。人各有志,難相強耳?!睂W生聞之,皆為嘆惜。孫髯翁仰天笑曰:“時也,命也,運也,非吾之不能也,實不為之而能也?!彼鞚撊欢鴼w。
孫髯翁性格高傲,不肯隨俗,潔身自好,不愿乞憐于人,對于清政府及其所屬官吏,總是不俯就茍且,遇到不順意的地方,他不是詈罵,便是嘲諷。
長聯(lián)豐碑
清朝乾隆初年,昆明大觀樓落成。孫髯翁寫了180字長聯(lián),由昆明陸樹堂書寫刊刻,懸掛樓前柱上。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大觀樓毀于戰(zhàn)火。光緒十四年,云貴總督阮元(蕓臺)對大觀樓長聯(lián)作了一些修改,大失原文精神,為滇人所不滿。后滇人寫詩諷剌阮元:“阮煙袋不通,豆腐韭菜蔥,擅改名人對,笑煞孫髯翁?!?/p>
后來大觀樓長聯(lián)還是用孫髯翁撰寫的長聯(lián):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巾岸幘,喜茫??臻煙o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防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天葦?shù)兀c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刃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lián)寫景,描寫登樓遠眺所看到的滇池四周美景。把優(yōu)美的歷史傳說和絢麗的景物有機地溶為一體,激發(fā)人們對邊疆錦繡河山的熱愛。下聯(lián)憶史,通過有關云南的幾件史實,從人民的立場對帝王的所謂豐功偉烈進行了否定和批判。珠簾畫棟經(jīng)不起風雨;豐功偉烈的碑石斷缺,早就拋棄在荒煙蔓草之中。漢、唐、宋、元曾想征服云南的滾滾英雄而今安在?最終只落得凄涼的下場。暗示滿清統(tǒng)治云南亦無好結果。作者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把封建統(tǒng)治者的文治武功歸結為一空。一個“嘆”字,凝聚著作者雄視千古,蔑視權貴的叛逆思想和孤高的情態(tài)。
大觀樓長聯(lián)對仗工整,音韻鏗鏘,結構上匠心獨運,曾受到毛澤東,陳毅,郭沫若的推崇。紅軍長征時,毛澤東在繁忙緊張的戰(zhàn)爭中,還找來大觀樓長聯(lián)細讀;在他創(chuàng)作的《沁園春·雪》詞中,也受到大觀樓長聯(lián)的影響;新中國建立后,他還多次推崇大觀樓長聯(lián)。如今,長聯(lián)在經(jīng)歷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后,仍懸掛在昆明大觀樓的楹柱上,吸引著來昆明的中外游客。
蛟臺老人
錄髯翁多年游覽云南,回到昆明后,已經(jīng)老態(tài)龍鐘,生活很困難了。那時昆明圓通寺的老和尚與他交情很好,憐憫他的境遇,就讓他住在寺后的螺峰咒蛟臺上。那里有座小小的樓閣,名文佳閣,他就住在這樓閣上,并更號“蛟臺老人”。每日,在這文佳閣下面,擺著一個招牌,上寫:“蛟臺老人測字賣卜處”,他就以賣卜為生。圓通山游人不多,找他問卜的人就更加少了,因此他常常好幾天沒有飯吃,老和尚要他到寺里吃齋飯,他卻不肯。朋友們來訪他,要接濟他,他總是說,我是過得下去的。在他住房門上有一副對聯(lián):
百尺高樓,一片崗巒千點樹;
滿城春色,半邊海水四圍山。
又一副是:
莊嚴世界還須佛,
點染春光也要人。
當時云南連年受災,人民貧困。錢糧稅賦繳納不起,督府上一奏章,要求緩征錢糧,以解民困,得到乾隆皇帝的批準。官僚要做一謝表,督府便叫人請孫髯翁代寫,并付錢50兩。本來這些錢可以維持他幾年的生活,但他卻天天邀約朋友飲酒作樂花掉了。
客死彌勒
孫髯翁有一個兒子在廣西(今天的云南省瀘西縣)做小生意,要來接他到廣西去,他因年老不愿去。后業(yè)有一個姓苗的云南彌勒人在外地做官,與孫髯翁交情甚深,邀他到彌勒。他的一個女兒和彌勒的一個商人結婚,日子過得還寬裕,孫髯翁到彌勒后,就和他女兒過日子。先住在該縣彌東鄉(xiāng)三道橋。后來苗氏邀請他遷往彌勒縣城邊的新瓦房村教書。教了幾年書,病死于彌勒,埋葬在彌勒縣城西門外。他女兒遵照他的遺囑,豎了一個墓碑,上書“布衣孫髯翁之墓”。有人撰一對聯(lián)云:“城西荒冢留傲骨,滇南名士一布衣?!?/p>
孫髯翁一生著作頗豐,計有《永言堂文集》、《詩集》、《金沙詩草》各一卷、《滇南文略》錄文一篇、《滇詩略》詩26首、《滇詩叢錄》5首。近代發(fā)現(xiàn)一個手抄本《孫髯翁詩殘箋》,是不禪老人趙藩發(fā)現(xiàn)的,其中錄詩有83首之多。他的學生董懋泉作了一首《孫髯翁夫子凱歌后》:
身在天涯心在秦,
白頭庾信淚沾巾。
客中作客難為客。
春日尋春那當春。
六站應多新地主,
三源豈少舊鄉(xiāng)親。
近華浦上多千頃,
不信云南有此人。
永久紀念
孫髯翁墓經(jīng)過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多次倒塌,多次整修,反映了人們對這位文化名人的紀念。
原孫髯翁之墓,立于清朝道光年間,因年深日久,倒塌殘缺。1914年,彌勒公眾重修,碑墓兩側的對聯(lián)是:“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睆浝諝q貢楊曉云作,彌陽鎮(zhèn)馬少伊書。到1938年,當時的彌勒縣長杜希賢將孫髯翁墓加以整修,并撰寫了題為《輯利憑吊孫髯翁先生墓詩碑序》的碑文。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文物古跡的保護,多次對孫髯翁墓加以整修,大的整修就有5次。1984年,彌勒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13萬多元,在孫髯翁處圈地10多畝,建起了彌勒縣文化館,又將孫髯翁墓整修一新。特將通往縣文化館500米長的一條街命名為髯翁路。后來,彌勒縣人民政府又撥出???.5萬元,興建宏偉壯觀的髯翁陵園。1992年在第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期間,縣文化館被改建成髯翁公園,興建了髯翁亭、游人長廊、吟詩樓、也髯翁塑像、孫髯翁墓等建筑。園內花草繁茂,林木蔥郁。新建的髯翁公園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前來憑吊。現(xiàn)在,孫髯翁墓已被列為云南省級重點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