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出蘭州
乍暖又寒,氣溫驟降。冷雨。早七點出發(fā)。
出蘭州城,但見漫山遍野,白雪皚皚。這個冬天全國瑞雪普降,南方得以欣賞多年難得一見的奇景,而蘭州一冬少雪,早開春了,今天才又補了一場。夫人給我的行囊里加了三樣東西:兩件衣服,一把雨傘。其實用不上,畢竟春天了,而且穿得足夠暖和;這點雨,顯見也是小打小鬧。
我坐在與司機并排的座位上。暖氣開得很熱。
蘭州6家媒體,10家旅行社,由省旅游局的何效祖處長帶隊,走一段長征路,首站會寧。
會寧是長征三軍會師的地方,名聲極響。
下了高速路就是省道了。同行有人抱怨說,這甘肅的路面,既不如南鄰的青海、北鄰的寧夏,也不如西鄰的新疆、東鄰的陜西。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旅游好就得車轱轆能快跑。想想也是。
不知不覺地就走上了長征路。行人極少。一個農(nóng)婦慢悠悠走過—— 安逸安詳如一片薄云;也許是孩子們提前放學了,列隊走過——嬉鬧喧嘩如山花爛漫。
長征將軍肖華在《長征組歌》中寫道,“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那是穿草鞋打赤腳冰天雪地槍林彈雨走過來的。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fā),率領(lǐng)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后方機關(guān)共8.6萬余人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向湘西進發(fā),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中國工農(nóng)紅軍從江西到陜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二萬五千里,其間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zhàn)。據(jù)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tǒng)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jīng)過12個省份;占領(lǐng)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他們用信念和犧牲,譜寫了人類史上壯麗的詩篇。
再看這路。過去和現(xiàn)在,想象與現(xiàn)實,總在這路面上不斷地交叉、疊加,恍如夢中。
正此時,忽聽有人喊,會寧到了。
感受會寧
久居蘭州,心中無數(shù)次念著會寧,160公里的一點路程,可直到今日,才得成行。慚愧。
老遠地看到一塊橫跨馬路的大牌樓,上書歡迎光臨的字樣。這樣的牌樓在全國各地已很普遍,不普遍的是下面的12個大字:博士之鄉(xiāng),教育名縣,會師勝地。
會寧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僅明清兩代就考取翰林進士20名,舉人114名。自清代嘉慶十年(1805)至光緒三十年(1904)的100年間,甘、青、寧、新四省區(qū)共有進士131名,會寧一縣就達12名。自恢復高考制度以來,58萬人口的一個會寧,就向全國各大專院校輸送了3萬余名學子,獲得碩士以上學位的有1 000余人,其中博士200余名。僅北京中關(guān)村高科技園區(qū),就有240余名會寧學子。
仿佛是要為會寧的“博士之鄉(xiāng),教育名縣”作一個現(xiàn)實的注腳,我們的領(lǐng)隊何效祖就是會寧人。年輕,熱情,不愧是搞宣傳的,一路上的歡聲笑語,全靠他來鼓動。他現(xiàn)在身為處長,博士在讀。他說他是山那邊的孩子,直到上了大學,才走出山村,父母也于近年搬到縣城居住。他的經(jīng)歷印證了一句名言:知識改變命運。會寧現(xiàn)在還很窮,但是我堅信會寧人民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讓會寧在文武兩界都叫得響,全得益于紅軍長征時的三軍會師了。
會寧紅軍會師舊址位于會寧縣縣城西關(guān),包括會師樓、會師塔、會師聯(lián)歡會舊址、革命文物陳列館、將帥碑林等建筑?!皶煒恰逼鋵嵤菚幍奈鏖T樓,原名“西津門”,明代洪武年間修建,已有600多年的歷史。1936年10月2日凌晨5時半,紅一方面軍十五軍團的騎兵團飛兵來此,輕取會寧,拉開了紅軍會師的序幕。類似的城門樓在中國比比皆是,造型也大同小異。只因為此城樓成了某段重要歷史的見證,走進城門,你便走向了歷史深處,這座城樓也注入了豐富的內(nèi)容。
會師聯(lián)歡會舊址原是文廟大成殿。會寧歷代文風昌盛,在會寧眾多的廟宇建筑中,建筑規(guī)模之宏大,香火之旺盛,莫過于文廟。因歷史上的天災人禍,文廟宏大的建筑群毀損殆盡,劫后余生,只有主體建筑大成殿保存下來。1936年10月10日傍晚,聯(lián)歡大會在這里舉行,把會師的喜悅推向高潮?!叭笾髁?,西北高原勝利會合了,歡呼三個主力軍,百戰(zhàn)百勝英勇弟兄……”歌聲嘹亮。軍隊和老百姓里三層外三層,把大成殿圍得密密匝匝,聽朱德總司令講話。如今,大成殿里的標語依舊,長供桌上方懸掛的煤油燈依舊。在這里,你仿佛依然能聽到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的凱歌在響。
1986年是長征勝利50周年,會師紀念塔就是在那時拔地而起。“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的塔名由鄧小平親筆題寫。三塔環(huán)抱,象征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合,共11層,象征長征途經(jīng)11個省區(qū)。
所有的景點我們一一看過。
在談到為什么會有會寧會師時,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是毛澤東親自選的點。
1936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陜北保安討論三大主力會合地點時,毛澤東說:“三軍會合后的地點要慎重考慮,選個好地方。上次和張國燾會合,選了個兩河口,結(jié)果分道揚鑣了,這回再不能重蹈覆轍了?!敝芏鱽碚f:“會寧是隴東重鎮(zhèn)和交通樞紐,北控靖(遠)、海(原),西障定(西)、臨(夏),南蔽秦(安)、通(渭),東跨?。ǖ拢?、涇(源),素有‘秦隴鎖鑰’之稱,古代叫會州,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jīng)之路。因?qū)以鉃暮?,明代將其改稱會寧,意思是消除災害,永保安寧。二、四方面軍北上,必須經(jīng)過會寧。紅軍三大主力軍在會寧會師,既占領(lǐng)了樞紐地區(qū),又掌握了戰(zhàn)略主動權(quán)。”毛澤東聽后,興奮地吟道:“會寧,好地名,好地名?。?,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古人雖然起了一個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沒有安寧,現(xiàn)在三軍一會合,人民就會得安寧。恩來,這個地名很有含意,仿佛是遠古的先人就是為我們今天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在此會師起的吶?!?/p>
談古論今,風趣幽默,對地名賦予意義,寄托美好,頗有中國特色。
一進門的商店里,我們看到有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之一,《三軍在這里會師》。我問,書中有這些內(nèi)容嗎?答曰沒有。
工作人員繼續(xù)講解。展室西墻上有不少開國元勛和將帥的照片,工作人員指著這些照片說,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李先念等,1955年授銜的10大元帥中的9大元帥,10位大將中的8位大將,57位上將中的45位上將,還有120中將,1 200位少將,都到過會寧地區(qū)。我問,書中有這些內(nèi)容嗎?答曰也沒有。一個貧困小縣,居然有這么多元勛和將帥到過,這在全國實屬罕見。會寧很有加大宣傳的資本,會寧很有加大宣傳的必要。
我們都買了一本小冊子?;貋矸?,小32開,120個頁碼,普通黑白印刷,定價4.50元,商店卻要價6元。心想,這屬長線商品,印數(shù)肯定不會太小。搞了多年編輯出版工作,其中的利潤空間一目了然。在會師勝地和文化名縣,被宰了如此輕柔一刀,心中多少有點不是滋味。為景點考慮,如此視明碼標價于不顧,多掙這點小錢,壞了自己名聲,得不償失。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