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湛普鎮(zhèn)白水村曾因“幾多”而遠近聞名:打牌賭博多,不孝兒女多,糾紛矛盾多,上訪鬧事多……
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是道德評議。
所謂道德評議,是由村民自己選出6名至7名有威望的農(nóng)村能人擔(dān)任評議員,組成評議會,制定《村民道德公約》,對涉及道德范疇的言和行、人和事,采取上門評議、現(xiàn)場評議、集中評議等方式,及時解決“法律管不了、干部不好管、鄰里難插手”的糾紛。
張吉春78歲的老父親張治國有點老年癡呆,張吉春很是嫌棄他,罵父親“老不中用”,常對鄰里人說:“這個老家伙,吃得好多喲?!睆堉螄鴽]米吃了,只好到地里掏生紅薯吃。
村上建立道德評議會后,張吉春就成了被評議的第一個對象。
評議會會長袁印貴與高子彪、杜林生兩個評議員上門找到張吉春。
“張吉春,《村民道德公約》寫著‘尊老愛老、盡孝盡責(zé)’,你是啷個做的?”高子彪不客氣地問。
“你各人去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quán)益保障法》,你這樣做是違法的!”袁印貴的話更嚇人。
“怕老人吃多了?這傳揚出去,多不好嘛?!倍帕稚プ∧贻p人要面子的心理,補充說道。
三個評議員一起攻心,拿他父親當(dāng)年養(yǎng)他的艱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張吉春終于承認了錯誤,并向評議員們保證:“以后他想吃啥我就給他煮啥。”
事后,張吉春對父親真的好了,村民都夸張吉春變了。
為了進一步轉(zhuǎn)變風(fēng)氣,樹立敬老愛老的風(fēng)尚,白水村在道德評議中公開評選了一批“好兒女”、“好媳婦”和“五好村民”。
村民楊明瓊就是2004年10月評選出的“好兒媳”。她十年如一日,孝敬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婆婆。評議中,許多村民都由衷地說:“楊明瓊真難得,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p>
經(jīng)過這樣的評議,那些不孝敬老人的村民偷偷轉(zhuǎn)變了。有的村民私底下說:“道德評議真厲害!”
在農(nóng)村,一些雞毛蒜皮的糾紛,常常讓基層干部跑斷腿、磨破嘴,還出力難討好。而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在白水村少了,村委會主任袁印貴詼諧地說:“道德評議給我們‘減負’了?!?/p>
3組村民秦宗玉生性古怪,常與鄉(xiāng)鄰磕磕碰碰。2004年5月,為放水,她又與鄰里鬧得不可開交。原來,她只管自己放山塘的水灌溉農(nóng)田,卻不準別人放水,有人來放水,她又打又罵,致使有幾戶農(nóng)民因沒放到水而收成不好。村民對她意見很大。
大家決定對秦宗玉進行公開評議。在評議會上,許多村民都指責(zé)秦宗玉自私,不講道理,也有的說她沒修養(yǎng),把集體的水資源據(jù)為己有,甚至有人嚷著“賠我的谷子”、“把我的農(nóng)業(yè)稅交了”。
“山坪塘是集體的,不是你一個人的,每個人都有權(quán)享受,你不應(yīng)該不準別人放水呀!”“你讓人家收成不好,良心何在?現(xiàn)在賠得起嗎?”評議員們一針見血地指出她的錯誤,“你要與大家搞好關(guān)系,抬頭不見低頭見,你啷個就不改改你的脾氣?”“‘街坊鄰里,和睦相處’,《村民道德公約》上的這句話,你當(dāng)耳邊風(fēng)了?”
面對毫不留情的公開評議,秦宗玉面紅耳赤,不得不低下了頭。
評議會后,秦宗玉不再逞強,對人客氣了,與鄉(xiāng)鄰漸漸和睦起來。
楊昌書、楊昌明既是親兄弟,又是老冤家,一吵就是十幾年,今天你砍我的竹子,明天我砍你的果樹,有一次半夜打架后,雙雙吵著去找村委會主任評理,氣得村委會主任也大吵起來:“你們兩兄弟吵呀吵呀,吵得大家都不安寧,為的是啥嘛?”
村上召開幾次道德評議會后,楊家兩兄弟逐漸認識到自己這樣做不光是家庭不和睦,還影響了一方安寧。還沒等評議員找上門來,兩兄弟主動握手言和了。
2003年秋,白水村引進花椒項目,推廣種植花椒2000畝。花椒樹苗到了手,部分村民就是不愿栽,有的還把別人栽的樹苗鏟掉。袁印華、黃斗文等村民說:“這是干部瞎指揮,種花椒干什么?”“我們要上訪!”
怎么辦?道德評議會上見!
評議會上,當(dāng)面鑼,對面鼓,通過評議員們苦口婆心講道理,終于做通了工作,2000畝花椒得以順利栽種?,F(xiàn)在,花椒已開始投產(chǎn),有的村民家收入達7000多元。袁印華、黃斗文等反對最激烈的村民,也栽上了花椒樹。
白水村距縣城很近,但一條村道修了8年都沒修通,村民道德評議會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現(xiàn)在,嘗到甜頭后,湛普鎮(zhèn)已在全鎮(zhèn)推行村民道德評議會制度,95%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各類信訪案件同比下降了40%。說起道德評議會,湛普鎮(zhèn)黨委書記李為民就來勁,說它是化解糾紛的“消聲器”、精神文明的“放大器”和經(jīng)濟建設(shè)的“助推器”!
點評:化解千千結(jié),需要兩只手——既要靠法律這只手,又要靠道德這只手。豐都縣湛普鎮(zhèn)白水村通過道德評議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成功實踐證明,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有時侯道德這只手比法律這只手更靈活——所謂“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