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美國是青年人的樂園,老年人的地獄?!鼻罢呦喈?dāng)確切,后者卻似是而非,至少不全面。在美國,雖沒“生兒防老”之俗,但有“尊老”之習(xí)。
人們都尊稱老人為“高年公民”,越來越重視老人的福利。由政府給予生活保障,每月可以領(lǐng)到隨著物價上漲而增加的生活補助費,即所謂“社會保證金”,不必依靠子女的金錢接濟。如果年長的移民拿到定居美國綠卡,3年后可領(lǐng)取社會救濟金?!白鹄稀边€表現(xiàn)在乘車、乘船、參觀、旅游等方面,票價是優(yōu)待的。其他如老人理發(fā)、去電影院、干洗衣服,都可得到減價優(yōu)待。
乘舊金山的纜車,對一般成年人來說,票價為1.50美元;5—17歲的少年兒童為0.75美元,而年長者和生理障礙者為0.15美元。在圣荷西,乘公共汽車分黑紅兩色的票價,黑色為2美元,供普通乘客購用;紅色為1美元,供老人用。兩種票據(jù),全天乘任何路公共汽車都行。乘飛機,老人票價也受優(yōu)待,不過要查證,看是不是過了65歲。過了65歲,就取得了“老人資格”。在金山灣,老人可以持證到“霸特”(BART,一種“海灣快捷交通系統(tǒng)”的英文縮寫名稱)總站辦理“優(yōu)待證”,這樣1.60美元的交通卡可抵16美元使用。所有參觀時要付費的游覽場所,都對老人降價,而且只“目測”,不“驗齡”。
我在美國,沒有看見過老人同子女在一起住的“四世同堂”現(xiàn)象。美國老人的晚年暮景千差萬別,但是概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
——靠近子女,但獨自生活。
勞依夢特和金夫婦,住宅與他們的90多歲老母的住宅相距不遠(yuǎn),老母有事如外出買東西,可以開車相助。而他們自己的三個兒子,一個在德克薩斯州,兩個在加利福利亞州。他們自己還算“身強力壯”,時而去歐洲、日本旅游,時而暢覽密西西比河,時而到各處兒子家庭居住,其樂無窮。
——投靠老人院。
到老人院頤養(yǎng)晚年者,需要一定條件。孤寡老人自然容易進(jìn)去,也有有子女者住進(jìn)去的,但要付一定的錢。老人院條件各異。我在樂思暮市看到一個老人院,是中等的。它是一個大半圓形的平房建筑,房前是一個大廣場,種有花草,也可停車,環(huán)境十分安靜、整潔、幽美。屋前有好多老人在圍桌下國際象棋和打撲克,也有人悠然地躺在椅子上看書讀報。老人院有專人負(fù)責(zé)老人的衣食住行和醫(yī)療。
——自租老人院式的房子生活。
一些美國人專做老人的生意,建造只有60歲以上老人能住進(jìn)去的公寓庭園、山莊或大廈,辦理為老人服務(wù)的“優(yōu)哉游哉的旅行”。在氣候溫和、老人群集的加州,花樣特別眾多,五花八門,使老人視此為樂園,而“樂不思死”。到這里住,老人要有一定存款。如果無力或不愿自我料理生活,可向某個辦理“托老”事業(yè)的機構(gòu)申請租房居住。
——被子女拋棄,或無兒無女,流落街頭。
這種人也有不少。我在核桃溪和舊金山街上都見過。“樹老怕枯,人老怕孤”。他們共同特點就是囊中羞澀,落魄、孤寂、凄涼、蒼老、衣衫襤褸、面帶饑色,“寂寞孤獨催人老”?。@部分人來說,美國確實是“老人的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