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备`以為:“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祛病”。其實“讀書祛病”說古已有之。明朝鄭成功為弘揚此說,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養(yǎng)生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國外醫(yī)學界對十六世紀以來400多位偉人做過研究,發(fā)現其中壽命最長的均為善讀書者,平均年齡79歲,他們都是以高雅傳世的書籍祛病養(yǎng)生益壽。
《漢書》載:漢文帝少時笨腦,通過“讀頌奇文”,弱智癥不藥而愈。梁武帝“三日不誦玄暉(謝眺)詩,即覺口臭”。南宋陸游亨年85歲,其長壽秘訣有一條就是嗜書如命,以讀書舒心養(yǎng)生。他還把讀書療法授予百姓,寫有一詩:“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藥,吾詩讀罷自醒然”。宋·蒲宗孟說:“寒可無衣,饑可無食,讀書不可一日失。”足見讀書的功能之大矣!清代秦子忱患惡瘡,“伏枕呻吟,不勝苦楚”。但一部《紅樓夢》,竟使他忘卻病痛,“迎月讀竣,而疾亦賴是漸瘳”,書讀畢,惡瘡痊愈,還寫出一部《秦續(xù)紅樓夢》來。清代《老異續(xù)編》載有杜甫詩可治病的驗案:白巖朱公患氣痛癥,發(fā)作之時每每吟誦杜詩數首而獲緩解……
培根說:“閱讀使人充實?!备郀柣f:“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快而舒適的詩?!比绱说膼芤馓鹈?,才使得他能擺脫各種磨難和身體的病痛。
英國小說家毛姆說:“讀書可以緩和饑餓的痛苦與失戀的悲哀。”好的書籍、詩文,因其優(yōu)美的描寫,生動的情節(jié),風趣的文字,對讀者的精神產生奧妙的影響,可消除煩悶、解開憂郁、忘卻痛苦,堪稱無聲的“心理疏導醫(yī)生”和無形的“良藥”。
讀書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不僅有視覺和其他感官參加,而且還涉及到大腦反射和意識活動?,F代科學表明,腦的重量與聰明沒有直接關系,但與壽命有直接關系,人衰老的本質是細胞的衰老,尤其是腦細胞的衰老。“腦強必多壽”。所以通過閱讀書籍不但能開闊思維視野、除卻抑郁情緒等心理疾病,而且合理讀書、用腦亦可延年益壽。
人生多苦味,但倘能在辛苦之余,將身子從俗界中拔出一刻,與書中的人物默默交流,于一瞬之間體味世間永恒之美,或情鐘詩詞,在詩詞靈氣的滋潤涵詠中,陶情怡性,保持心境的平和,不但會忘記生活里的許多煩惱和痛苦,而且會增強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即使是耄耋之年,也會生出些少年的活潑心境。
國外對讀書祛病說非常重視。德國不少醫(yī)院已設置各科病員圖書室,使許多慢性病、心病患者加快康復步伐。意大利則創(chuàng)辦“詩藥有限公司”,出版具有不同主治功能的詩集,供病者對癥讀用。老夫不揣冒昧,敢問:我國的醫(yī)療衛(wèi)生界又做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