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是舶來品,不是中國的土特產(chǎn),它起源于古希臘,是指三部情節(jié)連貫的悲劇,因此又叫“三聯(lián)劇”。如埃斯庫羅斯的《“俄瑞斯忒亞”三部曲》:《阿伽門農(nóng)》《奠酒人》《報仇神》。以后逐漸用于小說和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即指那些三部分內(nèi)容各自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的文學作品。如,埃斯庫羅斯的最著名的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三部曲》:《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被釋放的普羅米修斯》《帶火的普羅米修斯》。這個悲劇取材于古希臘神話中巨人普羅米修斯和眾神之父宙斯斗爭的故事。普羅米修斯創(chuàng)造了人,把天火帶到了人間,受到眾神之父宙斯的懲罰。宙斯下令用鐵鏈把普羅米修斯永世綁在懸崖上。普羅米修斯受盡了折磨,雙手被釘在巖石上,胸膛被釘進了鐵的楔子,腰和腿被鐵鏈嚴嚴實實地箍著。在這部悲劇中,埃斯庫羅斯以鮮明強烈的對比塑造了普羅米修斯高大、堅毅的英雄形象。所以,馬克思稱贊普羅米修斯是“哲學日歷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在中國,“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是從現(xiàn)代文學開始的。最早寫“三部曲”的大概是郭沫若,他于1921年起寫了《“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于1929年寫了《“漂流”三部曲》:《歧路》《煉獄》《十字架》;后來他又寫了《“叛逆”三部曲》:《卓文君》《王昭君》《聶嫈》。其后是茅盾,他于1930年起寫了《“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又于1932-1933年寫了《“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巴金于1931年起寫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于1931-1933年寫了《“愛情”三部曲》:《霧》《雨》《電》;于1935-1943年寫了《“抗戰(zhàn)”三部曲》:《火》《馮文淑》《田惠世》。特別是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歐洲文學中,以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寫成“自傳體”三部曲的是列夫·托爾斯泰和高爾基,他們分別寫了《童年》《少年》《青年》和《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