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去一個戰(zhàn)友家玩兒,看到他的兒子正在完成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yè)——做一只風箏。戰(zhàn)友和孩子興高采烈地忙著,我在一旁當起了助手,為他們遞竹簽和糨糊。不到一個時辰,一只漂亮的“大公雞”風箏就做好了,小家伙還拿出各種涂料,在風箏上畫著花花綠綠的顏色。
我們一起到街上買來了長長的線和線軸,然后跑到駐地山上的一處空地上放風箏。那天天氣真好,陽光明媚,和風拂面,小男孩一面繞著線,一邊噘著個小嘴給我背誦教科書上有關(guān)放風箏的各種要領(lǐng)。一切準備就緒后,我讓他托起風箏,自己拿著線軸就往前面跑去,可沒跑出多遠,風箏就一頭栽倒在地上。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小家伙說他來試試,于是我手捧風箏,他牽著線向前跑著,眼看風箏迎風飛舞起來,沒想到一個跟斗又翻了下來。我們把風箏上的線和系線的地方都作了調(diào)整,又試了好多次,還是沒有成功??吹絼e人的風箏飛得老高,自己的風箏飛不起來,孩子急得都快哭了。
這時,旁邊一位老大爺笑著走過來了,他彎下身子從地上撿起一塊小石子,又從線軸上扯下一截繩子把石頭系在風箏的“肚皮”下,然后他遞過風箏說:“這回肯定行了,這石頭不能太輕,也不能太沉,它跟風箏的重量和風速的大小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來,試試看吧!”我們將信將疑地試了一下,果然,風箏穩(wěn)穩(wěn)地飛了起來,升上了天空,小家伙破涕為笑,看著飛舞的風箏開心地蹦著、跳著、叫喊著。
給風箏系上塊石頭,風箏就能飛起來,還能飛得更高、更遠。因為墜物是定力,無壓輕飄飄……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生活小常識,由此擴展想一想,這其中確有人生大智慧。
點評:
據(jù)說著名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晚年在接受美國一家報刊采訪時,記者好奇地問他為什么幾天就能產(chǎn)生一個新發(fā)明,這位老人微笑道:“其實也沒什么秘訣,我只是習慣于每天給自己的心系上塊石頭而已?!?/p>
估計這與在風箏上系石頭的道理相差無幾,是否可以理解為適當?shù)卦黾訅毫Φ耐瑫r,也就多了一種定力和動力。想來不無道理,人們在生活的路上總會感受到諸多壓力,或許來自家庭,或許來自社會,更多的是源于自身。大凡成功的人很少有輕飄飄的感覺,成功的人善于為自己確定目標,也善于尋找到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適當加壓就是辦法之一。
人與生俱來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惰性,沒有壓力的日子,惰性就會膨脹。每天來一點壓力,或者要求自己做點什么,壓力就會成為動力。而適當?shù)膲毫κ谴呋瘎?,是助推器,是實現(xiàn)夢想的雙翅,就像高高飛起的風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