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是我國人民特別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會,稍加留意,便可從詩文典籍中見到人與人、人與畜禽、人與大自然“貴和”的描述。
人與人“貴和”
《論語·顏淵》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是可以親如兄弟的?;蛘哒f一個人的視野已達到(君子)境界時,什么人都可能成為兄弟(朋友)。
在《禮記·禮運》中,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就是對和諧社會的具體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病者,皆有所養(yǎng)……”
人與畜禽“貴和”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寫道:“……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兇猛的老虎能夠為人奏樂,鸞鳥能夠為人駕車。
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實寫又是一番景象:“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中的“鵲”驚、“蟬”鳴、“蛙”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好一個眾生和平的世界!
人與自然“貴和”
古時,與松、竹、梅“歲寒三友”相伴的,甚至視“梅”為“妻”、將“松”作“子”的,大有人在。較完整畫人繪景的,柳詠的《望海潮》堪稱代表作:“……重湖疊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贝底鄻菲鞯娜?、和歌泛舟的人、醉聽樂曲的人、吟詩賞景的人、蓮葉叢中垂釣的老人和嬉鬧的孩童以不同方式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安泰祥和地生活,真叫人心馳神往。
“貴和”的重要性
“禮之用,和為貴”。盡管有人對孔子時代的“禮”特別是“和”有爭議,但是后世多將“和為貴”作為“和諧”處世的箴言?!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避髯影咽欠瘛昂汀弊鳛椤吧迸c“死”的標尺。傳統(tǒng)中醫(yī)也講“和”,說“和”才身體健康;通融民族關系也講“和”,如王昭君“和親”;生意人也講“和”,因為“和氣生財”;居家過日子也講“和”,因為“家和萬事興”。還有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才有趙國的安全;諸葛亮的“北拒曹操,南和孫權”才有“赤壁之戰(zhàn)”等勝利。由此可見,“貴和”利國、利家,也利于“和”者本人。
自然“和”則美,生命“和”則康,社會“和”則安,國家“和”則強。“和諧社會”需要眾人構建。但每人的先天條件、所受教育、地域文化等等卻難統(tǒng)一,這就需要范仲淹所言的“政通人和”?!爸挥姓马樌?,才能百姓和樂。只有用法律調節(jié)和制裁為社會利益而發(fā)生的沖突,用傳統(tǒng)道德教化人們注重理性,提倡寬容,才能營造‘貴和’環(huán)境,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