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檢杜詩,見一首以詩代簡的詩信,用大白話實說日常生活,簡直是一篇唐代朝官生活的特寫,甚有趣味,是正兒八經(jīng)史書上讀不到的。當時杜甫在左拾遺任上,這是他一生中僅有的一次入朝為官。信是邀詩友畢四曜來喝酒,大意是這樣的:
真是沒法子,咱們同住一條巷子,我南你北鄰里之間卻十天半月聚不上一次。為什么呢?沒有馬騎呀!本來公家按級別給朝官們配了交通工具(馬),可是去年前方戰(zhàn)事吃緊(時值安史之亂后期),已動員官員們將公私馬匹上交助戰(zhàn)了。
這么一來出門就為難了,公馬揩不著油,雇馬又家窮,走路嘛——倒不是我沒腳,也不是腳沒力,實在是因為無車無馬上街東跑西顛會丟了當官的威儀體面,要招致官長的不滿,這一份苦衷您可千萬要體諒。
偏偏今晨一陣急雨春風,睡過了頭,沒聽到鐘鼓聲,趕不及上朝。東家答應借給我一頭驢趕上班,可是雨路泥滑不敢騎,怕一跤摔丟了老命?,F(xiàn)已經(jīng)托人去請了個假來。
終日無事,不能不想起您來,想起當年您讀詩那一幅恭敬虔誠樣子又好笑又親切吶。哎,辛夷花開又花落,我與您都老了喲!
街頭酒價苦它太貴,我們這種方外酒徒真難得一醉呀。我既已請了假當然不便再出門了,煩您快來我這兒,同我喝上一斗,我恰好還有三百青銅錢呢!
此詩中的酒價也可看作實錄。據(jù)《唐書·食貨志》載:乾元二年(寫詩后一年)節(jié)糧禁酒,建中三年始置肆釀酒,斛收值三千,合斗酒三百錢。貞元二年,斗酒降至百五十錢。雖錢有貴賤時,酒有優(yōu)劣質,但崔輔國“與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錢”,王維“新豐美酒斗十千”,都不能認作確數(shù)。
注家王嗣爽評道:“俗語皆詩,他人所不能到。真情實事,不嫌其俗也?!逼鋵?,此詩之為詩,并不在于“俗語”,也不在于“真情實事”。除卻偽君子,人們日常對家人言,對友人言,對同事熟人言,十有八九是俗語,是真情實事,難道句句皆詩?
真情實話上升為詩的條件是什么?是隱于言者語中的獨特情趣。老杜詩多是斂眉蹙額作憂固憂民狀,這份詩札卻詼諧幽默。自嘲窮得沒錢擺譜,卻又死守官儀,沒車馬情愿不出門;自嘲睡過頭將遲到,干脆請病假,卻又因此出不得門,呆在家里好煩;嘲朋友也是自嘲,嘲朋友早年恭恭敬敬讀詩的可笑,自嘲只有三百錢卻要飲一斗的窮喝酒。暫時丟了“窮年憂黎元”、“竊比稷與契”的沉重,難得偷暇曠工、呼朋求醉也逍遙一回。這又是一個杜甫!杜夫子也有性靈的一面,放浪的一面。然而杜甫畢竟是杜甫,放浪也只關起門在家放浪,不敢像李白那樣醉臥酒肆,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驚世駭俗。
順便交待一句,這個詩友畢四曜,后來名列《酷吏傳》,不過當時尚未發(fā)跡,故只見風雅而未顯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