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狗上床與引狼入室(《犬奸》)
《犬奸》一篇在《聊齋》中大約算是最無聊之作了,所以從來未見有人評說。一個久曠于室的婦人與狗通奸,案發(fā)之后,在解押途中又被兩個無良公差作旅行表演。這則故事即使對于沒有受過“文以載道”理論訓(xùn)練的人來說,也會知道它確實(shí)是《聊齋》中的糟粕了。更何況還有更為“不堪”的“戲判”贅于篇末。
但鄙意卻認(rèn)為此篇萬萬不可小覷。
犬奸的故事沒有什么可希罕的。早在六朝人的筆記中就有記載,署名陶潛的《搜神后記》卷九有一條,有興趣的讀者可找來看看。而大約與蒲翁同時代的一位上海人叫董含的,在《三岡識略》中也寫過一篇“犬奸”,先引全文如下:
關(guān)東一婦,性淫蕩。夫往戍所,經(jīng)年不歸。家畜一犬黠甚,婦每置于懷,因與之接。犬與人道無異,而健捷善嬲戲,能晝夜不息,絕愛之。未幾遂孕,彌月一產(chǎn)三犬,地方以為妖,聞于官。細(xì)鞫始得其實(shí)焉。
把此篇與蒲翁的那篇相比較,除了情節(jié)稍異之外,還有一點(diǎn)大不相同,那就是董含所記是“據(jù)實(shí)而錄”,雖然這“實(shí)”是以“耳聽為實(shí)”,但卻絕無借題發(fā)揮,相較之下,還是“溫柔敦厚”的。而蒲翁則不然,那旅行表演的情節(jié)就很可能是老先生的發(fā)揮,而且不止于此,他在故事末尾還要筆鋒一轉(zhuǎn),加了一句:“人面而獸交者,獨(dú)一婦也乎哉!”
就是這一句,已經(jīng)足夠把蒲先生一家滅門了。
看官會問:何至于如此危言聳聽!那么就委屈閣下暫充一下大文豪蒲翁,來回答吳之榮之流的幾個問題。當(dāng)文豪為什么還要說“委屈”?因?yàn)殚w下此時已經(jīng)革去功名,在一頓大板子之后趴在縣太爺?shù)拇筇孟铝恕?/p>
第一問:你說“獨(dú)一婦也乎哉!”那么這“一婦”之外,你說的是何人?婦人之外,自然是男人,那么男人如何“人面而獸交”?
第二問:“獸交”就是與獸相交,而“交”有多義,《禮記》有“人臣無外交”之說,所謂“不貳于君”也。人與獸交,自是貳于其君,那么你說這“貳于其君”的是誰?
第三問:洪經(jīng)略、吳經(jīng)略歸順大清,掃蕩宇內(nèi),被一些亂臣賊子們罵為“引狼入室”,你在這篇中說了個“引狗上床”的故事,豈不是影射洪、吳二經(jīng)略?
第四問:大清當(dāng)年發(fā)祥于建州,太祖爺努爾哈赤曾向明廷稱臣,說是犬馬,也還在理;如今這惡犬咬死了主人,豈不是影射大清滅明,罵我們的主子為噬主的惡犬!
每問之間再加上一夾一拶若干敲,不怕閣下不招。
所幸的是山東人中吳之榮一流人物尚少,而淄川的那個大漢奸孫之獬也早叫老百姓宰了〔1〕,沒有人再敢效尤。另外也許是蒲翁的僥幸。他身居僻鄉(xiāng),又沒有湖州莊廷那么闊氣,拉上一群名人作序把《聊齋》刻出來,流布海內(nèi)。于是他有生之年成了漏網(wǎng)之魚,等到青柯亭把《聊齋》刻出,《犬奸》一篇已經(jīng)刪去,蒲老先生的墓樹也早已成拱了。
再說些題外的話,如果這篇真的被吳之榮之流捉住把柄,可能向主子表功時也頗費(fèi)口舌。記得“文革”時親聆一場批斗某“惡毒攻擊”分子的大會,軍代表列舉其罪狀道:“某某某惡毒攻擊偉大領(lǐng)袖,第一條,他在某時某地對某甲說了‘有耳不能聽、有嘴不能說、有筆不能寫、有腦子不能想’的某些話;第二條,他又在某時某地對某乙說了‘有耳不能聽、有嘴不能說、有筆不能寫、有腦子不能想’的某些話……”軍代表說繞口令一般講了半天,誰也不明白這個反革命究竟說了什么。不要以為這位軍代表的“為尊者諱”有些好笑,他大約也是知道其中厲害的。而且此事也于古有征。
想當(dāng)年,戊戌之后,太后老佛爺也要搞新政,就派了五大臣出洋考察。其中端方大人到了舊金山,公務(wù)之余,就把正在那里留學(xué)的湖北學(xué)生劉成禺叫了去。這劉成禺拿著清政府的官費(fèi)于此讀書,卻是專和清廷作對的革命黨,他早在三四年前留學(xué)日本時就開始追隨孫中山先生,此時被派到舊金山辦報宣傳革命。端方見了他,便沉著臉說:“我來舊金山之前就讀過你在《大同日報》上寫的那些文章了。我告訴你,你以后不要再講那些話了?!眲⒊韶睦锩靼?,卻說:“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些話?!倍苏f:“就是你講的那些話?!眲⒄f:“我沒有講什么話?!倍苏f:“就是你天天講的那些話。”劉說:“我天天并沒講什么話?!倍朔揭豢催@小子是成心和自己搗亂,非要自己把劉那些犯上作亂、排滿革命的話重復(fù)一遍不可,就氣哼哼地說:“你自己還不明白,就是你講出口的那些話!你也明白,我也明白,從今以后,那些話再也不要講了?!眲⒗^續(xù)裝傻說:“我到底也不明白你說的是什么話?!?/p>
于是我想,那些嗅覺靈敏的走狗們?nèi)绻l(fā)現(xiàn)了《犬奸》的大逆不道,向主子學(xué)舌之際,自己的腦袋也一定是很不穩(wěn)當(dāng)?shù)牧?。因?yàn)閷δ切坝卸荒苈?、有嘴不能說、有筆不能寫、有腦子不能想”的話,他也是不能說不能想的。所以精明的官場中人就是遇到此類揭發(fā),也最好把事情壓下去。舉例說明,也是“文革”掌故,鮮為人知,贅于篇末,算是額外贈送。
蔣百里的小女兒蔣和是中日混血兒,在那時天經(jīng)地義地要被懷疑是外國特務(wù),所以軍宣隊(duì)就逼她交代出敵特的情報。這位太太被逼得胡說八道,尋死覓活,終于有一天,她要向軍宣隊(duì)的第一把手做單獨(dú)交代了。軍代表一本正經(jīng)地接待了她,強(qiáng)按著激動等著爆炸性的材料出現(xiàn),不料這位太太只在紙上寫了一句:“陳伯達(dá)是雜種?!边@材料是夠爆炸了,但當(dāng)時陳伯達(dá)是三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人物,這材料能匯報上去么?不行,讓陳伯達(dá)看見,自己的前途就慘了,所以這位軍代表經(jīng)過領(lǐng)導(dǎo)班子集體研究,最后英明地決定,這“檢舉材料”一不能上交,二不能焚毀,只能鎖到保險柜中,內(nèi)容則絕對保密,誰傳出去誰負(fù)責(zé)。而蔣太太也就此放出牛棚,這也是防患于未然,誰知這個瘋子還會抖出什么“爆料”來呢。
蘭麝熏心洪承疇(《長清僧》)
《長清僧》一則“異史氏”曰:“人死則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異之乎其再生,而異之乎其入紛華靡麗之鄉(xiāng),而能絕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閃,而蘭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況僧乎哉!”
這“眼睛一閃,而蘭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顯然另有所指,因?yàn)橄旅嬉痪洹皼r僧乎哉”就把這老和尚剔了出去。但這話很不好理解,這“蘭麝熏心”與“求死”有什么關(guān)系呢?譬如你對人說:我給你一個大元寶,你就別死了。這話能說通么?你就是不給我元寶我也不會去死呀。誰沒事兒要把死當(dāng)成樂趣,當(dāng)成事業(yè)呢?平常的時候沒有這種人,除非是瘋子;但特殊的時候就有,那就是要以死殉節(jié)、以死殉國的時候。所以這句話要想說通,就只能這樣理解:一個大臣或大將,決心以身殉國了,但突然一睜眼,好一個嬌滴滴、香噴噴的大美人,正在向他眉語而目許,那么還死不死呢?算了吧,死后的名節(jié)和生前的艷福,二者不可得兼,于是就“求死而不可得”了。所以蒲翁此話是有所指而發(fā),所指也不是別人,就是那位可與吳三桂齊名的洪經(jīng)略洪承疇。
崇禎十二年,滿洲事亟,朝廷任命屢敗中原“群寇”的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對付越來越嚴(yán)重的外患。這也是在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死后,明廷中惟一一個能用兵的大臣了。但到了十五年,洪氏兵敗松山,成了滿洲的俘虜,開始他是絕粒引吭,誓以死殉,可是終于投降了清廷,而且引導(dǎo)清兵徹底消滅了明朝。于是民間遂有洪氏惑于清孝莊后美貌之說。對此清人筆記自然不敢記錄,到了清末民初,《蕉窗雨話》遂大揭其事,所敘細(xì)致入微,雖然未必為史實(shí),卻也是流傳有自。在此摘其大略:
皇太極欲降洪氏,令于國中曰:“有能出奇謀降洪經(jīng)略者,受上賞。”承疇有狎仆曰金升,習(xí)主性最悉,獻(xiàn)計(jì)清帝曰:“我主人賦性沉毅,爵祿刀鋸,弗足動厥志。惟頗喜女色,粉白黛綠,滿貯金屋,后宮如夫人蓋不止六人也。茍飾麗姝,婉辭相勸,或足稍動厥心乎。”皇太極于是大索國中,千紅萬紫,群萃禁門,遍閱蠻花,無一當(dāng)意者。喟然而吁,入宮長嘆。胡后問之,乃以金升之言告。胡后悄然以思,有間,頻以目視皇太極,兩頰暈紅,附皇太極耳絮語良久,語秘莫聞。但見皇太極作色曰:“朕貴為國主,乃為一頂綠頭巾壓殺耶!”胡后徐曰:“主子勿怒妾,妾豈自謀,為國計(jì)耳,聽否由主,妾弗強(qiáng)也?!被侍珮O尋思半晌,憮然曰:“無已,從卿矣,好自為之?!庇谑呛笃G裝盛服,屏從人,至囚所。見承疇閉目危坐,道貌岸然,凜乎若不可犯也。悄問曰:“此位是中朝洪經(jīng)略否?”語音清脆,宛似九囀黃鶯;吹氣如蘭,芬芳沁鼻。承疇冥心待死,聞嬌聲頓觸素好,自不覺目之張也。胡后曰:“先生,爾竟欲殉節(jié)乎?”承疇驚問:“爾何人?爾何由知我?爾之來,奉何人命?有何事?”胡后笑曰:“我非食人者,何事恐怖!且先生矢志殉國,至怖事亦無過一死,何恐為?”言時嫣然微笑,眉態(tài)撩人……承疇既醉其貌,又服其識,中心憧憧,莫知所之。胡后又曰:“先生身后,亦有遺語詔家人否?我二人既然相遇,青鳥之職,后死者責(zé)也。愿先生語我!”承疇聞言大戚,淚出如珠。胡后手繡帕代為揩拭。脂香粉氣,馥馥襲人,承疇心不覺大動,潛引其臂,亦不甚拒,覺膚滑如脂,柔若無骨,斯時也,幾自忘身為楚囚矣。是夜聯(lián)床共話,引臂作枕,洛浦巫山,其樂無極。次日,而大明國經(jīng)略大臣,竟與胡后聯(lián)袂朝清帝矣。
無須多說,那“吹氣如蘭,芬芳沁鼻。承疇冥心待死,聞嬌聲頓觸素好,自不覺目之張也”,難道不可以做“眼睛一閃,而蘭麝熏心”的注腳么?
(《聊齋志異評賞大成》,馬振芳主編,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
注釋:
〔1〕《清稗類鈔》:淄川孫之獬,明時官列九卿。睿親王領(lǐng)兵入關(guān)時,之獬首先上表歸誠,且言其家婦女俱已效滿妝,并于朝見時薙發(fā)改裝,歸入滿班。滿以其漢人也,不許;歸漢班,漢又以為滿飾也,亦不容。之獬羞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fā)之制,獨(dú)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奏上,世祖嘆賞,乃下削發(fā)之令。及順治丁亥,山東布衣謝遷奮起,兵入淄川,之獬闔家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