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采用模擬場景、編導角色短劇等教學方法進行英語教學,從而將學生置身于一種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模擬場景
在教學過程中,我經(jīng)常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等多種直觀手段去設(shè)置情景,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學生語言實踐能力。比如,在教授EEC教材第一冊第五課“What’sthis?”句型時,我拿出小熊問:“Isthisadog?”學生回答:“No,it isn’t.It’s a bear .”我接著問“What’s this?”然后自答:“It’s a bear.” 因為學生以前學過“It’s a bear.” 自然就明白“What’s this?”的漢語意思,同時我做出憨態(tài)可掬的小熊的動作,加深學生對新句子的理解。領(lǐng)讀幾遍后,我依次拿出準備好的鉛筆之類的東西,讓學生猜,誰猜對了就送給準。此時學生特別感興趣,這樣“What’s this?”的句型通過如此練習便被學生初步掌握了。
另外,我常常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教學情景。這樣,既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又可使教學內(nèi)容簡單直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EC教材的內(nèi)容比較貼近我們的生活,因此,我拋棄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成為真正的“演員”,而我只起“導演”的作用。例如,在教學EEC教材第四冊第四課“WhataboutaRobot?(II)”,我把教室布置成了Department Store(包括水果柜臺、文具柜臺和衣帽柜臺等),“商品”(水果、衣帽、文具等)都是學生和我從家里帶來的。我和學生共同表演,輪流擔任“售貨員”和“顧客”,到DepartmentStore 選購所需要的物品,從而很好地復習了“買物”、“賣物”和學習“watches cost too much.(討價還價)”的英語表達方式。
為了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加強語言實踐的能力,每節(jié)英語課我都要求學生做“Morning Report ”的場景模擬式的訓練。這種訓練不給學生確定內(nèi)容和固定模式,只是讓學生在模擬場景中體驗對話,鞏固所學的英語知識,鍛煉表演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這也體現(xiàn)出了小學英語新的教學思想和要求,遵循了語言習得規(guī)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語言運用的交際能力,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真正達到了語言為實踐服務的目的。
二、編導角色短劇
1.演繹課文。
即利用角色扮演法演繹課文內(nèi)容,有利于語言的記憶與鞏固。如,EEC教材第三冊第一課,是在早餐桌上的對話。我讓學生扮演“媽媽”和“孩子”的角色,同時配以簡單的服飾和生動的體態(tài)語言。這種對話表演活化了課文內(nèi)容,加深了對語言的理解,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獲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2.創(chuàng)編課本劇和童話劇。
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材料的基礎(chǔ)上,我要求學生在我的指導下、家長的幫助下或同學的互助下,用所學的英語句型、英文歌曲、英文歌謠等編寫課本劇和童話劇。如:我們根據(jù)EEC教材第三冊改編的課本劇《Lisa的故事》,在2001年哈市小學英語EEC實驗教學研討會上表演,獲得好評。由我編導的童話劇《美女與怪獸》、喜劇《聰明的小法官》均獲阿城市小學英語短劇表演一等獎。通過這些角色的表演,“小演員”都成為班級和學校的英語骨干力量,并帶動起全校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為繼續(xù)學習英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作者單位:阿城市實驗小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