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習慣,讀好書是一種享受。
在書的小院里閑庭信步,于幽幽書香中,我們記下了鐫永的文字,于智慧睿智中,我們刻下深邃的思想。
一起來讀書吧,發(fā)現(xiàn)教育中一點一滴的哲理,體會一次次的感動。
——題記
微笑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也許并不是微笑本身,而是那一剎那的溫馨與感動,讓我們改變了對人生、對教育的一些看法。
不經(jīng)意翻閱一本雜志,我的目光被《法蘭克福的微笑》吸引住了。
“我在德國乘坐地鐵前往會展中心時遇到了就職于國內(nèi)一家航空公司的年輕飛行員,由于是同胞又是老鄉(xiāng),倍感親切,我們熱切地交流著……無意間發(fā)現(xiàn)坐在對面的一個六七十歲的德國老人正沖著我微笑,那目光看上去慈祥而平和,就像一位寬容的父親默默地用他溫柔的大手撫摩自己摯愛的小女兒一般。
我記不清自己在哪里看到這樣的目光,但那一刻,我卻分明感覺那微笑那么熟悉。我悄悄地對身邊的翻譯說,你們德國人真友好,瞧,我不記得自己什么時候見過對面的這個德國老人,可是這一刻他卻在沖著我微笑。翻譯也笑了,輕聲回答道:‘我想他肯定也不認識你,他只是在用他的微笑提醒你,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了!’我愕然,這一刻我才發(fā)現(xiàn),車廂里那些正說話的人,他們的聲音都非常小,許多人甚至竭力把頭湊到一起竊竊私語,最大限度地做到不影響別人。我羞愧難當,歉意地沖老人笑了笑,心里感慨萬千……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很長時間了,可是現(xiàn)在的我,在每一個公共場合都 會下意識地約束自己,檢點自己的行為是否影響了別人,同時學會了寬容,學會了用一顆溫善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們。我知道這種改變分明來自那位德國老人,來自他那寬容而平和的微笑,相對于嘲諷、斥責、鄙夷和不屑,這種力量往往能更深地觸動一個人的心靈,支撐起一個人的人格尊嚴,甚至影響他的一生?!?/p>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規(guī)程。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法蘭克福式的微笑就是維系著這樹與樹、云與云、靈魂與靈魂之間的那一點通靈。
回想起以前我對犯錯學生的種種表現(xiàn),我頓覺滿心羞慚??嗫谄判摹⒗涑盁嶂S已經(jīng)成了我教訓犯錯學生的必備過程。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我除了抱怨學生品行惡劣,不通人性,朽木不可雕,又為他們帶來了什么?我原本想將他們拉入正軌,卻不曾想成了讓他們偏離軌道的“助推器”。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說:“道德是內(nèi)心的問題,不能深入內(nèi)心,既不能進行教導也不能進行感化,不觸及內(nèi)心生活的道德教育是很難成功的。”“在影響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爸挥薪處熽P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zhì)而言,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p>
為了讓我們的教育“天藍藍,草青青”,讓我們多一些法蘭克福式的微笑!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悅來中心小學)
孩子的眼睛就像湛藍的湖水,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另一個清澈的世界,傾聽孩子吧!他會告訴你來自“湖底”的真實聲音。
“掩耳”如何“盜鈴”
黃英
《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fā)現(xiàn)的故事。
我曾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這堂課的教學紀實。在教學過程中,一名男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明明寫著那個人把自己的耳朵掩住,聽不到鈴聲時去偷鈴鐺,這怎么可能?一只手能捂住耳朵聽不到鈴聲?是寫錯了吧?
問題一出,就引起了許多學生的哄笑?!皹诵铝悺钡哪泻⒚婕t耳赤。而此時的女教師卻面帶微笑,撫摩著男孩的頭,柔聲地說:“了不起。你竟然發(fā)現(xiàn)了大作家的失誤?!彼鎸θw學生說:“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千百年來無人發(fā)現(xiàn)的問題。你們先評價一下盜鈴人吧。”學生紛紛指出那人的愚蠢,老師話鋒一轉,問到:“世界上有沒有這種人?”學生表示不可能,教師繼續(xù)問:“既然如此,作家為何要這樣寫?有什么意圖?”那位男生站了起來說:“我明白了,作者不是寫錯,而是告訴我們別干傻事,更別自欺欺人?!薄皼]錯!這正是作者的寫作目的?!?/p>
讀罷該文,我掩卷沉思,如果當時這位女教師采取草率的態(tài)度,指責那位男生無知的話,必將磨滅他強烈的探究欲望,甚至使其喪失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有與現(xiàn)代成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兒童的思維有點類似原始人,他把這種思維方式稱之為“兒童——原始思維”。我們?nèi)绻贸扇说乃季S方式去看待孩子,特別是看他們做錯的事或說錯的話,往往會覺得不可思議。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這一切又是那么順理成章。今天,語文新課程提倡對課文實際上也是對生活的多元解讀,有的孩子可能會很怪,我們不是常常說“童言無忌”么?只要學生的想法不至于對社會和他們自己產(chǎn)生危害,我們做教師的都應當給足夠的寬容。
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多研究學生,上課要多關注學生的即時反映,對學生多一些理解,要成為他們的忠實聽眾,信賴的伙伴;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guī),多一些不拘一格;在學法上,少一些生搬硬套,多一些融會貫通;在語言上,少一些獨斷專行,多一些百家爭鳴;在態(tài)度上,少一些聲色俱厲,多一些和風細雨。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紫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