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明
不知什么時候有人把“蠟炬成灰淚始干”作為教師形象的定式。國內(nèi)某地的廣場上還塑造了一尊雕像,一支燃燒得遍體“淚痕”即將化為灰燼的蠟燭。雕像的作者以如此的藝術詮釋“理想的教師”,好像當代的教師非這樣不可。實際上,教師遠沒有這樣不幸,相反他們擁有更幸福的一面,那便是教師的最大追求——精神享受。
誠然,由于教師所承擔的職業(yè)中有育人的內(nèi)容,這便是使之高尚的重要成分。然而,高尚不一定是苦行僧,高尚中也不一定沒有樂趣與享受。
下過鄉(xiāng)的人當中,有人感受過高粱、玉米生長的情景。望著那綠油油的壯苗,你可以聽到它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這遠比任何一種音樂都要美妙。再如豐收時的麥浪翻滾,她能使很多人為之動情。教師的享受來自于什么?是學生的成長、成材。當你看到他們的天賦得以挖掘、發(fā)揮,他們從幼稚逐步走向成熟,那其中的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因為他們一批一批地成熟起來,其中滿載著你所賦予的希望飛向未來。在這過程中,教師也逐漸地桃李滿天下。只要人類還在進步,恐怕這種育人的美好享受就是最無價的,最人性的,同時,也是最美好的吧!
然而,享受并不僅僅只能是正常的、良性的感覺,它會像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情有五態(tài)“喜、怒、哀、樂、憂”一樣。教師在職業(yè)和事業(yè)中的享受也是豐富多彩的。比如,當看到學生進入道德誤區(qū)時的憤怒,當感到學生學習意志、方法上出現(xiàn)問題時的焦慮,當發(fā)現(xiàn)學生在德、智、體、美幾方面失衡時的傷感,當意識到學生在社會實踐薄弱時的憂心……此時教師的心會被刺痛,本能地產(chǎn)生責任心、事業(yè)感而引發(fā)的行動,千方百計用自己的力量,去喚起他人和社會的關注,為使學生的成長回到健康軌道而努力。這種“有感而發(fā)”的心理和行動過程是一種挑戰(zhàn)式的享受,奮進、拼搏的享受。它就像吃辣椒那樣,先感到強烈的刺激,進而是酣暢淋漓的享受;又如人在激動時的熱淚盈眶,好不盡情啊。
享受是人們心理感受的過程。教師的美好享受是以她的高尚性為前提的。只有把心放在學生真正、長遠的發(fā)展上,才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享受到其中的苦中樂,情中樂,希望之樂,奉獻之樂,成就之樂的總和。教師們,讓我們盡情地享受吧!
〔編輯點評〕
“春蠶吐絲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對教師職業(yè)的真實寫照。盡管教師工作非常辛苦,然而,桃李滿天下,英才奔四方,看到學生的成長、成材,“這種育人的美好享受就是最無價的,最人性的,最美好的”。《教師的享受》一文,寫出了教師的最大追求——精神享受,而這種美好的享受,來源于教師在自己崗位上的奮進與拼搏,來源于在不懈的追求中的那份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