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亮
毛澤東為什么這個時候提出訪美
毛澤東、周恩來早有與美國政府領導人直接接觸的意向,但正式提出來是在1944年年底和1945年年初。為什么此時提出訪美要求,其主要原因有:
1、對羅斯福政府抱有希望。羅斯福1933年當選美國總統(tǒng),以后連任三屆,長達12年之久。二戰(zhàn)爆發(fā)前后,對內推行“新政”,對外主張“睦鄰政策”,反對德意日集團的侵略和戰(zhàn)爭政策,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羅斯福在如何對待日本的問題上雖有過動搖,但總的看來他還是希望中國能拖住日本。而要拖住日本,一是蔣介石要堅持抗日,二是不能反共發(fā)動內戰(zhàn),由此,羅斯福希望中國要統(tǒng)一和團結。
毛澤東和羅斯福本屬兩個陣營的領軍人物,在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的共同斗爭中走在一起,他們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共同的語言。早在1937年冬天,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情報官員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到延安和山西八路軍總司令部訪問。此人曾任羅斯??偨y(tǒng)衛(wèi)隊的副總指揮,是總統(tǒng)的心腹。毛澤東在延安接見了卡爾遜,兩人“一直談到深夜”。1938年,卡爾遜回美國后,向羅斯福介紹了中國情況,特別是邊區(qū)和毛澤東的情況,使羅斯福對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對毛澤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1938年2 月,毛澤東與合眾社記者王公達談話時說:“美國民主黨的贊助國際和平,羅斯??偨y(tǒng)的譴責法西斯,霍華德系報紙的同情中國抗日,尤其是美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中國抗日斗爭的聲援,這些都是我們所歡迎與感謝的。”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后,羅斯福于2月致函蔣介石,希望國共繼續(xù)合作,并委派代表居里到重慶會見周恩來,表示美國贊成中國統(tǒng)一反對日本,不愿內戰(zhàn)擴大,并詢問蔣介石有沒有投降日本之傾向以及皖南事變真相等。同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參戰(zhàn)。中共中央發(fā)表宣言,明確指出日本是非正義的,美英是正義的。中國與美英及其他抗日諸友邦締造軍事同盟,實行配合作戰(zhàn)。
1942年2月24日,羅斯福召見斯諾,談了一個多小時。羅斯福說,我看過你寫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后來羅斯福又兩次召見斯諾。斯諾對毛澤東等國共領袖的介紹,使這位“輪椅總統(tǒng)”早在40年代就預見到有朝一日,美國與中國共產黨將建立某種關系的可能性。
1943年12月,羅斯福當面告誡蔣介石夫婦:“你們必須設法和共產黨合作,美國不準備卷入中國的任何內戰(zhàn),我們希望中國一致抗日?!?/p>
羅斯福的表現贏得了毛澤東的好評。1944年3月22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會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時指出:“拿環(huán)境來說,今年比去年好,磨擦仗大概是不會打了。羅斯福不贊成我們中國打磨擦仗,那位蔣委員長也不想打,我們更不想打,大家都不想打,自然就打不起來,所謂‘和為貴。邊區(qū)現在就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面。”
同年6月14日,為紀念聯合國日,毛澤東親自給《解放日報》撰寫社論,指出,1942年羅斯??偨y(tǒng)發(fā)起以每年今日(6月14日)為聯合國日。我們在中國紀念聯合國日,不要忘了蘇、美、英人民的艱苦奮斗,不要忘了斯大林元帥、羅斯??偨y(tǒng)與丘吉爾首相的英明領導和他們所指道路之正確。
6月20日,受羅斯福的指派,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抵達重慶訪問。華萊士在華期間,迫使蔣介石同意史迪威的建議,美軍可以派觀察組到延安。華萊士積極主張國共加強合作。他坦率地告訴蔣介石:“羅斯??偨y(tǒng)認為,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黨員終究都是中國人,他們基本上是朋友,朋友之間總有商量的余地”,“應該讓北方的力量(指中共)充分發(fā)揮用途”。
7月4日,為了慶祝美國獨立160周年紀念,毛澤東特地指定《解放日報》撰寫社論。社論寫好之后,毛澤東親自提出修改意見。這篇社論高度評價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南北戰(zhàn)爭,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寄予希望,指出羅斯福總統(tǒng)、華萊士副總統(tǒng)的外交主張,美國的外交路線不僅符合于美國的利益,而且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社論表示:“深望羅斯福總統(tǒng)和華萊士副總統(tǒng)的這個外交路線,能夠成為美國長期的領導路線?!?/p>
8月15日,《解放日報》發(fā)表經毛澤東重新改寫的社論《歡迎美軍觀察組的戰(zhàn)友們!》。社論表示:我們歡迎美軍觀察組諸位戰(zhàn)友,不能不想到美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光輝成績,和美國人民見義勇為、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社論說,在我們中國的抗日戰(zhàn)場上,美國亦直接和我國人民并肩作戰(zhàn),成為最親密的戰(zhàn)友。在這個歡迎美軍觀察組朋友的時候,我們向美國政府、人民、海陸空將士及其英明領導者羅斯??偨y(tǒng),表示衷心的感謝。
10月10日,毛澤東在與謝偉思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不愿冒險和美國發(fā)生摩擦,因而愿意與美國政策‘步伐一致?!?/p>
1945年4月1日,國共談判明顯告吹之后,中共領導人依然表示了同美國合作的愿望。毛澤東在這一天接見謝偉思時強調指出:“共產黨對美國的政策,現在還是將來仍然是,尋求友好的美國支持,在中國實現民主和在對日作戰(zhàn)中進行合作。不管美國的行動如何,無論他們是否得到哪怕是一門炮或者一粒子彈,共產黨人將用對他們來說任何可能的方式,繼續(xù)尋求和進行合作?!泵珴蓶|說:“假如美軍登上或進入共產黨地域,他們將會看到一支徹底組織起來的、渴望對敵人戰(zhàn)斗的軍隊和人民。”“共產黨人將繼續(xù)尋求美國的友誼和了解,因為中國在戰(zhàn)后建設時期需要它?!?/p>
以上種種事實表明,在當時,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對羅斯福本人和他的政府給以很高的評價,寄予很大的希望,真心實意地謀求與美國的合作,試圖與羅斯福直接見面,以便取得羅斯福的理解與支持。
2、繞過赫爾利直接與羅斯福會見。1944年8月,羅斯福任命赫爾利為總統(tǒng)特使來中國。行前,羅斯福指示他去中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國的崩潰,并促使中國軍隊繼續(xù)參加反抗日本侵略的戰(zhàn)斗。羅斯福命令他:“你要直接向我匯報”。9月6日,赫爾利到達重慶,11月7日抵達延安。當日,毛澤東等即與赫爾利舉行會談,并提出五點協議草案,赫爾利也在草案上簽了字。
11月10日,赫爾利回到重慶。18日、19日,赫爾利連續(xù)與蔣介石進行長談,蔣介石拒絕中共提出的五點協議草案。赫爾利見風使舵,回過頭來勸說毛澤東接受蔣介石的三點方案,毛澤東對赫爾利出爾反爾大為不滿。他對包瑞德說:“赫爾利將軍說,我們要是放棄了自己的主張,就能得到全世界的承認。假如我們被蔣委員長捆住手腳,那世界的承認就沒有什么用處了。”毛澤東說:“11月10日,赫爾利離開延安之前,他和我在我們起草的、并由他建議作了某些修改的條款上簽了字?!薄盎蛟S在某個時候,我們應該把這份有著簽字的文件公布給中外的報紙,雖然我們并不喜歡這樣做?!?/p>
對赫爾利來說,與共產黨談判,只不過是為了支持和鞏固蔣介石政權,防止出現一個倒向蘇聯一邊的共產黨政權。他起初還能說一些共產黨的好話,國共談判破裂后,就公開站在國民黨一邊。故此,中國共產黨試圖繞過赫爾利和蔣介石,開始尋求與華盛頓的直接接觸,與羅斯福直接見面。
為什么毛澤東訪美的愿望沒有實現
毛澤東、周恩來提議出訪美國面見羅斯??偨y(tǒng)是真情實意、滿腔熱情的,著實想實現這一愿望而取得美國的支持。但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最終未能如愿以償,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是赫爾利從中作梗,暗中使壞。1945年1月,毛澤東向克勞萊姆少校表示訪美的愿望之后,克勞萊姆少校于1月9日將毛澤東的這一提議“密電”轉達給魏德邁在重慶的總部,并對毛澤東的要求作了解釋。這份“密電”到達重慶后,因為恰巧當時魏德邁不在重慶,而魏德邁和赫爾利之間事先又有代為拆信之約,這樣,毛澤東、周恩來的提議就落到了赫爾利手中,暫時扣壓在他那里。從此,赫爾利得知毛澤東和周恩來背著他策劃直接面見羅斯福。他還知道了魏德邁、麥克魯、包瑞德背著他試圖與中共搞軍事合作。這兩件事對一貫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赫爾利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刺激,使他惱羞成怒,但表面上他仍裝得若無其事、實際上在處心積慮地謀劃著反措施。
1945年1月14日,赫爾利致電羅斯福,提到了上述兩件事,并警告羅斯福抵制與中共進行“交易”。他對羅斯福說,國民黨是能夠治理中國的惟一力量,中共勢單力薄,不成氣候。他建議羅斯福不要與中共進行任何對話。他誣蔑共產黨拒絕同國民黨公開地達成解決方案,這是由于“不忠實的美國人加入了共產黨的一個反蔣和反羅斯福的陰謀集團”。
2月28日,赫爾利特意飛回美國,以爭取羅斯福對他的支持。在他尚未回到美國的時候,一份由美駐華使館全體政治官員聯合簽名的電報已先期到達羅斯福手中,呼吁羅斯福認清中國形勢,當機立斷,修改對華政策。而赫爾利見到羅斯福后,堅持其反共立場,攻擊共產黨,美化國民黨,并發(fā)誓向羅斯福保證,只要美國堅持不承認共產黨的政策,到4月底,他就可以迫使共產黨屈服。
其次是羅斯福從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出發(fā),將其政策由“壓蔣聯共”改為“扶蔣反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盟國之間出現利益均攤的問題,形成東西方次冷戰(zhàn)局面,蘇美爭霸方興未艾。在美國的世界政策中,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羅斯福認為,在美蘇冷戰(zhàn)中,中共將站在蘇聯一邊。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是蘇聯在華勢力的代表,因此他不愿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中國增強。到了1944年底和1945年初,日本失敗是確定無疑的事了,在中國存在著對立的兩方面的政治勢力,一方是中國共產黨;另一方是中國國民黨。羅斯福政策的核心是扶助國民黨,限制共產黨。美軍觀察組到延安后寫了那么多報告,說明中國共產黨是獨立的,是不受蘇聯控制的,但是這些都未能改變羅斯福的基本政策。羅斯福委派赫爾利來中國,其政治方針是在政治上支持蔣介石,竭力保住蔣介石在中國的領袖地位。1944年9月6日,赫爾利到達重慶,10月19日史迪威被趕出中國,前后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一事件是羅斯福政策由“壓蔣聯共”走向“扶蔣反共”的開端。以后赫爾利的所作所為,都是圍繞羅斯福的中心政策而進行的。
開始,赫爾利在中共提出的五點協議草案上簽了字,并向羅斯福報告說,五點協議草案“幾乎所有的基本原則都是我們的”。后來,蔣介石拒絕接受中共與赫爾利商定的五點協議,提出了對國民黨有利的三條協議,讓共產黨服從國民黨,赫爾利調轉頭來支持蔣介石,同意蔣介石的三條協議。赫爾利調停告吹的消息傳到美國之后,羅斯福對斯諾稱,這是“很令人失望的消息”。羅斯福的既定方針是在中國建立一個以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為主體的“統(tǒng)一、穩(wěn)定、親美”政權,這是他最理想的。赫爾利調停失敗說明羅斯福理想沒有實現。在這種情況下,4月2日,赫爾利在美國舉辦記者招待會,大肆攻擊中共領導下的軍隊“是中國統(tǒng)一和民主的障礙”,叫囂“美國政府支持和承認的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而不是中國任何武裝的軍閥和武裝的政黨?!敝链?,美國扶蔣反共的政策逐漸形成。這樣,毛澤東、周恩來的訪美愿望就不可能實現了。周恩來說,美軍觀察組到達延安為中共和美國關系的門“開了一條縫”。中國共產黨試圖打開這扇沉重的門,但是美國政府卻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甚至把門縫也給堵死了。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