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
麥卡錫曾在美國掀起白色恐怖,被公眾評為一頭亂沖亂撞的公牛;而罪行鮮為人知的美國極右參議員麥卡蘭,則是一匹逡巡自己領土的惡狼。
一個是“政治迫害”代名詞
美國威斯康辛州共和黨極右翼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于上個世紀50年代前半期,在美國國內制造白色恐怖,并借機清算大批政府官員、學者、作家及影藝界人士,與共產黨有過關系的人更是難以自保,有的坐牢,有的流亡海外。
麥卡錫任意迫害別人、亂拋紅帽子,又拿不出任何證據(jù)的狂妄做法,終于激怒了媒體和少數(shù)道德勇士,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艾德華·莫洛首先公開抨擊麥卡錫的胡作非為,陸軍聘請的律師魏爾奇,隨后在聽證會上斥責麥卡錫“沒有一點羞恥心”,一直不敢出聲的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亦批評麥氏“自以為凌駕于法律之上”。參院于1954年12月通過議案,譴責麥氏逾越本分。一向趾高氣揚的麥氏漸漸泄氣。3年后,潦倒、失意、酗酒的麥卡錫,患急性肝病死了,終年48。
麥卡錫對美國社會、政治、文化與人心的傷害是無可彌補的,他的行徑在美國史上永留污名。《華盛頓郵報》政治漫畫家赫伯特·布洛克,把這一段美國史上前所未見的白色恐怖定名為“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也因此成了“政治迫害”的代名詞。
一個以反小羅斯福出名
麥卡錫雖臭名滿天下,其實另一個鮮為人所知的極右翼參議員派屈立克·麥卡蘭(Patrick A. McCarran),對親中國外交官與學者、異議分子和移民的無情打擊,對美國法律、制度和道德良心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麥卡錫。
畢業(yè)于洛杉磯加州大學和柏克萊加州大學政治系,并曾在《華爾街日報》工作的邁可·伊巴拉,最近出版了一部厚達800多頁的麥卡蘭傳記,書名就叫《華盛頓瘋了》(Washington Crazy),副題是《麥卡蘭參議員和美共大追獵》。
麥卡蘭做過內華達州首席大法官,也是個特立獨行的怪異政客,他做了21年聯(lián)邦參議員,歷經3個總統(tǒng),本是民主黨員,卻以反對小羅斯福新政而出名。小羅斯福恨他入骨,想以聯(lián)邦法官職位誘他離開參院,但遭拒絕;杜魯門和他纏斗6年,關系勢同水火;艾森豪威爾的內外政策雖較合麥氏胃口,但艾森豪威爾也要讓其三分,對這位參院“老狐貍”非??蜌狻?/p>
麥卡蘭乃是集政治偏見、種族主義、孤立主義、反共主義和排外主義于一身的大右派。早在1941年二戰(zhàn)打得火熱、珍珠港事件尚未發(fā)生之際,麥氏即認為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脅不是納粹,而是蘇聯(lián)。1941年夏天,國務院下令關閉德國駐美各大城市的總領館,麥氏譴責這項行動,宣稱美國應和蘇聯(lián)斷交。他自己是民主黨,卻認為民主黨“十足是個共產黨”。由于他的堅決反共,使他對西班牙問題感到興趣,他支持西班牙反共獨裁者佛朗哥不遺余力,被媒體稱為“來自馬德里的參議員”。
麥卡蘭從反共的立場出發(fā),先認識西班牙,再轉向中國。1949年國共內戰(zhàn)至最后階段,麥氏和另外幾個參議員提出一項議案,要求杜魯門政府撥款15億美元緊急援蔣,但未成功。麥卡蘭于是“子彈濫射”,首先指控已故的小羅斯福和副總統(tǒng)華萊士是共產黨,后來更厲聲譴責范宣德和謝偉思等“中國通”外交官都是共產黨,并接受約翰·霍浦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拉鐵摩爾的指揮,而與拉鐵摩爾有密切關系的太平洋關系學會,更是共產黨企圖滲透美國的大本營。
麥卡錫更出名的原因
在泡制恐共病和白色恐怖的過程中,麥卡錫比麥卡蘭還要出名的原因是:
一、麥卡蘭雖更早反共,但麥卡錫先發(fā)制人,帶頭爆發(fā)聳動新聞,1950年2月9日在西弗吉尼亞州惠林鎮(zhèn)公開表示他手中握有“國務院205名共產黨員”名單(后來證明是胡說八道);
二、麥卡錫不擇手段地爭取出名、出鋒頭的機會,麥卡蘭則比較低調;
三、麥卡錫沖動、好發(fā)狂言、愛做威脅,麥卡蘭則辦事有章法,嫻熟參院議事規(guī)則,不喜標新立異;
四、麥卡錫一心一意要站在聚光燈下,常年成為全國焦點人物,麥卡蘭綽號“孤獨一匹狼”,只希望在自己所控制的參院司法委員會和參院國內安全小組勢力范圍內展現(xiàn)鐵腕。
因此,如果麥卡錫猶如一頭亂沖亂撞的公牛,麥卡蘭則很像一只逡巡自己領土的惡狼。
麥卡蘭其實更厲害
麥卡蘭是個資深參議員,當了14年參議員后,麥卡錫始進入?yún)⒃?。麥卡蘭于1943年起即當上參院司法委員會主席,40%的美國法律都由該委員會通過,權力極大;而麥卡蘭又兼任撥款小組主席,控制國務院、司法部和商務部的預算,大家都必須看他的臉色。
麥卡蘭的影響力比麥卡錫還要深遠、巨大,主要是憑借他在司委會和國內安全小組的威權,制定了一些嚴刑峻法,直接或間接沖擊到每一個人和每一個角落。此外是他嚴厲逼害政界與學界的“中國通”,對日后美中關系和美國的亞洲政策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在肯尼迪和杰克遜時代做過國防部長的麥克納馬拉,即在回憶錄中慨嘆白色恐怖時代國務院“中國通”遭逼害殆盡,而在越戰(zhàn)時找不到了解亞洲局勢的外交官,以致美國政府一直誤解北越的政策和目標。
拉鐵摩爾、范宣德、戴維斯、謝偉思以及其他政學界人物,都曾出席參院國內安全小組接受質問,拉鐵摩爾出席12次,被控7項偽證罪名,后皆查無實據(jù),都不予起訴。傷心欲絕的拉鐵摩爾被逼自我流放,任教英國里茲大學,這位學者1972年受邀訪問中國,周恩來曾和他長談。范宣德等外交官有的辭職,有的退休,有的改調至與中國事務毫無關聯(lián)的冷門地區(qū),以示懲戒和貶抑。
留下司法可恥紀錄
麥卡蘭為美國司法史留下了兩項可恥的紀錄,他在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提出所謂《麥卡蘭法案》(又稱國內安全法案),規(guī)定所有共產黨黨員必須向司法部登記;禁止軍火工廠雇用共產黨黨員;禁止發(fā)放護照給共產黨黨員;如遇緊急狀態(tài),總統(tǒng)有權拘禁共產黨黨員。這項法案被稱為《集中營法案》,杜魯門曾予否決,但遭參院反否決而獲通過,國會于1971年全面廢除此項臭名昭彰的惡法。1952年,麥卡蘭又伙同華特眾議員提出《麥卡蘭-華特法案》,此項法案不僅歧視非白人,任何移民如被指參與“有損于公共利益”的活動,司法部有權予以遞解出境。杜魯門亦加以否決,但仍遭參院反否決。遲至1965年,參院始通過新移民法以取代此項法案。
參院于1954年討論制裁濫用權力和褻瀆職守的麥卡錫時,麥卡蘭發(fā)言反對,但他未及看到參院通過制裁案即一命嗚呼,終年78歲。詹森當過參院民主黨領袖,他曾形容麥卡蘭是個“會造成地動山搖的人”。在充斥白色恐怖的20世紀50年代,麥卡蘭殘酷打擊異議分子和盲目追獵想象中的敵人,不但在全美制造杯弓蛇影的氣氛,更是使“華盛頓瘋了”!
海外星云 2005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