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 達
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江陵。三十年代開始寫作。曾任中共上海地下文委委員、代書記,主編《奔流》文藝叢刊??箲?zhàn)勝利后,曾任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講師,50年代初曾任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總編輯,上海文委文學處長,1955年受到胡風案牽連,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現(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大學名譽教授,中國作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名譽會長。
吳琦幸,中國文學博士,現(xiàn)任美國圣安東尼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國內(nèi)外報刊《東方早報》《亞洲周刊》、香港《文匯報》等專欄作家、著名記者。近年來游走于中美文化之間,希望用比較的觀點研究探討東西方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異同。著有《海外孽緣》《海外奇冤》《文化語言新論》《淘金路上》《在地球的那一邊》等書。
最近,“金庸請辭浙大文學院院長”的新聞頻頻見諸各大媒體,雖然最終是否“請辭”成功不得而知,但金庸的舉動引發(fā)了人們對“作家掛名院長”現(xiàn)象的思考和討論:有人認為此乃金庸明智的選擇,既然勉為其難,不如名實相副,當回原來的作家。有人認為金庸一開始就意在炒作,現(xiàn)在的“請辭”僅僅是他輕車熟路的“作秀”,說不定不久之后又會在某處冒出個什么“長”。雖然見解見智見仁,但由此引發(fā)的思考不無裨益。除了金庸之外,作家掛名院長的不乏其人,比如馮驥才、賈平凹等等,還比如其他領域的名人掛名這樣或那樣的校長院長之類。前不久,朱基同志懇言摯摯請辭清華經(jīng)管學院一番話言猶在耳:雖然他對清華眷眷情深,但是他終究力不能逮,與其空掛其名,不如騰出位子……最終得到了清華領導的理解,一時傳為佳話。
本刊記者近日拜訪德高望重的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正巧他的高足吳琦幸博士從美國回滬問候先生,圍坐閑談間,談起“作家掛名院長”的現(xiàn)象,這對師生發(fā)表了很有見地的看法。以下便是對王元化先生和吳琦幸博士的訪談筆錄。
記者 :現(xiàn)在好像有種現(xiàn)象,就是作家都紛紛涌入大學。究竟是作家主動還是學校主動,可能兩者兼有。最近還見到一則新聞:香港無厘頭動作明星周星馳被中國人民大學請去做客座教授。我不知道這樣一來是教授變得更值錢了還是更不值錢了。
王元化 :作家是寫書的,不一定會教書。當然這中間并不存在誰高誰低的問題。有些學校請名人當校長或者院長,其實那只是賣品牌,這是市場經(jīng)濟中當作商標式的東西,說明我們的大學底氣還不足。我覺得掛牌也是可以的,在國外也有這種在大學掛名的現(xiàn)象,但不做院長,而是做董事會成員,只要拿錢出來,掛個名無妨。金庸如果拿錢出來給學校造個圖書館,或者設一筆獎學金,這都很好嘛。何必一定要做教授或者院長呢?現(xiàn)在還有許多作家也要到大學去教書,我也覺得不必。在有些國家(比如日本),院長、校長是重要的職位,很受社會尊重,要有一定資歷才可充當。
記者 :作家教書名聲很好的似乎不多,倒是經(jīng)常聽到某某作家在課堂上不知所云。
王元化 :我記得抗戰(zhàn)前,周作人在燕京大學去教書。他的文章寫得很好,可是教書未必教得好。他在燕大教的是中國散文。他這么有名,也很有學問,慕名來聽的學生人山人海,一個教室都坐不下,改在大的會議室才能開課??梢粚W期下來,只剩兩個人了。他怎么教呢?上課之后,就照本宣科從頭到尾讀一遍。他作為作家雖然很受讀者歡迎,但他教書卻教不好。我們現(xiàn)在往往把教授和作家當作一回事,以為作家都可以教書,而教授則必須寫出作品,還作出量的規(guī)定,這很不合理。過去沒有這種規(guī)定。那時教書的老師大都沒有著作,四十年代中期我在北方交大教書,也沒有著作,別的老師也一樣,學校也不要求這些。我讀書時,有些教我的老師甚至反對動不動就發(fā)表文章,說寫什么作品啊?只要好好讀書就行了。教授與寫作是兩碼事。我的老師汪公 最早教過溥儀,二十年代又做過清華國學院的老師,他就沒留下什么著作,但他是大學問家。我最近還問我的師兄,老師生平寫過什么書,據(jù)他所知,似乎只留下一本講荀子的講義。像汪老師這樣的教授不是很好嗎?為什么教授非是個作家不可?這是兩碼事嘛?,F(xiàn)在規(guī)定,評教授一定要有多少多少著作,這是很不合理的。
記者 :我認為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等未必要由專家擔任。專家當法人未必好。他一定要有管理才能,要很懂得學校教育的規(guī)律,還有人品要好。
王元化 :杜亞泉在1919年《東方雜志》上撰文,以為政府在教育事業(yè)方面,僅僅是司其政務,而不必自己去做教育家。要使教育發(fā)達,并不是政府多頒學堂課程,多編教科書?!安徊齑死?,貿(mào)貿(mào)焉擴張政權,增加政費,國民之受干涉也愈多,國民之增擔負也愈速,干涉甚則妨礙社會之發(fā)展,擔負重則竭社會之活力?!蔽艺J為這意見在今天還是切中肯綮的。
記者 :您在清華的時候,好像前面幾屆的校長之類沒有一個是什么讀書人,都是北洋政府調(diào)過來的官員,也干得挺好。
王元化 :你曉得曹云祥他們都是有學問的,北洋政府的人比國民政府的人有學問,后來一代不如一代了。他們都出過洋,中英文都可以來。當初清華是叫作清華學堂,最早是叫清華留美學堂,只有中等科、高等科。三十年代,清華開始有個教授代表組織,要聘請什么人,授予什么人什么職銜,都要經(jīng)過那個教師代表會議的審議。這并不是虛的,可以說是教授掌權。而校長,正如梅貽琦校長說,只是一個“唱王帽老生的”,意思是名義上高,實際只是配角。
記者 :現(xiàn)在名人涌入大學或者說大學紛紛邀請名人,可能也是大學浮躁的一個縮影。自從有人提出教育產(chǎn)業(yè)化以后,此類現(xiàn)象愈演愈烈。
王元化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題名是《教育的兩次折騰》,一次是在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像清華大學有這么好的文科傳統(tǒng),曾有國學院四導師,聞名遐邇,居然要把它的文科都并到北大去。王瑤從清華并到北大去,說他“不是北大人,還是清華人。”這不是說北大不好,清華有清華自己的傳統(tǒng),何必都要合并搞成一律呢?現(xiàn)在強調(diào)產(chǎn)業(yè)化,一切推向市場,這對教育不是一件幸事。很多年前,我曾聽說有關部門叫大學校長們?nèi)ラ_會,說要搞教育產(chǎn)業(yè)化,要大學校長自謀生路,各自去籌錢,會上當場昏倒三個。我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當時一位校長親口對我講的。
記者 :吳博士,您在美國多年,反觀這個現(xiàn)象,有什么看法?
吳琦幸:在美國,很講究職業(yè)化(professional),也就是社會的一種分工。教授和作家都是一種專業(yè)人士,即便是政治人物例如總統(tǒng)、議員或者政府官員,也是一種職業(yè)。當一個大學教授成為政府部門的部長或者閣員,他就不再是一個教授了,社會也就不再用教授的眼光去認同他。克林頓是一個很好的律師,但是他成為州長乃至總統(tǒng)之后,他就不再可以代表客戶打官司了。賴斯女士原先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當她成為布什政府的安全顧問或者像現(xiàn)在的國務卿,她無法再以教授的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因為她已經(jīng)是具有政治立場的人物,而不再是超越社會利益集團的大學教授。同樣,作家和教授也是兩種職業(yè),作家尤其是小說類作家(fiction)和大學教授的標準不一樣的,一般的通俗作家成名之后就登入大學殿堂,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記者 :那么,有的教授本身也是作家,例如哈金。
吳琦幸 :對,有的教授寫的作品得到社會認可,當然他也是作家,例如魯迅。但是他總是先有教授的資格,然后從事有關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如果只是一位小說作家,寫過幾部暢銷書,后來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到社會認可的高級研究成果,轉(zhuǎn)行進入大學當教授,也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具有的研究能力。當今的美國大學,教授的職位一般都要有博士學位,這表明你的研究能力或者你的學術研究方向是在大學中被認可的。
記者 :現(xiàn)在中國的很多作家都在進入大學教書。
吳琦幸:我就覺得奇怪。每一個職業(yè)的專業(yè)人士應該做好的是他的本職工作,教授不一定會寫小說或者創(chuàng)作,他要做好他的研究工作和教好書。順便說一句,美國的名教授不光要指導研究生,也要教大學生,甚至是一年級的新生。對于作家來說,他并不一定會教書。
記者 :還有些學校請了一些政府官員來擔任教授或者行政職務。
吳琦幸 :我覺得正如元化先生說的,那只是說明了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底氣不足,需要一些權勢人物或者過期的權勢人物來撐場面。大學應該是一個受到全社會尊重的地方,因為它可以發(fā)出自己獨立的聲音。在美國,每一個大學游離于政治之外,教授可以有自己的政治觀點,不必附和政府。所以一旦有任何政治事件發(fā)生,美國各大電視臺中播出的都是大學有關專業(yè)的教授訪談。老百姓喜歡聽他們的看法,而不是政府的聲音或者黨派的聲音。否則,納稅人養(yǎng)這么多大學和大學教授干什么?我記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中國學研究專家魏克曼曾經(jīng)說過,教授的公信力一旦有黨派立場之后就失去了。他本人就是民主黨,多年之前有望成為民主黨總統(tǒng)的內(nèi)閣成員,后來由于布什上臺而沒有成功。當然有的專業(yè)領域需要一些有實踐經(jīng)驗的主管來為學生提供社會運作模式,那樣請來的教授不是學校沾了他們的光,而是他們沾了學校的光。例如在美國的新聞學院領域排名前五位的南加大新聞學院,專職教授大概有三十多位,兼職教授卻有五十多,其中有洛杉磯時報的總編輯、abc電視的主播或者著名律師等等。這些人絕對不是在大學中掛名,而是真正來到學校中講課的。因為這些兼職教授本身的專業(yè)已經(jīng)達到了教授的水平,再加上他們的實踐經(jīng)驗,成為大學中的必不可少的課程。當然新聞的這個行業(yè)比較特殊,它要求的很多都是是實際操作經(jīng)驗。